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蓉
伴隨醫學領域的不斷發展、進步,在醫學領域中合理用藥這一話題也被更多的談起,藥學工作既要時刻圍繞服務患者這一宗旨,又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性。現如今,合理用藥的基礎思想是注重結合當前的疾病概念和理論知識,來對具體的藥物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實現用藥的科學化、安全性。本文主要結合現有相關文獻資料,及自身實際工作經驗,對藥品不良反應及安全用藥方面展開了簡要論述,僅供參考。
有關醫療機構藥品的不良反應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在近些年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醫療機構對于藥物的要求,不僅是實現疾病的有效治療,還應盡量降低ADR的發生幾率。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在全球死亡人數中,因用藥不合理所導致死亡的病人占到1/7。而據我國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住院病人中,ADR的發生率約占20%,其中由抗生素引起的約占到25%。本文主要整理匯總了臨床普遍的藥品不良反應和怎樣安全用藥的問題。
1 藥品不良反應的簡述
現如今,不僅醫療衛生問題屢屢見報,醫源性事件的發生率也始終居高不下。用藥不規范、用藥不安全的情況在許多國家都普遍存在,就拿我國而言,在此方面也存在有較為突出的問題。毋庸置疑,藥物的不良反應會嚴重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抗生素作為人類目前所使用的一種重要藥物形式,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抗生素在三級醫院住院患者中的使用率超過了70%,而在二級醫院中這一數據還增長了約10%。濫用抗生素,不僅會升高藥物的使用率,大大增加醫療衛生費用,還會嚴重影響到臨床治療。然而,就當前實際情況來講,許多醫生都未正確認識到抗生素,存在盲目使用抗生素的情況,沒有經過縝密思考就選擇了抗生素,一些時候導致患者出現大量的耐藥性菌種,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
例如,我們知道大部分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臨床治療的時候多使用抗生素,而對抗生素的濫用則會提高這部分病毒的耐藥性,進而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此外,通過臨床分析發現,當前比較難獲取正確的藥品信息,并且,一些醫生缺少相關的規范化用藥思想和全面的藥學知識,因而,在藥物使用的過程中,會出現種種問題,如患者稍微出現感冒頭痛,就讓其服用抗生素藥物,從而使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大大提升。
2 藥品不良反應產生的原因及如何判斷
2.1 產生的原因分析
致使藥品不良反應出現的因素較多,大致可將之分為三類,服藥的方法、患者的體質差異、藥品等,以下簡要介紹與分析了這些原因。
①患者體質的差異:在服用藥品之后,會由于個人的體質不同,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因此,由于患者體質所存在的差異,即便是服用同一種藥物,所產生的藥物不良反應也可能是不同的,如有的人服用后也許會出現過敏性休克,而有的人則可能無任何的不良反應。這里所提到的差異,主要包含了血型差異、種族差異、年齡差異及性別差異等,兒童、青年、老人在服務藥物后的不良反應率不同,男人和女人服務了藥物后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同時,據相關研究顯示,服藥時人的身體狀態,會給不良反應情況及藥物的吸收形成一定影響。
②藥品:目前用藥的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并且藥品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與問題。在藥品的作用超過兩種及以上的時候,比如麻黃堿,起一種作用在一定程度能夠治療氣喘,而另一種作用則會影響到患者的睡眠質量。此外,部分藥物還會一定影響人體的某些重要器官,比如糖皮質激素的大量使用,常常會影響到患者的毛細血管,導致一些患者的毛細血管出血、變粗,在皮膚出現大量的斑點和瘀點等。
③服藥方法:造成臨床不良反應的又一重要因素就是服藥方法,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長期用藥。此種情況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
很高,甚至還會因蓄積作用而出現中毒。二是,合并用藥。合用兩種以上的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未3.5%,合用6種以上藥物,則有著10%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合用15種以上藥物,發生率將達到驚人的80%[2]。三是,不合理用藥:處方配伍不當、濫用、誤用等,都有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四是,減藥、停藥。比如,在對嚴重皮疹進行治療時,若停用糖皮質激素或是減藥過度,就有反跳現象出現的可能。
2.2 如何判斷不良反應
反應是否與該藥已知的不良反應類型相符合;用藥和不良反應的出現,是否存在合理的時間關系;是否能用患者病情的進展、并用藥的作用、其他治療的影響來解釋不良反應;再次使用可疑藥物,同樣反應是否會再次出現;減量或停藥后,反應是否減輕或消失。
3 安全用藥的幾點措施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想要完全規避藥品不良反應是不可能的,而我們能做的是在實際工作中盡可能減少其出現。具體而言,應做好如下方面:一是,切勿盲目迷信進口藥、貴藥和新藥。在許多患者看來,只要是進口藥、貴藥、新藥,那就是好藥。因而常常在不了解自身病情的前提下,到藥店購買藥物,或是到醫院里點名開藥,此種做法是不正確的,要改變此種錯誤的想法。二是,不要輕信藥品廣告。當前一些藥品廣告會對自身的有效性進行夸大,而較少提及不良反應,如此會給患者形成誤導。三是,嚴格按規定用量、用法服務藥物。在用藥前,要對說明書進行仔細閱讀,切不可擅自增加用量,尤其是部分人覺得傳統藥吃多一點沒事,這是較為普遍的一種不合理用藥現象。四是,患者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在服藥后若有異常癥狀或是感覺出現,就應立刻停藥就診,由醫生進行診斷。并且,需要告誡廣大患者的是,部分人服藥后出現可疑的不良反應,藥由具有專業經驗的相關人員仔細分析和評價因果關系,切莫輕易下結論。
4 結語
總之,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全社會越來越重視不良反應的危害。當前,國家正在建立健全的不良反應監測報告制度,以盡可能降低不良反應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危害。同時,人們應正確看待ADR,有病藥合理用藥,不能無病隨便用藥,對藥物進行正確服藥和保管,不斷提升用藥水平,進而實現經濟、有效、安全、適當的用藥,擁有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