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龍
摘要:為加強干部管理,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于2011年11月修改完善了《淮南礦業集團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辦法》,不斷探索經濟責任審計新模式,推動審計轉型升級。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必要性;難點;措施
中圖分類號:F239.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2-0208-02
經濟責任審計是指企事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經營承包人在任期內或承包期內應負的經濟責任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經濟責任人任職期間在本部門、本單位經濟活動中應負有的主管和領導責任,為人力資源部門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可靠依據。
一、內審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的必要性
(一)國家政策出臺的需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0年10月12日出臺了《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并與12月8日正式向社會公布。《規定》的頒布施行,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經濟責任審計法規制度建設、有利于規范經濟責任審計行為,能夠提高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履職意識,能夠健全領導的管理和監督體制,對于預防和治理腐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一是規模擴大的需要。在“建大礦、辦大電、做資本”的發展戰略引領下,淮南礦業集團進入了歷史發展的快車道,成為國家規劃建設的十三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和六個煤電基地之一。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逐步形成了煤炭、電力、金融等板塊并駕齊驅,產業領域不斷延伸,覆蓋的地域范圍不斷擴大,機構和領導干部人員數量不斷增多,這些都給審計工作的監督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內部審計重要性凸顯。二是領導人員的重視。從“一切為了發展,一切為了職工”的企業宗旨,到“忠誠、敬業、堅韌、開放、創新、協同”的企業精神,切實加強干部管理,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干部德的建設,樹立“有責任心、工作用心、忠誠企業、真心向組織向領導負責、不浮躁、不守舊、不貪婪”干部的七種可貴品質,保證企業這艘滿載近十萬礦工的大船又好又快又穩的前進。淮南礦業集團于2011年11月修改完善了《淮南礦業集團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辦法》,不斷探索經濟責任審計新模式,將任前、任中、離任審計和專項審計相結合,促進經濟責任審計轉型升級。
二、開展經濟責任審計項目遇到的難點
(一)審計時間安排上存在問題。本著審計監督、鑒證、考核的本質作用,經濟責任審計應當遵循“先審后離”的原則。然而,在實際審計工作中,基本是先離后審,原任者已離開,接任者已經到位,甚至有的離任者走了很長時間才開展責任審計,會出現滯后監督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分析,離任后再開展的審計監督作用就難以體現,導致干部考察與使用脫節。此外,被審計人已在新的崗位或已離退休,往往心理上存在抵觸情緒,對審計工作不予配合,導致審計工作效率難以提高。
(二)審計對象選擇上存在問題。由于企業規模大、子分公司公司眾多,難以做到全面審計。崗位交換頻繁,象煤礦這種安全為天的企業,由于出現安全事故,負有直接主管、領導責任的行政和黨政一把手工作調動頻繁;事前通過考察,作為審計對象的被提升的離任領導干部,多數在審計前已通過了人力資源部門考核、任命。這樣的結果會使審計人員輕視了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性,加大審計風險;普通職工對領導干部都是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不敢對領導干部的實際德、能、勤、政、績進行客觀評價,致使審計組難以掌握到第一手真實資料,出具的審計報告的客觀性、真實性就難以保證。
(三)審計內容設置上存在問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和方法還沒有完全成熟起來,受常規審計思維方式影響還難以擺脫財務收支審計模式的限制,還是以財務報表審計為主,忽視了客觀分析;著重重問題清單,忽略了領導干部任期的經濟、社會效益和責任界限劃分。最終出現財務收支審計內容無重點顯著,經濟責任審計又無全面透徹分析,審計項目“馬馬虎虎”四不像,審計質量不拔高,審計效果不突出。
三、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采取的必要措施
(一)推行先審后離,輔以任中審計。針對上述離任審計存在的監督滯后、審計時間節點安排和審計結果采用率不高等問題,應遵循審計后再離崗的原則,并輔助大量開展任中審計。通過先審后離能夠解決監督滯后的問題,清晰界定任期內的經濟責任。通過任中審計,倒逼領導干部履職工作的主動性,更好的服務于企業發展。內部審計部門也可以更加準確地擬定年度審計工作計劃,還可以將其他審計項目與經濟責任審計項目聯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離任審計存在的各種弊端。
(二)選擇重點單位和人員,抽查審計。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對象單一,但是該項審計工作政策性強、審計時間跨度長、審計內容復雜、審計技術要求高,審計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面審計和評價。因此,必須突出重點,盯住熱點。重大單位、重點部門、重要崗位的企業負責人;任職時間較長(三年以上)、安全、生產經營總量較大的單位負責人;群眾反映問題較多的單位負責人。
(三)缺定審計內容重點,有的放矢選擇。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不但包括財務收支審計,還包括管理審計、經濟效益、內控審計和風險管理審計等諸多方面內容。主要內容概括起來是:發展、管理、履職、決策、廉政。主要包括:第一,經營發展情況,第二,財務收支情況,第三,貫徹執行國家政策、企業規定情況,第四,重大決策情況,第五,內部管理情況,第六,遵守廉潔自律規定情況。
(四)審計方法多樣化,事半功倍。經濟責任審計除使用常規審計方法外,還要運用一些特殊的審計方法。一是“觀”,對審計對象所在單位的外在設施、設備等進行觀看,從觀看入眼、從分析入心,心生疑問,擬定審計重點;二是“查”,審查財務收支上的克扣截留、隱瞞收入、虛假支出,以及實地測測量施工量;三是“談”,召開中層以上干部人員座談會,并對被審計領導干部進行現場測評;四是“訪”,一方面圍繞領導干部實施的經濟行為走訪有關人員進行詢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領導人員管理情況,還可以對外進行延伸審計。
(五)促進成果轉化,發揮審計作用。保證審計結果的真實性、重要性、相關性和運用可行性,這是內部審計工作的落腳點。把經濟責任審計結果與審計整改工作結合起來,督促被審單位和被審領導落實審計意見和決定,并跟蹤檢查整改情況,切實糾正經濟責任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審計項目結束后做好審計意見及建議執行情況的跟蹤檢查,審計發現問題要逐一掛號建賬,推行審計發現問題清單整改“銷號”制度和整改情況跟蹤督查制度,推動內部審計作用在成果運用過程中得到有效發揮。
新時代國有企業要有新作為,隨著發展板塊增多,超越固有行業,跨越不同地域,審計業務也隨之加大、增新,加強內部審計工作顯得愈發重要。黨的十九大為審計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讓我們內部審計人不斷提升素質和能力,按照《規定》賦予的職責和使命,胸懷大局、著眼長遠,適應企業的新發展、新理念,結合審計新任務、新方法、新要求,奮力拼搏,防微杜漸,更好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