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漢偉
摘要:課堂提問貫穿于每一節課的始終,是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紐帶。使用“激趣式”的提問、“明確性”的提問和“思考式”提問、要關注全體學生、做到語言親切,就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主題詞:激趣式;明確性;思考式;策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的的確確,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它貫穿于每一節課的始終,它在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引導教學過程中的生生互動,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中小學教師若不諳熟提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在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有的教師善于提問,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教學效果就很不錯。而有的教師不善于發問,或問得不得法,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則往往不盡人意。
在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也越來越感覺到:課堂提問看似簡單,但實施起來卻往往有相當的難度。它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定理或專題上;能夠引導學生追憶、聯想,進行創造性思維;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不斷調控教學程序,實現教學目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就我個人的拙見,我認為: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可以在下面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 使用“激趣式”的提問
心理學認為:內發性的動機是很重要的,而內發性的動機的中心是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內容的設計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識。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玩,好奇,好強。老師提問時要牢牢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盡量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能用偏、難、怪,不存在的問題進行提問,使他們感到難堪,以致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尊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還應以表情,語氣,手勢等各種因素,誘發他們的興趣,達到以" 趣"生智的目的。教師要著眼于知識點結構體系巧妙的構思設計提問,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生疑、解疑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并因此體味到思考與創造的快樂與滿足。例如:先告訴學生,假如工廠的老板給一個工人發工資,假如約定第一個月只給1元錢,第二個月給2元,第三個月給4元,依次類推,以后每個月發的工資是前一個月的2倍。那么到了第15個月時,工廠的老板應該給這個工人發多少工資呢?會不會比多于500元?會不會多于2000元?還是多于5000元?學生們則立刻活躍起來,爭論激烈,當教師宣布結果:“比15000元還要多!”學生驚訝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計算的。這種形式的提問,就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趣味橫生,引起了學生學習興趣,發動了學生思維之弦,激發了學生思考之情。
二、使用“明確性”的提問
三年前,我聽了一節二年級的數學課。在課堂上,這位年青教師提出了如“從圖畫中,你們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這樣的一些問題。班上的學生不是說看到了美麗的蜻蜓,就是說看到了可愛的小山羊;不是說小鳥在唱歌,就是說獅子在跳舞。折騰了半天,學生就是提不出一個數學問題來,搞得老師很著急。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我個人的觀點認為,關鍵就是教師的問題缺乏明確的目標,在問題中數學信息指向性不明。低年級的小朋友想象豐富、天真爛漫,這樣的提問,學生不把數學課弄得像語文看圖說話似的才怪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的思維。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
三、使用“思考式”提問
設計提問內容要能抓住教學內容的內在矛盾及其變化發展的思考題,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并能在提問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要是能夠做到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教學效果就會相當理想。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夠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從而輕松地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我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讀法”一課時,對中間有零和末尾有零的數怎么讀,我沒有強行灌輸讀法規則,而是給出了如“12038,60997,42208,50880,60009,37000”等一列數據,讓學生分別讀出這些數。學生經過讀數,對這些數有了初步感知后,我提出了一些提問:你們可以給這些數分類嗎?可以按什么標準進行分類?分完后再讀有什么規律?通過這樣的提問,再引導學生對兩個重點問題分類解決,再總結出中間有零的數怎么讀,末尾有零的數怎么讀。這樣,我通過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給學生留出了思考空間,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點掌握得很牢。
四、提問要關注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施教,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和根本要求之一。當前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最現實、最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做到面向全體,以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為目的。所以,課堂教學的提問,也要全體學生。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不能只面向少數學生,讓多數學生“冷場”。教師的問題設計,如果只針對少數學生能回答,課堂上就會“冷場”,就會有“被遺忘的角落”。雖然很難把“一碗水”端平,但是,作為人們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地做到讓全體的學生都能感覺到老師時刻都在把我們每一個學生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所以,教師要針對提問的難易程度從“學情”出發,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回答,以便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提問要語言親切。
杜威認為,課堂教學即交往。教學提問是師生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雙方心理感覺上的平等友好是有效交往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語氣平緩,態度和藹,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如果學生回答有誤,不要責備,更不要諷刺打擊。對學生而言,學習就是從問題開始的,更是從錯誤開始的。沒有錯誤,就無所謂正確,沒有錯誤,就沒有比較,也就無所謂發現和發展。有專家指出:課堂上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不要將自己變成冷面的法官,而應充當細心診斷的醫師,循循善誘的導師。課堂教學是學生嘗試學習的過程,允許學生嘗試錯誤(可稱之為“美麗”的錯誤),不能誤解為對學生學習中出現錯誤的容忍,而在于對錯誤的性質和程度進行甄別,引導學生發現錯誤中的合理成份和發生錯誤的癥結。如果學生暫時回答不上來或答不完整,老師要給予鼓勵。或者可以在教學中采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對話。比如:“我想聽一聽你的想法,好嗎?”“你能告訴大家你打算怎樣算這道題嗎?” “同學們都想知道你對這道題的不同解法,你可以告訴我們嗎?”等等。老師只有讓學生保持輕松的心理狀態,敢想、敢說、敢做,才能得到美妙的答案。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策略還有很多很。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認真鉆研,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各種方式,才能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探討知識的源泉。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實踐、反思、總結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策略,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藝術,促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不斷提高,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那靜.胺碘酮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08):1050-1051.
[2]張廣余,石建芹.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143-144.
[3]戴杰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8(14):73-74.
[4]鄭鑫.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4):92.
[5]付長征.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策略[J].學周刊,2018(2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