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銀 朱志華 楊悅軍
(梧州市工人醫院 廣西 梧州 543000)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由食管或者與食管相連的靜脈回流受阻造成,臨床表現為嘔血、黑便、心悸及頭暈等,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1]。臨床治療方式較多,傳統序貫注射治療雖然取得過一定價值,但效果并不明顯,對患者損傷較大,不利于病情康復[2]。隨著醫療事業的完善發展,臨床認為精準斷流術效果更好,降低再出血的風險性,有助于病情快速穩定。我院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納入的60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研究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0~62歲,平均(43.58±1.58)歲,乙肝后肝硬化19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門靜脈海綿樣變2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9~64歲,平均(42.91±1.64)歲,乙肝后肝硬化19例,酒精性肝硬化10例,門靜脈海綿樣變1例。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研究組:協助患者進行胃鏡檢查明確靜脈曲張范圍,選擇合適的注射位置及注射劑量。首先應阻斷胃曲張靜脈,隨后進行食管曲張靜脈硬化治療。觀察胃底曲張靜脈的來源,由遠端向近端進行多點靜脈注射,按照2.5ml聚桂醇-0.5ml組織膠-2.5ml空氣-2.5ml生理鹽水,直到針刺局部后拔針時無出血現象。隨后將聚桂醇注入食管曲張靜脈中,按照病情調整劑量。其中聚桂醇可適當加入少量亞甲藍注射液,增強聚桂醇分布的顯現。定期復查若靜脈曲張未消退可再次進行治療。
對照組:利用胃鏡檢查明確靜脈曲張范圍,選擇合適的注射位置及注射劑量。(1)胃底靜脈曲張,按照改良三明治方式,選擇聚桂醇(陜西天宇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445,10ml:100mg),向內鏡活檢鉗道中注入2.5ml,避開出血點以及薄弱點將聚桂醇注入血管內,隨后快速推入組織膠,而組織膠用量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范圍控制在0.5-4ml,另選擇一只注射劑立即注射2-3ml聚桂醇。(2)食管靜脈序貫硬化治療,內鏡前端不安裝透明帽,鏡下觀察出血點,并在出血附近的靜脈進行注射,若未發現出血點時,可在齒狀線上2cm位置分別向內側曲張進行靜注。聚桂醇每點劑量為10ml,總劑量不得超過40ml,操作過程中應保證注射針處于血管內部。初次硬化治療后應間隔一周,連續治療2~4次,以靜脈曲張消退為標準。
記錄硬化劑用量、組織膠用量及治療次數,隨訪中記錄再出血與靜脈曲張消退情況,對比兩組治療結果。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硬化劑用量、組織膠用量無顯著差異(P>0.05),但研究組治療次數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比較兩組治療情況(n)
研究組再出血率13.33%(4/30)與對照組16.67%(5/30),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但研究組靜脈曲張消退率60.00%(18/30)優于對照組30.00%(9/30),差異顯著(P<0.05)。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具有病情發展迅速、病情嚴重、再出血率高及預后差等特點,成為威脅人們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3]。若未能夠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或者治療不當,患者相關癥狀明顯加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血壓降低現象,嚴重者甚至出現休克,給患者帶來較大影響。
臨床既往多采取傳統序貫注射治療,雖然能夠有效改善病情,但其纖維化效果較差,增加異位栓塞的危險。隨后臨床認為精準斷流術效果更好[4]。本研究結果:兩組硬化劑用量、組織膠用量、再出血率無顯著差異(P>0.05),但研究組治療次數、靜脈曲張消退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精準斷流術在胃鏡協助下確定病灶范圍,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位置及藥物劑量,另按照患者曲張靜脈的分流特點,在對應的血管內進行精準定位,將組織膠注入促進硬化,從而改善曲張靜脈狀況,促進靜脈曲張癥狀消退。患者可一次性完成治療,治療效果較為徹底,降低對患者的傷害,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節約醫療資源。
綜上所述,精準斷流術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可減少治療次數,促進靜脈曲張消退,減輕對患者的傷害,避免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