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學海 徐東楚 郭云虎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醫院普外科 江蘇 淮安 223300)
結腸癌是臨床高發腫瘤之一,占惡性腫瘤9%,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第3位,病死率約10.25/10萬[1]。目前手術是結腸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傳統開腹結腸癌根治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慢,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完善與普及,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已成為結腸癌的重要手術方式[2]。本文就近年來我院腹腔鏡與開腹結腸癌根治術的效果進行比較,為結腸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
選擇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手術治療的42例結腸癌患者作為對象,其中21例接受腹腔鏡腫瘤根治術作為觀察組,男15,女6例,年齡41~73歲,平均(54.7±8.9)歲,Duck分期B期12人,C期9人,右半結腸6例,橫結腸3例,左半結腸4例,乙狀結腸8例;21例接受開腹腫瘤根治術作為對照組,男14例,女7例,年齡40~74歲,平均(53.2±8.4)歲,Duck分期B期11人,C期10人,右半結腸7例,橫結腸3例,左半結腸4例,乙狀結腸7例。納入標準:術前經影像學、病理學確診結腸癌;排除術前放化療、存在腹部手術史、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手術禁忌癥、急診手術、資料不全等不宜納入。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腫瘤部位、Duck分期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常規術前準備,麻醉方式均為全身麻醉。對照組采取開腹腫瘤根治術,依據腫瘤部位選擇切口,行腫瘤切除與鄰近淋巴結清掃。觀察組采取腹腔鏡腫瘤根治術,以肚臍作切口建立CO2氣腹,依據腫瘤部位做4個操作切口;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與乙狀結腸分別取頭低足左傾位、右傾位與截石位。升結腸癌患者在回盲部外側將腸系膜分離后,于病灶11cm處切斷腸管,于病灶近端10cm處將病變腸管切除;橫結腸、降結腸癌患者,將瘤體所在位置腸段提拉并游離,在腹腔外距腫瘤10cm以上切除病變腸管;乙狀結腸癌患者,于病灶上方12~15cm處用超聲刀將乙狀結腸系膜分離至腸系膜下血管處離斷,進行淋巴結清掃,進入直腸后間隙,在骶前筋膜前方用超聲刀在腹腔鏡直視下銳性分離,分離時最少距腫瘤下緣3cm以上,術中避免損傷輸尿管與自主神經;術中依據情況進行淋巴結清掃,吻合器進行吻合。兩組患者術后放置引流管引流,抗生素預防感染。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與術后恢復情況的差異。手術指標觀察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個數與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腸梗阻、吻合口感染、吻合漏等;術后恢復情況觀察術后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恢復工作/日常生活時間。
計數資料應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計量資料用采用t檢驗,統計軟件為SPSS16.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個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恢復工作/日常生活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排氣時間(h) 下床活動時間(h)住院時間(d) 恢復工作時間(d)觀察組 21 61.27±9.51 72.61±12.45 8.57±2.14 15.69±3.17對照組 21 83.71±5.82 113.82±27.48 13.38±2.43 20.14±5.28 t - 13.625 14.367 8.254 15.391 P - 0.001 0.000 0.020 0.000
結腸癌開腹術術中視野大、腫瘤切除與淋巴結清掃徹底,但手術創傷大、術中出血多、術后恢復慢,增加并發癥發生率。微創是現代手術治療的發展方向,因此腹腔鏡逐步在結腸癌根治術中得到應用。本結果顯示,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雖手術耗時長于開腹手術,但術中出血量更少(P<0.05),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腹腔鏡手術出血量少,主要在于腹腔鏡成像清晰,且鏡頭具有放大作用,能夠有效顯示組織結構層次、小血管,減少組織與血管損傷,術中利用超聲刀可以對出血部位進行迅速止血。腹腔鏡手術創傷小、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低,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如楊更光[3]、秦穎[2]等研究顯示,腹腔鏡結腸癌手術患者術CD3+、CD4+、白介素-6、C-反應蛋白、IgM等免疫指標均優于開腹手術患者(P<0.05)。但腹腔鏡手術時間較長,增加術中麻醉風險,需加強監護,防止發生麻醉意外。
淋巴結清掃是否徹底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國際抗癌聯盟推薦結腸癌根治術后手術標本應不少于12枚淋巴結。本組腹腔鏡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平均為(15.5±2.7)枚,與開腹組(15.6±2.9)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達到不少于12枚淋巴結標準。同樣張彬[4]統計顯示,腹腔鏡結腸癌手術患者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間差異與開腹手術患者間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表明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具有開腹手術相似的手術效果。
本組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恢復工作/日常生活時間等術后恢復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與郝楠[1]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腹腔鏡組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在于腹腔鏡手術切口小、創傷應激反應程度低、術后疼痛程度輕,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動,而早期下床活動可以促進胃腸功能化恢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此外腹腔鏡視野清晰,可減少出血與周圍組織的損害,對腹腔內臟器干擾小,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如包勇磊[5]研究顯示,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1d、7d疼痛VAS評分明顯低于開腹組患者(P<0.05);邱東達[6]研究顯示,腹腔鏡結腸癌手術患者術后2d、3d、4d皮質醇、醛固酮、血糖與腎上腺素水平均明顯低于開腹組患者(P<0.05)。患者應激反應輕、胃腸功能恢復快可增加患者經口營養攝入,改善術后營養狀態與免疫力,進一步促進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雖手術時間長,但患者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恢復快,值得臨床推廣。但有腹部手術史的患者,可能存在腹腔內黏連與解剖變異,增加腹腔鏡手術難度、并發癥發生率與術中轉開腹率,臨床因慎重選擇手術方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