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萍 雷慎輝
[摘 ? ? ? ? ? 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新時代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推進,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放眼當前、展望未來,中西部內陸地區已經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前沿陣地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背景,深入剖析中西部地區在“一帶一路”及“雙一流”建設中所面臨的現實機遇與挑戰,從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問題入手,為中西部人才戰略升級、經濟與社會發展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可行思路與對策。
[關 ? ?鍵 ? 詞] ?高層次人才;中西部人才戰略升級;思路;對策
[中圖分類號] ?C961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3-0212-02
2013年,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獲得了沿線國家的普遍認同和積極響應[1]。“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與29%[2]。因此,“一帶一路”倡議構想將在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全方位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戰略新格局,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長期發展。對內來說,它將推動沿線各省、市、自治區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推動區域經濟的增效提質升級。如何乘勢而上,借助國家政策紅利的東風,將挑戰與機遇轉化成發展的強勁動力,是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政府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之一[3]。作為國民經濟中實現質與量的發展的內生動力,人才因素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是核心要素。擁有掌握核心先進發展動力的高層次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上風。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顯現出積極的效果。截至2017年,“國家千人計劃”已累計引進6000余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在我國,受制于歷史客觀原因、體制因素與經濟發展要素的分配不均衡等問題,中西部地區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以地處西部的陜西省為例,陜西省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省,是國家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和核心區。然而豐富的教育資源卻并沒有轉換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紅利。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被嚴重制約,創新人才的培養和高校自身的發展也嚴重受阻。同樣,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區都或多或少面臨著相同的發展窘境。因而,中西部高等教育如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如何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這一戰略中謀得自身的發展,是擺在當今中國中西部地區面前的一個棘手難題。
2015年11月,國務院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以下統稱“雙一流”)是繼“985”“211”工程后,中國高等教育界的又一項國家重點工程,為解決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困境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東部高校紛紛高薪向中西部高校“挖人”,被挖高校“出血本”反挖人才的案例屢見不鮮[4]。在爭創“雙一流”的過程中,如何避免惡性人才競爭,使中西部高校可以留住人才,避免高校人才流動趨同帶來的馬太效應,防止人才向東部地區集聚而引起區域經濟差距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的未來發展戰略具有長期而深遠的意義。
一、中西部地區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低的深層次原因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最終依靠力量,地區教育水平、教育資源和教育投資能力的差別決定了未來地區經濟發展的格局。對于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要加速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進步就必須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引進并留住優質青年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我國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流動表現出很強的區域特征,東部地區是首選跨區就業目的地,其中“珠三角”與“長三角”地區吸引力最明顯[5]。參照相關數據資料,人才最關心的就是生活質量、環境質量、收入水平、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個人職業發展前景等諸多因素。長久以來,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區位劣勢,中西部省份教育經費投資先天不足,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又直接導致了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物質待遇差距加大。再者,由于中西部地區的改革開放開展較晚,受傳統觀念的束縛,相關人才服務政策欠缺、不完善。最為讓人痛心的是行政權力相對于學術權力更加強勢,由此所帶來的中西部高校軟環境方面的不足與滯后是中西部人才引進成為老大難問題的又一大關鍵因素。
此外,中西部地區的教育部門沒有長遠規劃、人才引進具有盲目性,而國家層面的支持政策卻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真正的落實。高校作為理性的經濟實體,理應追求最優效益,人才引進工作應當重視投入產出比例。同時,公辦高校主要辦學經費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其公共性屬性決定了高校應重視公共利益與社會福利。常見的誤區有:(1)高校定位模糊,缺乏具有高度的人才戰略規劃,人才引進工作隨機、盲目,并未考慮學校實際情況與未來發展規劃。人才的不匹配性導致沒有建立科研梯隊,學科平臺基礎和公共資源都難以維系一流學科的建設目標。(2)忽視了配套制度、平臺與后續服務的跟進。(3)一味關注“引智”,忽視了創新激勵制度的完善與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的培養。關注被引或熱點論文數量、引用率等量化指標,對研究成果的社會價值和貢獻卻考察不足。論文的發表檔次、數量與引用率的高低又和崗位聘任、職稱晉升、薪酬待遇等密切相關。因此,目前中西部高校學風、校風普遍比較浮躁、短視、功利性強,缺乏文化底蘊與涵養的積淀。
二、如何解決中西部地區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