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重慶市彭水縣中醫院 重慶 409600)
臨床上,胰腺炎癥患者已經治愈,即兩次或多次發作后多次胰腺功能和組織結構恢復正常的患者被稱為復發性的胰腺炎癥,這是臨床疾病之一。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復發性的胰腺炎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而反復發作的復發性的胰腺炎癥可能導致重炎癥[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探討復發性的胰腺炎癥的臨床特征,病因和預后,以提高復發性的胰腺炎癥的防治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住院胰腺炎癥患者,選擇符合診斷標準的276例患者,其中復發性的胰腺炎癥患者45例(復發組),原發患者231例(原發組)。詳細記錄患者的臨床數據,包括年齡,性別,易感原因,復發次數,臨床表現,飲酒史,用藥史,家族史,治療方法和結果。原發組中男性142例,女性89例;年齡介于16~81歲,平均年齡為48.2歲。復發組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介于16~67歲,平均年齡為44.3歲。兩組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乙醇攝入量超過80g/d超過5年;(2)膽道結石或腹部影像擴張,肝功能暗示阻塞性黃疸來源;(3)血甘油三酯大于或等于11.3 0mmol/L,或TG值為5.65~11.30mmol/L,但血清呈乳糜樣是高脂血癥;(4)病前暴飲暴食(如重度飲酒,高脂飲食等)飲食不當;(5)妊娠,分娩,藥物,先天性膽道疾病,胰腺分裂,胰腺外傷,腮腺炎癥等被歸類為他人;(6)各種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是特發性的。
1.3 統計學研究
使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研究。計量數據表示為(±s);使用t檢驗,將計數數據表示為n(%),使用χ2檢驗,并計算相關影響因子的相對風險(OR值)。當P<0.05時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
2.1 病因分析:復發組高于原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誘因的OR值高于原發組;復發組高脂飲食,飲酒等誘因均高于原發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特征和結果
兩組患者的誘因比較:復發組有明確誘因者43例的,原發組有明確誘因者12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原發組比較,復發組中男性所占比例、評分、中重度胰腺炎、膽總管結石發生率、合并膽總管開口狹窄率、合并高脂血43例(95.56%),原發組有明確誘因者126例(54.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240,P=0.002) 。復發組中高脂飲食、飲酒誘發率高于原發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膽道感染、藥物誘發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關詳細信息,見表。

兩組患者誘因的比較[n(%)]
膽源性胰腺炎癥患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患者有一系列臨床表現,如發熱,上腹痛和嘔吐。膽源性胰腺炎癥患者的疾病復發很常見。如果治療不及時有效,控制疾病的復發將對患者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降低生活質量。疼痛,還會降低臨床治療效果,影響患者的預后,甚至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對于膽源性胰腺炎癥患者,醫務人員應和時研究和探討與疾病復發相關的危險原因,和時合理的預防和治療,以提高臨床效果。
胰腺炎癥復發的原因很多。該研究發現,同一患者的多種原因可能同時存在,而彼此可能是因果關系。報告國內外膽道疾病是胰腺炎癥的最常見原因。該研究還表明,膽道疾病是復發和原發組中最重要的致病原因。復發組與原發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膽道疾病與胰腺炎癥復發的關系與胰腺炎癥的發病密切相關。目前報道的輕度胰腺炎癥反復發作是否發展為重癥胰腺炎癥的方式不同。本研究表明,復發性的胰腺炎癥的嚴重程度與復發次數無顯著相關性(P>0.05),甚至有些患者早期出現復發癥狀和體征。減少的原因與患者改變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和及時就醫等原因有關。
綜上所述,膽道疾病和高脂血癥與胰腺炎癥的復發密切相關,應盡早治療和預防,以預防復發性胰腺炎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