張蘇強
【摘要】當前,鄉村振興和生態治理已經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主題詞、高頻詞,這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與自然資源保護規律,契合了鄉村發展需要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需求,要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維護農民根本需求,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 自然資源 生態治理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生態興,則鄉村興;環境美,則鄉村美。加快農村生態治理、建設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得以實施的自然前提。要總結生態治理方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理念,促使農民增收和生態收益增加目標的達成,最終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美麗中國夢。
社會發展規律是維系人類社會正常運作的根本法則。鄉村社會發展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領域,是人的主觀價值訴求與自然資源客觀條件之間相互協調的關鍵環節。農村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都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支撐與維系。自然資源的持續性,同樣離不開人類族群的改造。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斐然成就,離不開農業社會提供的巨大資源供給,離不開廣大農民無私的付出與犧牲,更離不開對中國鄉村土地資源等生態環境系統的依賴。當前全球生態危機日益頻發之時,如何延續和維護農村社會發展根基,重視農村自然資源保護工作,確保我們的生存發展需要與農村自然資源的客觀供給之間的有機配合,是目前自然資源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自然資源存續發展規律有其自身客觀價值,是生態治理工作的根本要求。這關系到鄉村發展的實效,同時決定著改革發展穩定的格局。鄉村振興的根本歸宿是可持續性發展,是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的統一,自然資源保護正是體現生態價值、展現生態福祉的重要標準,是維護祖國綠水青山和建設綠色田園鄉村綜合體的關鍵。當前,鄉村振興和生態治理已經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主題詞、高頻詞。這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與自然資源保護規律,契合了鄉村發展需要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需求。馬克思主義認為,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舉措,是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一直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指向。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據絕大多數,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訴求是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參考坐標,鄉村發展、農民富裕、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綠色鄉村正是體現農民生態福祉的愿景規劃和努力方向。一直以來,我們的改革開放比較注重經濟效益和農民群眾增收的需要,但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對于承接傳統鄉村文化習俗的軟環境關注不夠,對于發展可持續性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規劃落實不到位,科技興農和文化富農的措施也存在實效性亟需深化的必要。
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訴求體現在經濟收益與生態福祉的雙重層面。現代鄉村發展是在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基礎上,推動農民、農業和農村發展與農村自然資源保護有機協同起來,做到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融合,實現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相統一。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如何能夠實現收入的可持續增長,如何做到青山綠色永續發展,如何確保生態環境與鄉村發展同頻共生,科學有效的生態治理正是解決以上難題的題中之義,生態治理關涉到城鄉發展,是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新陳代謝系統完善性的重要步驟。圍繞長江經濟帶以及主要糧食主產區進行的田園鄉村復合體建設,正是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態治理的典型案例。
農民的根本利益不僅是短期經濟收益,而且更在于長期持續性的發展收益,是建立在生態治理布局前提下的生態福祉。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生態治理是其中關鍵一環。為此,我們需要從源頭著手,高度重視,積極落實。我國正處于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征程上,調集和帶動一切順應鄉村振興需要的力量,促進一切符合農民根本利益需要的生態治理舉措,都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農村要發展,農民利益要鞏固,最關鍵的核心是發展,要堅持綠色發展指向,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發展有機農業,推進田園風景風光建設,積極培育現代民宿經濟、綠色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產業以及田園綜合體等新興產業和新業態,幫助農民贏得生態鄉村社會治理碩果,持續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從根本上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布局,完成生態治理各項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得以實現,需要維持農村生態環境良好秩序,需要確保農村生態治理的法制法規環境切實落實,這都必須依靠嚴格的法律制度。這些是生態治理的前提和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能源、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視野布局中,一些新問題仍缺乏有效應對,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助推鄉村生態治理要求落實。為此,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加大了對生態問責制的規范力度,特別是針對關鍵崗位進行約束,形成崗位生態責任追究終身制,同時針對企業行為破壞生態環境,造成農業自然資源浪費和污染損害的,加大懲處力度,涉及到黨政領導干部職責督促機制的,將其納入黨內法律法規約束考核。
生態治理的法律法規需要嚴肅對待,毫不松懈地堅持下去,真正做到執法、守法和護法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現代鄉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嚴格嚴密的生態法律法規予以保障,生態治理的各項舉措同樣需要廣大農村居民從思想和行為上的認可,在行動上積極踐行和遵守。事實證明,保住綠水青山,就是保住了金山銀山。只有努力推進鄉村生態治理,才能實現鄉村現代振興,切實做到鄉愁有寄托之處,情感有皈依之所。
廣大農民群眾既是良好生態環境的受益者,也是環境保護和治理的主要力量,農村居民的生態文明素質和環保意識的強弱對農村生態治理的成效有著直接的影響。普及生態教育是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生態治理切實到位的有效措施。
生態教育不僅囊括狹義的學制內教育內容,而且還包括在社會教育范圍內,尤其是針對鄉村居民各群體進行的知識普及與理念引導,集中表現在輿論媒體的推動、國民教育體系的完善以及生態體驗活動等各種渠道。其一,深化生態文明宣傳,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框架體系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治理的各項方針政策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其二,積極形成城鄉生態治理互動機制,組織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團隊,走入基層農戶家中,到田間地頭進行深入徹底的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講解,圍繞生態治理的相關方式方法、教育要求形成積極有效的參與氛圍,利用開展實驗室開放日、走進水源地、走進工程現場等各類生態體驗活動,增強公眾環保意識和對環境質量的認同感。
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生態治理,從文化內涵上看,融匯了鄉村文明的精神財富和時代價值。我們提倡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并非只是單純為教而教,為學而學,更多則是為鼓勵大家自覺樹立鄉村發展與個人生存息息相關的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這種現代化是囊括了當代鄉村發展的現代化,更是物質富有、精神富足和生態富饒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離不開科學規劃,更離不開長遠的生態治理格局。
(作者為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40年來中國生態哲學史研究”(項目編號:18ZDA02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赫然:《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智慧》,《人民論壇》,2018年第9期。
②黨國英:《鄉村振興長策思考》,《農村工作通訊》,2017年第21期。
③姜長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努力規避幾種傾向》,《農業經濟問題》,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