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
[摘 ? ? ? ? ? 要] ?在以往有關環境危機的心理學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依托生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體系研究環境危機問題,然而卻鮮有從作為心理學的一大流派——精神動力學的視角去深入解讀環境危機背后人類的深層心理機制。試圖從環境危機形成的根源,環境意識的轉化歷程以及環保行為背后的內在心理動力三個層面,結合精神動力學中的經典理論來解析環境危機,從而激發人的環保意識從而帶動環保行為,更好地去解救環境危機。
[關 ? ?鍵 ? 詞] ?精神動力學;環境危機;心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 ?B845.65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3-0110-02
一、環境危機現狀
環境危機是指由于人類生產與生活活動導致地區性、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環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壞,從而嚴重影響和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1]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科技飛速進步,讓人類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根本變化。比如,農業時代的人們只能夠依靠雙腿或者畜力出行,而現在有汽車、火車和飛機,甚至出現了少量“太空游客”。但工業革命在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怡提出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臭氧層被破壞、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全球氣候變化等是當前全球所面臨的四大環境問題。
近期,來自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多名科學家在生物科學上發表聯合公報,對人類發出“二次警告”。在1992年全球1700名科學家曾聯合簽署文件,對人類發出“第一次警告”,稱臭氧空洞、環境污染、土壤枯竭等問題,將導致人類的滅亡。25年后,科學家對于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情況進行評估,發現“并未取得足夠的進展,而且大多數挑戰變得更嚴峻了??茖W家指出,迅速增長的人口對寶貴資源的無節制消耗仍是人類面臨的最主要危機。我們對物質的消耗驚人、毫無節制,且無論從地理還是人口分布而言都極不均衡。此外,我們也沒有意識到人口的飛速增長是導致生態與社會威脅的重要原因,這些都使地球的未來岌岌可危。要治理環境危機,還得從根源入手。
二、精神動力學理論對環境危機的解讀
在以往有關環境危機的心理學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從生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體系研究,研究的內容既包含環境危機形成的原因及演變歷程的宏觀層面,也包括比較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不同種族群體在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中呈現不同特點的中觀層面,同時還包括人類在環境危機及其保護中所呈現的行為表現的微觀層面,然而卻鮮有從作為心理學的一大流派——精神動力學的視角去深入解讀環境危機背后人類的深層心理機制。本文試圖從環境危機形成的根源,環境意識的轉化歷程以及環保行為背后的內在心理動力三個層面,結合精神動力學中的經典理論來解析環境危機。
(一)環境危機——人類對自然界母親的羨嫉
“羨嫉”是克萊因客體關系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按照克萊因的描繪,幼兒是非常貪婪的,他們感到要可憐巴巴地依賴于乳房才能得到食物、安全和快感。幼兒一方面體會到乳房本身是格外豐饒和強大有力的,另一方面又質疑乳房自私地密藏了神奇而美妙的乳汁,保留著對幼兒的控制,不允許幼兒始終隨心所欲地使用它的資源??诖降呢澙肥怯變簩θ榉繜o助感的一種反映,他充滿了沖動,要為自己的需要徹底侵吞乳房,榨干它的全部。這并非是蓄意的破壞,而是一種占有和控制。[2]
而這正如人類對自然界母親無度索取和貪婪占有一樣。人本來生于自然,是自然孕育而成,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從自然界異化出來,為了自身的生存總是需要征服自然,改變其本來的狀態使之適合于人類的需求和目的。如同乳房不能每時每刻都滿足嬰兒的需求一樣,自然界本身并不自動地滿足人的要求,它憑借自身的客觀屬性制約著人類的活動,并使人類任意的甚至狂妄的設想不能實現,或事與愿違。但可怕的是這并沒有讓人類望而卻步,強烈征服欲望和對物質的貪婪不斷驅使人類對自然界做出違背其發展規律甚至破壞性的行為。
(二)環境意識——從偏執—分裂到抑郁心位的轉化
1.人類對自然界充滿恐懼和崇拜——偏執—分裂心位
克萊因推論對死本能所引起的迫害性焦慮進行防御的迫切需求,是偏執——分裂心位的來源。[2]克萊因把新生兒的心理狀態描繪成充斥著即將被毀滅的焦慮,新生兒把這種原始指向自身的破壞性的焦慮與恐懼投射到自體以外的外部,從而創造了“壞乳房”。但如果世界上只有惡毒,要生存將讓人難以忍受,所以嬰兒又會把原始自戀中的愛投射向外部,從而又創造了“好乳房”。
在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知識匱乏,對自然界知之甚少,人類對自然界充滿恐懼和崇拜。此時的人類對環境的意識處于偏執—分裂心位。一方面在遭遇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等時,人類心理充斥著被毀滅的恐懼和焦慮,但另一方面又對來自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心生敬畏和崇拜,因此人類圖騰文化也應運而生。
2. 人類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抑郁心位
邁過偏執—分裂心位,幼兒將向著抑郁心位發展。幼兒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發展傾向,使之朝向整合的方向形成體驗模式,這種傾向促進了幼兒對客體的整體感,并非全好或全壞的,而是有時好有時壞。[2]幼兒不再把 “好乳房”和“壞乳房”相互割裂開,而是感受到它是母親身上不同方面的特征,幼兒開始帶有主觀性地理解母親這個更復雜的客體。
而這種傾向于整合的發展模式同樣也展現在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意識上。隨著人類歷史的向前發展,科學技術和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人對自然的認識不斷加深,人從自然界中獲取自身發展所需的物質生活和生產資料,人類逐漸從依附自然變為對自然的控制。隨著自然的物質和能量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和深度上成為人類用以改造征服自然的武器和力量。自然力被人類所役使,表明人類擺脫了對自然的屈從成為主宰自然的主體。然而在人對自然的征服過程中,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出現了一些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由人的活動引發出來得更為深層的問題也在逐漸積累。正如阿爾·戈爾在《瀕臨失衡的地球——生態與人類精神》中所說:“我們對自己的危險處境似乎有所感覺。由于喪失了與世界與未來的聯系,我們的精神似乎焦躁不寧。但我們癱軟無力,過于糾纏在舊有的設想和思路里,看不到怎樣擺脫自己的困境?!盵3]到了現代,環境危機深刻地影響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和延續,人類不再把“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危機”割裂開,而是開始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環保行為——全能幻想的引領者與迎合型認同追隨者的不謀而合
全能的幻想又稱“全能感”是中間學派溫尼科特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它描繪了在成長的最早階段,嬰兒沒有與真實的世界相聯系,并且在沒有多少資源的情況下,一定會創造一個世界出來。對嬰兒來講,可利用的資源是想象的主觀體驗和幻想。[4]即只要是他的一個念頭,和他渾然一體的世界就會按照他的意志來運轉。這依賴于一個好的母親給嬰兒無微不至的照顧,洞悉并及時滿足嬰兒的各種需求,嬰兒就會產生全能幻想,感到自己無所不能。當然百分百契合嬰兒需求的照顧是不存在的,嬰兒的全能幻想也不能得到百分百的滿足,但如果照顧得足夠好,嬰兒大抵能獲得一種整體的把控感,即使在之后遭遇些許挫折也不會有太大的波動。然而如果嬰兒時期沒有得到滿足或滿足過度,嬰兒就會滯留在全能的幻想中直至成年。這一類型的人成年后通常會有很理想化的目標,這些目標會促使他們取得極大的成功,這些成功又會強化他們內心的全能幻想,在他們的內心中把自己視若神明,感到自己有絕對的責任和足夠的能力去解救弱者,他們會表現出極強的熱情和意志力去幫助別人,去從事公益事業,去成為環境的保護者和捍衛者。他們往往會成為環保組織的引領者和組織者。
投射性認同最早被克萊因用來描述嬰兒與母親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原始的防御機制。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行動做出反應的人際行為模式。投射性認同中有一種類型稱為“迎合投射性認同”,使用這種投射性認同的人,通常表現出對他人的極力稱贊、認同或依從,竭力誘導他人的內疚和感激之情,從而實現自己被他人接納和認同的渴望。迎合型的人因缺乏自我認同,自我價值感低,才渴求他人的認同以讓自己感覺有價值。其背后隱藏的是分離焦慮,他們表現對他人的過度認同、假性認同、夸大認同,都是對人壓制不滿、害怕拒絕的防御,也可說是人渴望被接納的主要手段。而有些環保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尤其是引領者與組織者的認同,通常這些引領者、組織者有著卓越的才能、非凡的人格魅力、強大的人脈資源和社會影響力引人入勝,迎合型的人很容易被他們所吸引而追隨他們。能夠跟隨這么優秀的人從事有意義的事并能得到他們的認同,會讓迎合型的人感到自我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如此一來,在全能幻想的引領者的引領下,迎合型認同追隨者竭盡所能,樂此不疲地參與到看似沒有任何經濟收益純粹公益性質的環保行為中來,而在這一過程中,前者的全能幻想及后者的自我認同得到極大的滿足,這也成為兩者投身環保事業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啟示
從精神動力學的角度探討環境危機,實則是從環境危機的背后去挖掘人的環境意識、環保行為的深層心理機制,從而激發人的環保意識以帶動環保行為,更好地去解救環境危機。
參考文獻:
[1]方如康.環境學詞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斯蒂芬·A.米切爾,瑪格麗特·J.布萊克.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現代精神分析思想史[M]陳祉妍,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7.
[3]阿爾·戈爾.瀕臨失衡的地球:生態與人類精神[M].陳嘉映,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4]Michael St.Clair.現代精神分析“圣經”:客體關系與自體心理學[M].賈曉明,蘇曉波,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編輯 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