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燕

疼痛是外科手術患者常見的癥狀,據統計,75%的手術患者有明顯的術后疼痛[1]。術后劇烈疼痛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還可導致機體功能延遲恢復,并且易出現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手術預期及術后康復[2]。快速康復護理是指采用一系列經循證醫學證實有效的圍術期優化措施來減少外科應激、加快術后康復的護理方法,近年廣泛應用于外科臨床[3]。為進一步優化快速康復效果,我院對肝膽胰外科開腹手術病人采用了醫護合作無痛管理,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實施醫護合作前的65例患者為對照組,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實施醫護合作后后的85例患者為實驗組。入選標準: 年齡在18 歲-65歲,體重≥ 50kg,具有一定的表達和理解能力,符合上腹部肋緣下切口手術方法。排除標準: 意識障礙或有精神疾病、應用非甾體抗炎后發生胃出血或穿孔病史,嚴重肝、腎功能損害。2組病人一般情況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疼痛健康教育,按醫囑予止痛藥物應用。實驗組按醫護合作無痛管理,具體如下:
1.2.1 組建無痛病房管理醫護合作小組
由護士長擔任組長,成員包括醫療組長及護理責任組長、疼痛專科護士,科主任負責給予專業指導及協調。小組根據相關文獻和指南,結合科室實際,制訂了無痛病房管理規范。
1.2.2 醫護共同參加無痛病房培訓
制定無痛病房醫護培訓計劃,由護士長組織全科醫護人員培訓,培訓方式以理論授課、病例討論、操作示范為主,培訓后進行理論及操作考試。
1.2.3 規范醫護無痛管理
1.2.3.1 疼痛評估
從入院到出院疼痛評估是一個系統、持續、動態的過程,在病房張貼“笑臉疼痛評估尺”,使患者快速了解自己身體狀態,準確表達疼痛程度,方便醫患之間疼痛溝通。
制訂與落實疼痛評估的頻率、方法及規范化疼痛問詢方式。入院時完成首次評估及建立疼痛評估表,具體項目包括評估日期、手術時間、手術部位、疼痛評分(靜息、運動)、疼痛性質、睡眠影響情況、疼痛治療的方案、處理措施、不良反應等。根據疼痛分值實施不同評估頻率,分值≥7分QH評估,分值在3-7分及使用麻醉鎮痛泵的病人Q4H評估,分值1-3分QD評估,評估至術后第7天或患者出院。責任組長檢查疼痛評估掌握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
1.2.3.2 實施疼痛干預
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后,醫護聯合采用多模式鎮痛,當疼痛評分≤3分時,實施非藥物干預措施;當疼痛評分為4~6分時,實施非藥物及藥物(弱阿片類藥物與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聯合使用)干預措施; 當疼痛評分≥7分時,實施非藥物及藥物(強阿片類藥物與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聯合使用)干預措施。
1.2.3.3 效果評價及措施修訂
為患者進行疼痛干預后,注意觀察患者的依從性,評價措施實施后的效果,若未達到疼痛控制目標,分析原因,重新制訂新的護理措施并記錄。
2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20.0分析,以[例(%)]表示計數資料,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 檢驗; 計量資料以 (x±s) 表示,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見表1。
3.2 兩組患者疼痛對睡眠影響的比較見表2。
3.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見表3。
3.4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見表4。
3 討論
醫護合作無痛管理通過醫護合作,給予患者規范化鎮痛的措施,根據患者的疼痛強度給予不同的處理措施,實行“個體化、多模式、聯合鎮痛”方案,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疼痛,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顯著早于/短于對照組(均 P<0.05)。綜上所述,醫護合作無痛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患者疼痛,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加速胃腸功能恢復,從而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繼軍.疼痛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5.
[2] 朱煒.創建無痛舒適護理病房的臨床應用與展望[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6,26(11):36-37.
[3] 葉小琴.快速康復對婦科腫瘤患者腹腔鏡手術護理中的護理效果及心理波動的影響 [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7,25(21):1976-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