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松 張琳琳
[摘 ? ? ? ? ? 要] ?高等學校實驗室擁有較充足的教學空間、設備與設施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校外專家都是行業領頭人,掌握著全面而先進的經驗與技術。引進校外專家進入高校實驗室主持工作室教學,既能充分發揮實驗室的資源優勢,又能讓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解決大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問題,讓教學與創業教育真正融為一體。
[關 ? ?鍵 ? 詞] ?專家工作室;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型實驗室
[中圖分類號] ?G647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3-0016-02
一、工作室教學模式的背景與現狀
工作室教學早已成為世界各國大學教育的重要模式,尤其在歐洲,工作室教學模式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包豪斯設計學院在建校初期就進行了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應用,創建了各種專業工作室,如陶瓷、攝影、木工、金工、紡織等。包豪斯設計學院同時引進了一批知名的設計師與藝術家參與到工作室中,將設計課程建立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學生脫離純粹的理論學習,從實踐中進行創造能力與技能的培養[1]。
近十幾年,中國大學擴招后導致的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步顯現,已日益成為重大社會問題,針對這種現狀,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就目前的大學生就業方式,自主創業已成為大學生的重要就業途徑,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支持政策[2],如,允許大學生在校期間創業、建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大學生創業無息貸款、大學生創業免稅等。
盡管國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各種資金與政策支持,各大學也都在探索在校期間的創業教育模式,但是,大學生創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畢業后適應社會與工作的能力不足[3]。現在的大學教育確實還存在許多問題,如,課堂教學與就業能力脫節;學生學業松懈,基本處于嚴進寬出的狀態;畢業班學生窮盡一年的時間漫無邊際地尋找工作等。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學生的能力與社會需求存在的差距越來越明顯,這就對當今大學教育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
中國現今的大學教育需要以新的教學模式來解決大學生的就業與創業問題,而我們所倡導的引進專家工作室的教學模式,既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同時也會很好地解決大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問題,給大學生步入社會提供一個良好接口平臺,使大學課堂教學與創業教育真正融為一體。
目前,一些私立大學引進專家工作室,除了因為私立大學師資不足以外,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教育部的教學評估對高校師資的配備提出了新要求。現在的公辦大學極少引進校外專家工作室,主要是因為公辦大學多年來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體系,且有較充足的師資。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公辦大學的師資與教學缺陷已逐步顯現出來,社會資源的補充是大學教育的必然探索路徑。
二、引進專家工作室的模式建構
校外專家包括設計師、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工程師、行業專家、行業精英等,他們經歷過較多且重大的實際工程項目磨礪,有著豐富的實際工程與項目的經驗,掌握著具有極強實用性的技術與技能,理論知識也是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校外專家還掌握著最前沿的信息,他們知道社會需要什么,知道行業需要什么,知道哪些知識與技能是緊缺的,知道什么是最實用的[4]。同時,他們還具有豐富的創業經驗,經歷了創業的磨礪。
十幾年的中國大學教育改革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得到了充分重視和加強,實驗室已成為高校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場所,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各高校在實驗室的場地、設備、設施的建設與投入已成為最重要的目標,實驗室建設規模成為體現大學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是大學辦學特色的重要展示窗口。同時,實驗室已成為大學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者結合的重要舞臺。
高等學校實驗室擁有較充足的教學空間、教學設備與設施、完善的管理制度,具有建立專家工作室的良好條件。同時,專家工作室能夠更好地開發利用高校實驗教學資源,能夠使課程更好地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升高校實踐教學水平。
引進專家工作室的具體模式:
1.根據專業設置與專業需求,邀請不同專業的校外專家進入高校實驗室,形成系統的專家工作室體系。
2.形成完善的專家工作室運行模式與管理機制,因專家都有本職工作,他們不能全身心投入高校教學,需要根據專家的時間進行教學安排,同時又不能違背高校的教學規律。
3.實現以專家工作室為基本運行單位進行課程安排,專家工作室的課程根據專家的項目來安排,根據專業的整體定位來確定教學的相關環節。
4.實現高校課程與企業項目的有機結合,將企業項目融入教學,專家工作室的課程圍繞企業項目進行,項目的進行就是課程的開展,學生在項目中學習知識、驗證知識。
5.專家工作室與公司、設計院所等形成長期合作關系,企業需要高校實驗室的科研條件,高校需要企業的項目實踐,企業與高校通過專家工作室得到提高與進步。
6.產學研的結合是當今高校的發展趨勢,高校通過專家工作室實現產、學、研三者的緊密結合,解決了高校產學研中最難實現的“產”的教學目標。
7.高校通過專家工作室實現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新創業體驗,專家工作室是大學生創業體驗的具體途徑,是大學生創業的體驗平臺。
三、專家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具體教學措施
利用高校實驗室環境與條件,根據專業需要在實驗室設立若干專家工作室,邀請相關專業方向的專家,工作室有固定場所和相應教學設備設施。由1名專家攜1~2名青年教師組建一個工作室,一個專業形成一個工作室群,能夠對專業課程的設置形成良好的支撐。
允許學生與專家工作室教師雙向選擇,學生的課程教學通過工作室開展,課程圍繞專家帶來的實際案例進行。工作室與公司、企業、設計院所等形成長期合作關系,部分課程學生可以深入企業、深入工地、深入項目。
在實際項目中學生能夠學到更精準的知識,而這種精準的知識正是學生就業初期的欠缺之處[5]。學生在實際項目中能夠更多地了解社會需求,在實際項目中能夠更準確地找到創業路徑,學到很多課堂上接觸不到的東西。創業涉及的都是具體問題,每一個問題都要認真去處理,否則面對的將是失敗。
引進專家工作室的具體措施如下:
1.專家工作室課程建設:課程教學內容與實際案例的結合方式研究;實驗室管理下的工作室建設規范研究:實驗教學的開展方式研究;課程考試、考核方法的研究;等等。
2.工作室的運行模式與管理機制:工作室的運行,以實際案例的研究為主要任務,同時要符合教學規律,保證一定的知識覆蓋面;充分發揮實驗室的資源優勢;每個工作室要建立相應管理制度;注重工作室中師生合作關系的建立;等等。
3.專家與高等學校的合作關系:專家與高校之間應簽訂合作協議,保證工作室教學的正常開展。工作室與公司、設計院所等的合作方式研究;通過工作室實現產、學、研的結合;等等。
4.工作室開展的創新創業點:大學生創業需深入了解社會與市場,并找到自己的專長與興趣點,對市場的發展前景有所預判,準確把握創業機會,謀求合理的創業途徑。
5.相關的創業政策研究:準確掌握政策,可獲得國家的相關政策支持,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保駕護航。了解全國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學習各地的大學生創業經驗。
四、專家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意義與價值
引進專家工作室的教學模式,既能實現高等院校教學模式的轉變,又能讓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給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接口。同時也能緩解近些年來存在的大學生就業創業難題,很好地解決了大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問題,幫助大學生從大學期間開始進行創業嘗試。專家工作室是教學與生產結合的平臺,讓教學與創業教育真正融為一體。專家工作室創校企結合的新典范,實現高校產學研的新模式。
1.引進專家工作室制完成了大學教學模式的轉變,適應新形勢下的大學教育特點,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適應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使人才培養真正適應社會需求。
2.工作室發揮了專家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個人專長,使大學教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高校教學提供有力的補充,彌補高校自身師資存在的缺陷。
3.改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使大學專業知識的教與學更為深刻,知識真正落到實處。學生的專業學習更具有針對性,能夠從實際案例中學習專業知識,知識的適用性更強,從而擺脫了單一的課本式教育,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4.學生在校期間能夠與社會提前接軌,學到更多實用型知識,使學盡其用。教師從實際案例中去教,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去學,畢業后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社會,大大縮短學生就業后的過渡期。
5.工作室使師生關系打破了傳統的課堂式教學模式,師生真正融為一體,能夠得到全方位的交流與溝通,而非簡單的教與學。師生在案例研究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收獲,形成了一種密切的合作關系。
6.實現了大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創新性,課程設置更靈活,更易轉變,與社會需求銜接更緊密。
7.實現了教學方法的創新,改變了多年來大學教育以班為單位的集體教育,在工作室中真正實現了一對一的個性化教育。
8.在工作室中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知識,更能獲得創業能力,增加創業思路與途徑,工作室就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業體驗站。
9.專家與在校教師能夠通過工作室互相促進、互相學習,對高校教師的自我提升會起到積極作用。
10.專家工作室既能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實驗室的資源優勢,又能大大提高實驗室教學空間與設備設施的利用率。
校外專家的知識與技能是大學教育的良好補充與資源優化,引進專家工作室,能夠有效解決多年來高校提出的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高校實驗室教學模式的轉變與創新,最重要的是為大學生的創業搭建了非常積極有效的平臺,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了更多更具體的選擇[6]。
通過引進校外專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助力高等教育,能夠逐步探索符合時代特征的當今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這種靈活、高效的教學模式必將成為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張寶勝,李敏勇.包豪斯“工作坊”對工作室化教學模式的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8):73-75.
[2]李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24):74-77.
[3]王曉騫.大學生“雙創”教育模式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6(33):125-126.
[4]張迪.校企合作共促工作室實踐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13):28.
[5]田英.工作室形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計算機時代,2016(12):60-62.
[6]郭斌,陳葉.高校在破解大學生就業非合作博弈中的作用[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4):87-91.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