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勇軍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階段各個學科都要順應其發展做出相應的教學革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與觀念,注重教學實踐。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為主線,分析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學做合一的方法,并提出歷史教學活動中需注重的“六大解放”以及如何實現“教”、“學”中的“做”,為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陶行知;教學實踐
我們知道,陶行知先生是目前我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學理論具有獨特的特色,能夠對當下的教育環境及教學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主要涵蓋了三個方面的內容:1.生活即教育;2.社會即學校;3.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論對當前高中階段的教育理論與教學模式產生了非常大的沖擊,該理念具有深刻的教育內涵,能夠對現階段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起到重要影響作用。
一、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方法內涵
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主要涵蓋了三個方面的內容:1.生活即教育--“事怎樣做就怎樣學, 怎樣學就怎樣教, 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 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1]”;2.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 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2]”;3.教學做合一--所謂“做”,涵蓋了三個方面的內容:1.行動;2.思想;3.產生新價值。在此基礎上,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盲目的行動與毫無章法的思想并不是“做”,真正的做是“勞力上勞心, 用心以制力”[3]。
二、高中歷史教學的實踐與方法----以教學做合一為背景
歷史學科是研究人類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包含許多富有個性的歷史人物,蘊藏著非常豐富的做人道理,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人物的事跡及其思想,感受具體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內涵,營造充滿濃郁人文氣息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展現個人能力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若想以教學做合一為改革創新背景,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注重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不斷的參與專業學習與培訓,從而才能具備專業的教學素質,在拓寬歷史知識教育面的同時,也能夠及時了解社會現狀及學生需求。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們極愿意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這是我們對于后輩應有之希望。學術的進化在此。但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 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們要一面教, 一面學。[4]”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教師若想在教學活動中實現教學價值,就要以身作則,只有先生做好,學生才能學好,先生若是能夠做到學而不厭,那么學生亦然。所以,高中歷史教師要用知識來塑造自己,對自身的素質要求要一定的危機意識,只有不斷的進行挑戰,才能在自身工作崗位中迎難而上。
第二,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落實“六大解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歷史教學的教學做合一,只有在教學過程中賦予學生空間、自由,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質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內容:1.解放學生的頭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發揮想象;2.解放學生的雙手,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具有動手能力;3.解放學生的眼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觀察;4.解放學生的嘴巴,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勇于表達;5.解放學生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實際中感悟知識;6.解放學生的時間,使學生不被繁重的課業壓迫[5]。從中我們可以分析出,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理論中想要表述的思想是:不要讓學生被動學習,給予學生相應的學習與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塑造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那么,就高中歷史教學來說,教師也應將“六大解放”應用在教學實踐中,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的有機融合,以此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新型的教育模式為主,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也要注重教學模式上的開放性,摒棄傳統的板書教學,調動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更具主人翁意識,能夠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去,其中包括收集相關知識點資料、制作學習課件、設計教學模塊等等,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在主動探究過程中發現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理解的過程。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學生學習歷史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生“放下書包,一無所有”的說法則更成了對當今歷史教學現狀一種較為片面的看法。面對現狀,我們更應該在歷史教學評價中把體現人文教育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轉變考試目的,重視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能力測試過程中提升人文素養。
高中歷史課堂課外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為學生增添第二課堂,為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強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課外活動的形式有以下幾種:1.不同階段歷史興趣小組;2.年級或班級范圍內的歷史知識演講或競賽;3.以班級為單位編排歷史劇并進行匯演;4.教師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革命老區。以此,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歷史與現實的交叉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寒暑假,為學生布置一些具有教學意義的作業任務,例如:家鄉的紅色歷史、社會調查等等,豐富學生的歷史思維,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三、結論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仍受傳統教學模式與教學觀念束縛,與當下新課標理念所要求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有一些出入。所以,高中歷史教師若想真正意義上革新歷史教學模式與觀念,就要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為主,實行“六大解放”理論,以此才能賦予學生嶄新的學習環境與氛圍。同時,高中歷史教師要用知識來塑造自己,對自身的素質要求要一定的危機意識,只有不斷的進行挑戰,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學價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學理論具有獨特的特色,能夠對當下的教育環境及教學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對當前高中階段的教育理論與教學模式產生了非常大的沖擊,該理念具有深刻的教育內涵,能夠對現階段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起到重要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 (第二卷) [C].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 2018(43).
[2]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A].陶行知全集 (第一卷) [C].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8(10).
[3]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A].陶行知全集 (第八卷) [C].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8(24).
[4]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A].陶行知全集 (第四卷) [C].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8(24).
[5]廖春紅. 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淺析[J]. 新課程(下).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