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邢冉冉 馬宗斌 李志敏
【關鍵詞】農業院校;《作物栽培學》;教學問題;改革措施;教學質量
我國是一個具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是國家穩定的根本,但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比較脆弱,糧食的供需與人口的增長一直處于緊張平衡狀態。《作物栽培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綜合性學科,主要通過研究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形成規律及其與環境條件的關系,進而采取恰當的農業技術措施,實現作物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發展,進而為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作出貢獻。
《作物栽培學》的內容涵蓋了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等)和經濟作物(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等)的生物學特征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等,同時其栽培理論和實踐還涉及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農業氣象學等。很多大學生對作物栽培的認知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不需要技術和知識,很辛苦且掙錢少,導致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與作物栽培相關的工作。因此,《作物栽培學》急需進行現代化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們從課堂中了解到作物生產的多元化和現代化變革以及農業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對農業的興趣。
一、《作物栽培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青年教師自身實踐經驗不足
近年來,隨著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年輕教師進入高校、走上課堂。目前,許多《作物栽培學》授課任務交給了青年教師,他們雖然對栽培學的理論基礎知識掌握扎實,接觸的新知識較多,但是缺乏參與農業生產一線的實踐經驗。同時大部分青年教師僅僅對自己所研究領域的作物比較熟悉,對其他作物知之甚少,這導致青年教師在教學中僅僅是講授書本中的有限知識,“照本宣科,紙上種地”。
(二)授課方式枯燥,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
調查發現,目前《作物栽培學》教學雖然比傳統教學多了互聯網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但主要的授課方式還是老師一味地講,學生聽、記、背。現代大學生很少接觸過農作物,因此單純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則無法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與大田生產相聯系。這種方式培養的學生思維固化,學習也缺少主動性和創新性,對《作物栽培學》的認知也僅僅是局限于書本,死記硬背,將來工作后也無法將所學的知識真正運用到農業生產中。
(三)課程成績評定單一
目前,《作物栽培學》考試一般仍是采用閉卷考試,卷面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70%左右。調查發現,為了獲得較高的成績,大部分學生都是考前幾天看著書本死記硬背,絲毫不下功夫理解,導致一邊背一邊忘,考試內容如果沒有背到,學生幾乎不會答,同時考試結束后基本不記得學過的知識。《作物栽培學》是一門側重于應用和實踐的課程,因此僅僅根據一張試卷來評判學生是否熟練掌握和理解作物栽培相關知識是比較片面的。
(四)嚴重缺乏實習基地
對《作物栽培學》教學的要求是有一定時間的生產實習,在作物生長發育和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教師帶領學生到試驗基地的試驗田,直觀地學習農業先進管理經驗,近距離參觀先進管理設施等,使學生對農業有新的認知。但是,由于時間問題,學生們只能短暫地觀摩,無法看到作物生產和管理的過程,無法深入了解或進行實際操作。另外,一些實習基地由于條件比較簡陋,沒有相應的現代化設施,學生只能簡單參觀一些當季作物的模樣及長勢,無法看到相關的栽培措施,而且由于很多基地離校較遠,沒有住宿條件,加之出行涉及到費用、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實習基本都是一天結束,學生實習學到的知識有限。因此,建立基本條件齊全的現代化實習基地非常迫切。
二、《作物栽培學》教學的改進措施
(一)加強學生對農業的認知教育
《作物栽培學》一般是大三上學期才接觸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但是對學生農業認知的教育必須從大一開始。首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他們形成對農業的正確認知,國家發展要靠農業,農民致富要靠農業,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需要具備專業農業技術知識的大學生,同時結合本校師生在農業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的模范實例,逐漸消除學生對農業的誤解。其次,開展一些生產勞動,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小麥播種、收獲等,強化其對作物栽培的感性認識;請一些農業專家給學生做報告,講一下我國農業的“過去、現在、將來”發展趨勢,讓大家了解到傳統農業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到如今的現代化農業;組織學生觀看國內外現代化農業視頻,同時參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現代化農業的優勢。
(二)優化師資隊伍,加強青年教師入職培訓
教師是學生前進方向的指路人,因此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是加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基礎和前提。青年教師入職后,不要急于要求完成多少工作量,更不要急于上課。青年教師要多聽一些老教師講課,學習老教師授課的方式方法,在青年教師試講課階段,應當安排一些老教師聽課,然后給予青年教師相關意見和建議。舉辦青年教師講課大賽,讓青年教師得到鍛煉,同時給青年教師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青年教師還要多進行科研和生產實踐,多參加國內外優質科研人員的報告會,同時學校要增加青年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讓青年教師隨時掌握最先進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科研知識,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三)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考核制度
目前已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已經是學習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不斷加強互聯網和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舉措。教師可以在課件中盡量多加入一些實物照片和動畫,少一些枯燥的文字描述,同時結合視頻資料直觀地展示,這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另外,網絡直播越來越流行,教師可以將其應用于課堂中,增加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和時尚性。例如,講到水稻插秧時,老師可以與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進行連線視頻,現場展示人工插秧和機器插秧等技術,同時學生可以提問任何課程相關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近年來,短視頻應用程序(App)迅速崛起,使用手機分享和觀看視頻成為很多人日常娛樂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將不同作物各個生長環節和關鍵管理措施拍攝和剪輯成小視頻掛在網上,供學生空閑時觀看和瀏覽,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作物栽培的樂趣,還能提高《作物栽培學》教學的趣味性和參與性。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等,在講授完一個作物后,老師可以讓學生課下去搜集該作物栽培過程中涉及的國內外最新研究熱點,做成PPT,下節課講給大家;或者老師可以提前選一些最新的科研論文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最后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記入最終的課程考核中。考試方式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個重要渠道,建議在學科總成績中,期末卷面成績僅占20%~30%,平時的回答問題、課堂討論和實驗報告等占70%~80%,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在考試前突擊死記硬背,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成績,也增加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興趣。
(四)加大實習基地建設
《作物栽培學》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因此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如何讓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實習基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因此完善實習基地的各項基礎設施就顯得非常重要。首先,在校園里建立一定面積的實習基地,種植小麥、玉米、水稻、花生和棉花等農作物,用于授課過程中學生進行形態識別和簡單調查,讓學生對作物有初步的接觸,學生課余時間也可以親自參與作物的具體栽培和管理過程。其次,完善校外科研基地建設,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耕地、播種、灌溉、施肥等栽培設施,同時在基地中建立學生宿舍和餐廳,讓學生能在科研基地實習一周至兩周甚至更長時間,直觀學習和參與小麥播種、水稻插秧、棉花打頂等栽培措施,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學到的理論知識,實現真正的生產實習。最后,還要加強跟農科院、農科所或一些種業公司的合作,讓學生在不同平臺中了解農業的多樣化。
三、結語
國家的發展要靠農業,農業的發展要靠新時代具備專業農業知識和技術的大學生,因此培養一批適應現代化、國際化農業發展趨勢的大學生迫在眉睫。《作物栽培學》是實現作物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學科,因此對《作物栽培學》進行現代化教學改革,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農業,樂于學習農業,同時還能將學到的農業知識真正應用于農業、服務于農業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羅明珠,鄧世媛,唐湘如.“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的創新與發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20-221.
[2]王術,黃元財,賈寶艷等.農業院校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思路——以沈陽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教學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10(6):715-718.
[3]武立權,黃義德,黃正來等.農學專業《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成效[J].中國校外教育,2013(19):63-64.
[4]史勇,董永彬,金維環等.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在種子政策與法規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7):256-258.
[5]董永彬,吳連成,趙亞麗等.多媒體技術在《種子經營與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43):240-241.
[6]郎微,周海悅,薛威等.大學生網絡直播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1):23-24.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