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山東 濟南 250011)
剖宮產是臨床解決部分產科合并癥及難產問題的常用手段,對挽救產婦生命、保障圍生兒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現代疼痛管理認為通過充分利用現有鎮痛藥物與技術,加強醫護患之間的溝通管理,可有效控制術后疼痛,最大限度減少鎮痛發生并發癥的幾率,且護理人員在疼痛管理、麻醉護理等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探討麻醉護理應用于提高剖宮產術后鎮痛效果中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剖宮產術的117例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分別為59例,58例。入選者均知情且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組年齡22~39歲,平均(31.68±2.4 3)歲,孕周37~40w,平均(39.45±0.12)w;對照組年齡23~38歲,平均(31.4 6±2.50)歲,孕周37~41w,平均(39.57±0.16)w。通過分析兩組臨床一般資料發現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對比意義。
對照組實施常規鎮痛護理方案,麻醉護士在接到病房通知后告知麻醉醫生進行相應處理,不直接參與手術前后疼痛管理工作。鎮痛從術后2h開始,每12h進行1次,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異常立即報告麻醉醫生進行處理。研究組實施個體化麻醉護理。術前護理:麻醉護士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在等候室迎接,仔細查閱患者病歷,加強相互間的溝通交流,詳細了解其病情、疾病史等基本情況,根據患者病情特點告知術后鎮痛重要性,幫助患者正確了解鎮痛相關知識。鎮痛泵的配制、使用:麻醉護士均經過系統、規范的培訓及考核,充分掌握鎮痛藥物相關知識,具備嫻熟的實踐操作技能,精通鎮痛泵工作原理、操作常規、參數設置及藥物配制等技能。在配制鎮痛藥物時必須對藥物種類、劑量進行仔細核對,檢查藥品包裝與有效期,操作中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個體化宣教:術前麻醉護士加強對患者的靜脈自控鎮痛宣教,強調術后鎮痛重要性,說明鎮痛藥的使用并不會影響創口愈合,消除患者不良情緒。術后隨訪:麻醉護士在患者術后鎮痛定期進行隨訪,一旦出現麻醉相關不良反應或并發癥需隨時隨訪,報告麻醉醫生進行指導處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測評兩組患者術后2h、12h、24h、48h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評分越低說明鎮痛效果越好[2]。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產婦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程度均顯著低,P<0.05,見表。
表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對比(±s,分)

表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對比(±s,分)
組別n術后2h術后12h術后24h術后48h研究組590.86±0.123.17±0.192.1 4±0.151.2 4±0.10對照組580.93±0.073.68±0.212.53±0.271.4 9±0.16 t 3.84613.7809.67910.153 P 0.0000.0000.0000.000
近年來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疼痛管理主體逐漸由麻醉醫生轉變為麻醉護士,但目前關于我國麻醉護士直接參與手術疼痛管理的報道仍較少,究其原因可能與麻醉護士疼痛知識不足、缺乏規范化培訓、護理管理結構制約等因素相關[3]。
剖宮產術后鎮痛需密切觀察患者鎮痛泵使用情況及疼痛緩解程度,給予個體化麻醉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術后鎮痛效果,保障鎮痛藥物與技術應用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導致剖宮產產婦術中、術后出現惡心嘔吐的原因主要包括麻醉反應、飽胃狀態、鎮痛藥副作用、疼痛刺激等[4]。因此,術前、術后麻醉護士需加強對產婦的鎮痛管理與指導,密切關注其心理狀態變化,一旦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立即尋求麻醉醫生的幫助,減輕患者不適感,通過規范化疼痛健康宣教及術后隨訪進一步提高術后鎮痛效果。本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產婦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程度均明顯更低,P<0.05,說明麻醉護理在提高剖宮產術后鎮痛效果上作用顯著,與當前研究結果基本一致[5]。作為一名專科護士,不僅需具備過硬理論知識基礎與嫻熟的操作技能,還應充分認識到解除患者疼痛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以人為本”護理理念,不斷完善麻醉護理工作。
綜上所述,將麻醉護理應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中效果明顯,對緩解產婦術后疼痛、保障鎮痛效果等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