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儉
(南寧市第一醫院埌東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29)
手術室是醫院重要醫療場所之一,臨床上需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病情大多較嚴重,故術中出現各種風險的可能性也更高[1]。手術操作過程中醫護人員稍有不慎則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響,故手術室醫護人員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與精神,防止發生風險事故。本文探討風險管理理論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手術室收治2055例患者臨床資料,2016年1月-2017年6月1350例患者實施手術室常規護理管理,2017年6月-2018年12月1390例患者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1350例患者年齡15~84歲,平均(49.25±3.36)歲,男女各689例、661例,急診手術15例、擇期手術1335例;實施后1390例患者年齡16~83歲,平均(49.31±3.50)歲,男女各715例、675例,急診手術17例、擇期手術1373例,P>0.05,具有對比意義。
手術室常規護理管理:定期組織手術室護理人員參與培訓與考核,嚴格執行無菌管理原則,堅決落實相關管理制度。護理風險管理:首先加強對護理人員自身風險的防御,引導護理人員積極參與心理調節相關培訓,不斷完善培訓機制與護理人員實踐操作技能。實施各項護理措施前預見性識別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護理差錯,據現有及潛在護理缺陷制定針對性風險評估量表,組織科室護理人員參與安全護理查房,及時總結歸納護理管理工作經驗與教訓,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此外,積極防御法律風險,組織手術室護理人員參與全面培訓,幫助護理人員形成規范、嚴謹的工作風氣。加強手術室護理流程與管理制度的培訓,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堅決執行清點查對與消毒隔離制度,嚴格遵循洗手原則,涉及輸血護理時嚴格執行雙人核查制度,保障手術安全、有序地順利實施。
(1)對比兩組風險事件發生率,包括二類切口感染、護理缺陷及意外事件等。(2)比較兩組醫護滿意度,采用4分評分法,1表示“非常不滿意”,2 表示“不滿意”,3 表示“滿意”,4 表示“非常滿意”,將滿意及非常滿意列入滿意率計算[2]。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風險管理實施前、后風險事件發生率分別為4.96%、0.43%,前后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實施前、后風險事件發生率對比[n(%)]
風險管理實施后醫護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實施前,前后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實施前、后醫護滿意度評分對比(±s,分)

表2 實施前、后醫護滿意度評分對比(±s,分)
組別n醫護滿意度評分實施前13503.25±0.06實施后13903.64±0.17 t-79.613 P-0.000
護理風險主要是指臨床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一切風險事件,手術室是醫院護理風險高發場所。因此,為保障手術室護理安全,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手術室風險管理的實施至關重要。
風險因素貫穿于手術室護理工作各個環節中,針對手術每個步驟與細節醫護人員均應認真準備并實施操作,提前預估可能發生的風險問題,及時、有效處理手術過程中發生的各類風險事故[3]。本文結果顯示,風險管理實施前無差錯事故,及一類切口感染發生,風險管理實施前、后風險事件發生率分別為4.96%、0.43%,P<0.05,說明手術室風險管理的實施可有效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與當前研究結果基本一致[4]。本文采用4分評分法比較兩組醫護滿意度,結果顯示風險管理實施后醫護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實施前,P<0.05,說明通過實施手術室風險管理可進一步提高醫護滿意度,促進良好醫護關系。通過應用手術室風險評估表,可使護士全面、系統、客觀地評估手術病人各方面情況,了解現有及潛在危險因素,以便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實施相應防護措施,提高護理人員對手術室風險的預見性。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理論的應用對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保障手術工作順利進行,促進良好醫護關系等方面均具有積極作用,可全面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