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鳳
摘 要:美術鑒賞的教學方法不一而足,設置豐富情境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在情境預設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問題的生成與解決,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至關重要。在鑒賞的過程中,教師深入淺出地引導,創(chuàng)設豐富、開放又貼切的情境會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實現(xiàn)高效課堂,讓學生“形動、心動、神動”,享受知識的盛宴,讓課堂涌動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情境;引導;美術鑒賞;高效課堂
隨著課改的推進,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轉換,每個老師都在探索“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新課程背景下的高效課堂,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讓學生“自主學、學進來”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充分享有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形動、心動、神動”,享受知識的盛宴,讓課堂涌動生命的活力。
然而美術鑒賞課上面對古今中外的風格迥異的優(yōu)秀作品,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作品的感受、想象、體驗、理解,從而達到真正地認識其內(nèi)涵的目的呢?
筆者以為,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使人盡快排除外界與內(nèi)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審美心境。教師引導學生的第一步是外在的“形動”,就是在豐富情境中代入自我,通過情感體驗感知、了解美術知識的活動,進而是內(nèi)在的“心動”,激發(fā)學生想象力,明確學習目標,產(chǎn)生探究欲望,實現(xiàn)高效學習,最后落腳在更久遠的“神動”。 通過對美術作品甄別、歸類、聯(lián)想、分析和判斷的這些“鑒賞”的過程,獲得審美的能力,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xiàn)象,陶冶情操,獲得審美享受。
一、創(chuàng)設文學情境,引導“形動”而入審美心境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痹诿佬g鑒賞活動中,需要創(chuàng)設一種濃郁的藝術氛圍,這種氛圍首先就來自于教師的語言,教師用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繪畫的意境,為學生營造聯(lián)想的空間。欣賞作品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于美術作品中表現(xiàn)的故事、傳說、逸聞趣事等,增強學生感受的氛圍。
宋代蘇東坡論唐代大詩人兼畫家王維的《藍田煙雨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是先人對于繪畫與文學(詩)關系的精妙論述,而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也常常是“畫中有詩”。在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鑒賞中,主要是理解其獨特的藝術傳統(tǒng),特別是領略中國古代山水畫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時期的山水畫的風格和意境都各不相同,不同風格不同的意境給人的視覺感受不一樣,尤其是對于那些自我意識和現(xiàn)代意識較強的高中生來說,與古代的山水、風景以及較為抽象的美術作品,仿佛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筆者認為從體會古詩的意境入手,更容易體會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意境。比如,筆者在引導學生鑒賞宋代馬遠的山水畫《寒江獨釣》時,引導學生先朗誦柳宗元的《江雪》設定一個特殊的氛圍,然后請學生從大面積的留白里說出自己的感受到的東西:“有荒寒的江面,有層層的白霜,有飄零的雪花,似有枯萎的暗黃黝黑的蘆葦在搖曳,又似有一陣陣寒風迎面而來……”這時學生的表述有的比較貼切、生動,也有的比較直觀化,甚至有些零亂。但通過這些外在的“形動”,學生把自己的感受大膽地表述出來了,通過描述參與體驗,有了初步的認知。
有了參與體驗,學生自然“心動”。在接下來的分析時學生將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融合在一起,就加深了對作品的美感的體驗和感悟,很快進入審美的心境。這時,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追問:老翁為什么要在如此清冷的季節(jié),如此人跡罕見之地,獨自垂釣于寒江之上呢?要想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柳宗元當時的處境與心境。原來,柳宗元是借描寫山水景物,歌詠隱居的漁翁,來巧妙地表達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內(nèi)心世界。詩中孤寂的背景正是當時嚴酷現(xiàn)實的折射,漁翁獨釣的孤傲恰是詩人自己心境的投影。理解詩歌的寒冷與孤獨的荒寒的意境,也就理解了畫家命題為“寒江獨釣”的意境。此時教師可以結合畫面構圖,引導學生更深層地理解作者是通過大面積留白來傳達這種荒寒的意境,進一步認識傳統(tǒng)中國畫常常運用“計白當黑”的藝術手法。這時,學生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被動感受提升到自己參與帶來的情感體驗,有了美感體驗就有了 “神動”——精神的享受。
文學的語言情境對學生了解和掌握繪畫的背景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我們要注意在這里教師的引導,同時要警惕以文藝腔調的評說來代替美術的鑒賞。注意運用美術學科本位的語言,比如構圖、空間、色彩、明暗等進一步分析和品鑒。
如在一課中讓同學們結合梵高的生平談談對《向日葵》作品的感受?第一位同學說“梵高是用心靈和燃燒的情感來作畫”。第二個同學說“《向日葵》給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在梵高眼里向日葵是光和熱的象征,是他內(nèi)心翻騰感情的烈火寫照,是他苦難生命的縮影”。第三位同學說“梵高認為繪畫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應是靜止的,而應該是跳動的,所以梵高大量使用黃藍對比色來表現(xiàn)動感,用旋轉的筆觸表現(xiàn)出來并強化它”。這三個看來都不錯的表述,前兩者表達的是很主觀的感受,第三個才是立足于學科特征,并運用美術語言進行了進一步的鑒賞。
二、創(chuàng)設音畫互動的情境,引領學生“心動”而神馳
美麗的圖畫是凝固的音樂,優(yōu)美的樂曲是流動的畫面。音樂與繪畫有著不解之緣。美術作品的構圖與音樂作品的曲式、節(jié)奏型等結構形式對應;美術作品的線條、造型和音樂作品的旋律進行相對應。而音樂與色彩的對應關系就更加密切,對大師康定斯基而言,幾乎每一種色彩都能夠在音樂中找到相對應的樂器,他認為:淡藍色是長笛,深藍色是大提琴,更深的藍色是雷鳴般的雙管巴斯,最深的藍色是管風琴。當藍色和黃色均勻調合成為綠色時,純粹的綠色是小提琴以平靜而偏中的調子來表現(xiàn)的。 朱紅聽起來就像大喇叭的聲音,或雷鳴般的鼓聲。紫色是一個被冷化了的紅色,所以它是悲哀和痛苦的,在音樂里,它是英國號或木制樂器(如巴松)的深沉調子……當然他在自己的繪畫作品里一一對其展現(xiàn)。
正是基于此原因,我們教學過程中也無妨借鑒、結合繪畫的特征,靈活進行“音畫轉換”。筆者個人覺得在時代、地域、情感等方面繪畫和音樂就存在這種“通感”。在音美互動的的情境中進行美術作品鑒賞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尤其是在情感表現(xiàn)上繪畫與音樂可謂異曲同工。所謂“情動于衷而行于言”,兩種藝術的核心追求都是為了表現(xiàn)思想感情。以現(xiàn)代繪畫為例,我們能感受到梵高旋轉瘋長的向日葵里火焰般燃燒的激情。在現(xiàn)代音樂中,我們會充分感受到搖滾樂的激奮、狂野與不安。他們都直露地表現(xiàn)著自己的情感。
請看以下的對照:
野獸派的馬蒂斯的娛樂繪畫《舞蹈》——比照流行音樂中的單純娛樂和超強節(jié)奏;蒙克表現(xiàn)主義的痛苦掙扎的《吶喊》——猶如搖滾樂的歇斯底里的呼號;梵高《向日葵》的激情與生命表現(xiàn)——恰似搖滾樂的動蕩不安的生命悸動;畢加索的《亞威農(nóng)的少女》幾何形體的抽象——一如后現(xiàn)代音樂的曹雜錯亂;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中的垂死掙扎——好似激情踴躍的《命運交響曲》中的魔鬼在敲門;任伯年的《蘇武牧羊》——讓人想起蒼涼悠遠的古塤樂;……
在音樂情境中展開美術作品鑒賞,教師不斷進行引導和互動,學生們時而覺得亢奮睜大雙眼,時而絕望得像蒙克一樣抱頭,堵上耳朵,孩子們已經(jīng)“心動”,而且入“神”。
三、用聲情并茂的情境來感染學生,“情動”則奮起
影視等多媒體有益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感受藝術作品,在教學中適當利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覺,激發(fā)學習興趣,構建高效美術課堂。
例如,在賞析古希臘雕塑藝術時,導入部分播放雅典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片段。演員的裝束會讓學生立即聯(lián)想到希臘雕塑,這種文化符號的引申和聯(lián)想,會幫助學生認識希臘人重視和崇尚體育運動、崇尚健美人體的風氣,在賞析《擲鐵餅者》《休息的拳擊者》這些作品時,會理解古希臘人為何要選擇裸體的運動員作為表現(xiàn)對象,并非常重視黃金分割比。
欣賞文藝復興美術時,導入時先讓學生觀看了《The Da Vinci Code》(《達芬奇密碼》)片段:對名畫《最后的晚餐》奇特的分析。欣賞古代雕塑秦兵馬俑時,為了使學生了解秦俑雕塑的磅礴氣勢,筆者選了電影《神話》中的秦俑片段。這都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有了迫切了解藝術家或者作品的愿望,整個課堂教學變得非常流暢和鮮活。
眾所周知,影視作品具有形、色、聲、情、意相結合的特點,很容易吸引、感染學生,有助于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但影視作品也是雙刃劍,應用不當會干擾學生理解,誤認為美術鑒賞就是看看電影課,因此在精選影視作品片段時,一定要緊密聯(lián)系教學內(nèi)容。
四、情境即是環(huán)境,學生耳濡目染,教師潤物無聲
“人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了人”,可在美術教室內(nèi)布置展示各類優(yōu)秀美術作品,創(chuàng)造藝術氛圍。充滿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既拓寬了學生的美術文化視野,又能潤物于無聲。
如在賞析民間美術時可在學習場所布置很多大件民間美術作品,還可每小組分發(fā)幾小件民俗作品,使學生可以接觸實物,營造一個很好的氛圍,在這樣的實體情境里,開展鑒賞活動會事半功倍。再請同學把手里看到民間藝術品的主要顏色的色卡粘貼在黑板上,學生紛紛行動起來,粘貼結束,不用老師講解,學生就能立刻感受到民間美術的常用色和色彩搭配的規(guī)律,這就是“高效”。這種創(chuàng)設實體情境,進行直觀教學的事實證明了一位教育家說過的話:只要他第一次看到過駱駝,聽過黃鶯的歌唱,嘗過糖的味道,那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駱駝的樣子,黃鶯的歌聲,糖的味道。
情景創(chuàng)設,讓美術課堂更具魅力,更高效。通過開放而豐富的情境,讓學生“形動、心動、神動”,讓課堂上充滿鮮活的、美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康定斯基.論藝術中的精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2]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
[3]余華.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鄭州市第三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