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馳騁 張坤
[摘 ? ? ? ? ? 要] ?現代學徒制是國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是工學相結合、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合作的更高形式,是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與企業各自優勢的重要方式。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試點推行中,“校熱企冷”現象亟須解決,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是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教育,提升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的重要舉措。
[關 ? ?鍵 ? 詞] ?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3-0314-03
一、“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下校企合作現狀
我國職業教育由傳統的“理論+技能”的普通教育模式和校企合作的“訂單班”“冠名班”的人才培養模式向“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轉換,當前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還屬于探索階段,在不斷摸索前進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三點需要解決。
(一)政策實際落地效果不明顯
從2014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開始,教育部職教司根據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及其規律,不斷完善關于現代學徒制教育相關指導的意見與政策,國務院也將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列為國家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戰略。近幾年全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也響應國家政策,結合地方實際,進行區域試點推行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發展。但是在制定本地區現代學徒制試點實施辦法的過程中,政策落實有難度。
職業教育面向各行各業,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專業所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同時,各個職業院校專業配置、師資力量、硬件軟件以及專業特色等又不相同,這就需要從政策上能夠根據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實際情況進行變通,而不是一味死搬硬套國家政策,造成實際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執行難、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在確定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的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時,可以根據職業院校特色和本地行業企業特點進行針對性政策及試點意見的制定,如:明確試點規模、試點層次和實施步驟等。這樣更有利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與推行。
(二)“校熱企冷”現象仍需改變
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不同,直接面向企業的崗位需求,校企合作就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石,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也是建立在校企共同培養的基礎之上,校企共贏才是現代學徒制能夠有效運轉的基礎保障。從職業角度來看,現代學徒制更有利于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進行對接,完成學生從工人的過渡,還能夠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及實踐方面的優勢,真正實現校企雙主體培養模式。但是,目前我國關于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相關法律法規,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多呈現出松散、短期的合作傾向,大部分參與的企業并沒有發揮好其應承擔的培養職責,或者發揮得不夠。
從傳統職業教育到職業教育實現工學結合,再到訂單聯合培養,再到現在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開展,行業企業正一步步參與到職業教學中來,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從未停止對學校與企業合作模式的探索,職業院校如何為企業提供符合要求的高素質人才,企業的實際需求如何體現,一直是困擾校企合作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職業院校一直為企業輸送著技術人才,為企業的繼續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等提供了人才支撐。但是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中,“校熱企冷”的現象一直存在。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試點過程中,企業對深化校企合作、開展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熱情依舊不高,在校企專業技能共同培養方面投入不足。對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建設、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教材的開發等方面積極性不高。擔心人才流失、害怕學生影響正常生產等因素成為扼制企業對校企合作熱情的主要原因。
(三)職業院校吸引企業合作能力不足
我國共有職業院校1萬多所,開設專業近千個,職業教育已經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職業教育也已成為我國人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其中的問題,職業院校及專業的龐大數量,與行業企業形成鮮明對比。校企合作,企業的參與是不可缺失的部分,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合作,主要是看中職業院校在技術與優質人才資源方面的支持,但職業院校水平及條件參差不齊,不同專業科研實驗及科研能力相對較弱,且教師承擔教學任務過重,較難兼顧企業技術的研發,同時學生素質與高等教育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之間仍然存在差距,企業的人才需求和期望不能得到滿足,對企業的合作吸引能力整體較弱。
二、“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是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能夠順利推行的關鍵,在原有合作的基礎上,探索出基于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各自的優勢,解決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中,學校與企業對接過程中,學生技能掌握與企業需求差距的難點;滿足學生對實際生產一線的技能學習要求,同時對生產一線有一定的了解,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型技能型人才,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及產教聯盟的發展,實現以一個優勢產業帶動一個優勢專業,一個優勢專業形成一個優勢產業的發展目標。
(一)深入企業調研,搭建校企合作平臺
傳統校企合作模式以訂單班、冠名班為主,教育教學以學校為主開展,在校期間以基礎教學為主,中間穿插企業相關介紹、企業所需基礎理論等知識。按照教學安排學生真正接觸企業需到第五學期,利用教學以外時間,組織學生進入合作企業,不過受限于教學時間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多以學習企業文化、觀摩了解生產過程為主,校企合作成效不高。同時,培養出的學生雖然能夠勝任企業相關崗位工作,但是與企業發展需求還是有一定差距。
在課題調研過程中,通過組織行業內相關企業會談,在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政府間構建合作橋梁,利用職業院校特有的信息資源及教育資源,通過與行業企業一同合作,結合現有洛陽汽車行業特點,組建校企合作聯盟。在校企合作聯盟中,堅持政府教育與行業主管部門指導,學院與企業共同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同時,根據校企聯盟內各企業的特性,為企業間交叉合作提供平臺。這樣可以有效地將企業引入學生培養的全階段。
根據洛陽地區汽車行業特點,計劃實行“N+1”的培養模式,即行業內N個企業與共同參與學習內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制定相關校企合作的制度,明確校企合作間的責任與義務。建立聯絡機制,定期組織學生、教師與企業三方進行會談,了解合作情況,鞏固校企合作聯盟,增強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的信心。
(二)學生、教師身份的轉換
我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對傳統學徒制和職業教育制度的重新整合,其主要特點就是學生雙重身份即學生和學徒的認定,學生上課既是去學習又是去工作,把學習“工作化”、將工作“學習化”。主要表現為:(1)招工即招生,首先需要解決學生的員工身份問題,學生入校即入職;(2)學生整個培養過程由校企共同負責,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專業人才培養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對學生(員工)的培養。
學校與企業是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環境和人才培養模式,這就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解決學生在校的學生身份與企業的工人身份。通過與企業深化校企合作,在原有訂單班的基礎上,探索開展學校與企業“1+N”的合作模式。打破訂單班針對單一企業的培養模式,邀請行業內企業共同合作,由多家企業共同來完成學生的企業內培養,發揮不同企業各自的優勢,針對學生具體情況由不同企業進行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解決了不同企業招工不足,無法與學校開展合作的困境,探索出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體制與機制上的瓶頸,使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
教師在完成正常教學工作的同時,需要扮演好“師傅”和“質量檢驗員”等不同的角色。根據實際工作崗位需求,模擬工作情況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在傳授專業知識時,要扮演好“師傅”的角色,做到傳道、受業、解惑;實訓操作時,首先要扮演好“師傅”的角色,把實訓內容即“工作任務”要求、注意事項、“工作方法”等傳達給每個學生即不同“工人”,安排好學生組長即“工班組長”,實行組長負責制,協同完成相應實訓工作;在“工作”過程中,教師又要扮演好“質量檢驗員”與“師傅”的角色,及時發現“工作”的問題與不足,及時提出并給予指導;待學生完成“工作”后,針對學生整個“工作”給予評價。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同時也對他人進行監督,有問題可以及時向“組長”、教師進行反映,大家共同來解決,這種“反饋機制”及時有效,做到了工學結合。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授課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優勢師資,構建雙導師制度
職業院校直接向企業一線輸送學生,企業要實現生產及再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的支撐。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深入相關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發展需求、一線工作技術發展及崗位實際需求,結合現有校企資源,進行課程調整改革,目前取得了預期成果。
不同于傳統教學的“一師式”模式,現代學徒制采用“雙導師”制度。由學校選拔出優秀的教師和企業選拔出的優秀師傅共同進行教學,同時對學生進行學校和企業兩種模式的培養,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和企業教育各自的優勢。教師和師傅并不是單純的學校教師+企業師傅,而是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都要同時擔任教師和師傅的角色,對學生整體教學進行教授并對學生學習效果共同進行考評,實現“1+1>2”的效果。
在校正常授課過程中,對本專業的核心課程進行共同授課,能增強教師對專業核心課程的駕馭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企業優秀師傅提前介入學生培養過程,全方位了解學生,同時給予學生職業發展指導,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正常教學的過程中,利用空閑時間,增加學生進入企業崗位工作培訓的時間,既可以幫助學生提前了解企業生產工作,與專業學習進行驗證,又可充分利用企業控制資源進行崗位培養,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工作崗位。
采用雙導師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各自的優勢,在原有實訓教學基礎上,引入企業“導師”,將企業實際生產的工作規范、流程與實際生產過程引入課堂,實現學校教學與企業需求的對接。這就需要學校與企業一同針對現有教育模式進行改革,根據實際教學工作及專業面向崗位,合理優化課程,包括明確課程性質、優化課程設計、確立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參考學時與學分、構建課程架構、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相關資源、做好教學反思與建議、論證課程實施條件等,同時,并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價,建立“雙導師”人才培養、考核及評價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程考評體系。
(四)專業核心課程升級,服務企業需求
通過深入汽車維修企業與4S店一線調研、邀請行業內優秀企業開展研討會,引入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針對行業、企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方向,及時發現現有課程存在的問題,完成課程調整、授課內容調整及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從而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
要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現代學徒制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學生不僅要在校學習相關專業理論知識,還要進行相關的崗位培訓,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工作。這就需要引企業入校,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推行專業核心課程改革,研究新的授課模式;優化授課內容使之更貼近工作崗位需求;部分專業實訓課程,推行雙導師授課制度,引入企業專家共同進行授課、考核與評價;開發適合企業實際技能要求、崗位需求的項目課程等,校企雙方導師通過“優勢互補”授課方式共同培養學徒,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學生與學徒培養相結合、教學與培訓相結合、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同時,利用職業院校自身的教育資源,針對企業提供專項培訓,承擔企業相關職工的入職、技能提升、崗位晉升等培訓服務,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在師資與相應教學資源方面的優勢,促進校企深度合作。
三、結語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現代學徒制”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校企合作”。在我國成功實施“現代學徒制”,需要國家制定政策,統籌各行業的力量,爭取社會各方支持。現代學徒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在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實施、教師適應性、課程設置的對應性、教學過程個性化以及學生就業等方面仍然存在偏差和不足,這成為制約現代學徒制深入推進的瓶頸,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應從我國的特殊國情出發,更好更快地實行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劉志敏.校企合作模式下現代學徒制實踐探索[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9(1):27-30.
[2]肖學華.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與實踐[J].職教通訊,2017(8):38-41.
[3]習凌冰.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7.
[4]周莉.基于現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11):244-245.
[5]焦惟.基于現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應用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22-2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