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軍
[摘 要] 優化政務環境,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推進公共服務創新,為公眾提供更公正、更快捷、更有質量的公共服務,是當今各級政府面臨的共同課題。文章從分析政務的基本內涵切入,梳理制度建設創新的現實意義,在此過程中發現政務服務存在一些不足。為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必須規范制度建設,強化“一站式”政務服務中心功能,以大開放的氣度迎接大發展。
[關鍵詞] 政務環境 制度創新 公共服務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志碼:A
政務服務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惠民工程,它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優化政務服務制度化建設,打造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這是新時代的洪流趨勢,各級政府將進入政務服務制度建設的高潮時期,全力推進政務服務改革。
一、政務服務環境的內涵及特征
(一)政務服務的概念
“政務”一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班固傳上》:“京兆督郵郭基,孝行著於州里,經學稱於師門,政務之績,有絕異之效。”此后,各個時代學者和史家對“政務”均有描述,如《陳書·江總傳》:“后主之世,總當權宰,不持政務。”目前,對政務服務沒有權威和統一的界定。按照事項類別來分,一般將政務服務事項分為行政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兩類。如:各類證明,評級、認證,從業資格培訓考核認定,申請、申報和審核、登記、備案,咨詢、查詢服務等。
(二)政務服務環境的特征
政務服務環境,即影響政務服務的各種因素和關系的總和,主要有四個特征。一是供給主體的公共性。政務服務環境的建設、維護、供給主體是各級政府,具有法律賦予的公權力,掌握較多公共資源,需要最大限度維護公共利益、滿足公共需求,提供給社會公眾公平、公正、公開的政府服務。二是需求主體的廣泛性。凡是境內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都是政務服務的受眾,沒有任何條件限制和局限性,有平等享有各種政務服務的權利。三是服務內容的關聯性。政務服務環境中的供給主體、需求主體、服務事項、服務平臺、保障體系等,屬于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政務服務環境建設必須多管齊下、同步實施、同步推進。四是優化提升的艱巨性。政務服務的制定、修改、執行,受到法律法規的嚴格約束,優化提升往往觸及權力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涉及政府部門功能定位、權力配置、職位分類、崗位設置、績效評估等敏感因素,會受到來自政府內部和社會外部的阻力[1]。
二、優化政務服務環境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同志要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努力解民憂、辦實事,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匯聚強大力量。”李克強總理提出“優化政務服務環境,為企業和群眾提供高效率、零障礙、低成本、便捷化的優質服務,有利于提升行政服務效能、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有利于提高群眾對政府服務的滿意度,有利于加快構建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同時也是加強依法行政、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的有效途徑。”政務服務是展示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是服務群眾、服務企業的重要平臺,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重要保障。
開展優化提升政務服務環境行動,已迫在眉睫。從大的方面講,優化提升政務服務環境是國家戰略的需要,是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抓手,是監督政府的重要保障,是密切黨和群眾關系的重要舉措。從小的方面講,優化提升政務服務環境是提升區域競爭的有效手段,是各級政府擺脫困境加速實現彎道超車和次級突破的現實需要。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經濟,服務群眾就是服務民生,如何抓住深化改革的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創新機制,優化提升政務服務環境,是當前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只有不斷優化提升政務服務環境,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政務服務總體質量不高的局面,更好地服務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與此同時,政務服務環境也存在效率不高、信息公開不到位、事項入駐情況較差、數據互認共享困難、隊伍建設薄弱等問題,亟待從制度建設著手,推行“一門式”政務服務,一個界面、一窗服務、一次認證、多點互聯,彰顯以人為本、人性化服務理念[2]。
三、優化政務服務環境的制度建設
鑒于目前政務服務環境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應當把優化提升政務服務環境作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大力加強政務服務制度化建設,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讓政務服務與網格化管理一體化運行,建立分級分類處置機制,真正為百姓解決身邊的“痛點”,打通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
(一)加強頂層設計,著力解決簡政放權不到位的問題
強化政務服務工作統籌,切實抓好“放管服”改革。一是明確責任機構。明確由政務服務管理局負責“放管服”改革相關工作和日常事務,形成推進“放管服”改革的有效工作體系。二是抓實簡政放權。推進權力下放工作,把該下放能下放的權力放下去,杜絕“明放暗管”“明接暗拒”現象。三是推動服務事項下沉。將生育登記、醫保社保、民政救濟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事項,下沉到鄉(街道)、村(社區)便民服務室辦理。積極拓展服務渠道多樣化,采用手機APP、移動終端、自助終端等方式,實現“網上就能辦、身邊就能辦”。
(二)推進服務公開,著力解決服務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加大政務服務信息公開和宣傳力度,增強政務服務的透明度,讓辦事人和職能部門對等了解辦事的前置要求、辦理流程、辦理時限等信息。一是拓展信息公開內容。針對事項的申請、受理、審查、決定、送達,公開行政權力事項、公共服務事項2類事項的事項目錄、辦事指南、辦理時限、辦理部門、辦理方式、評價方式,以及意見反饋途徑等內容,并對這些內容動態調整更新。二是流程公開。通過流程公開倒逼承辦單位嚴守辦理時限、提高行政效率。對辦事人提交的辦理事項,承辦單位要根據工作進展和任務節點,對辦理進度進行公開,辦事人可通過手機短信、網站顯示等實時查詢,知曉事項辦理進度。三是結果公開。及時公開辦理結果,向服務對象提供便捷、多樣的辦理情況實時查詢渠道,逐步實現辦理過程全透明[3]。
(三)加強標準建設,著力解決政務服務不規范的問題
通過標準化實現辦事與審批的物理隔離,屏蔽各種人情關系,清空權力灰色空間,斬斷權力尋租暗管,實現辦事“找誰都一樣,誰找都一樣”目標。一是推進平臺建設標準化。統一實體政務大廳和網上服務平臺的建設標準,實現“統一接收、事前預審、按責轉辦、跟蹤督辦、統一送達、評價反饋”的總體目標。二是政務服務內容標準化。將辦事人需要提交的材料種類、內容(身份證、戶口本、工商登記證、納稅證明等)、格式(照片格式、表格表單格式、填報字體格式、文本打印格式等)等制成標準化模板,讓辦事人事前知曉。辦事人申報時,按照標準格式填報,提交后力爭一次通過,讓辦事人好辦事、少跑腿、不添堵。
(四)優化內部流程,著力解決內部運轉不順暢的問題
按照科學、規范、高效的要求,開發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業務應用系統,著力解決協調難問題。一方面,部門要對照“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明晰科室的職能職責,細化審批事項辦理流程和標準,明確科室審批權限,明確前置后置關系,并對外公布,切實方便辦事人。另一方面,促進部門協同聯動,實現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切實聯通孤島、打破壁壘[4]。
(五)強化考核激勵,著力解決監督評價不高效的問題
建立政務服務窗口工作人員考核評優機制,對窗口工作人員進行單獨評優,比例大于部門的(如:部門評優按總人數比例的10%,窗口評優按窗口人員的30%),不占用部門名額。建立窗口工作人員成長激勵機制,把窗口工作經歷作為基層工作經歷,在干部任用提拔上優先安排。建立窗口工作人員崗位績效獎勵制度,采用月評、季評、年評方式,按次給予崗位激勵。建立上崗機制和群眾評價不滿意清退機制,凡是群眾測評不滿意的,取消績效獎勵,其在崗時間不作為基層工作經歷。
(六)深化作風建設,著力解決宗旨意識不強烈的問題
調整、提高政務服務管理機構和政務服務實體大廳人員編制數量,選拔、抽調業務精、能力強、素質好的干部充實窗口一線隊伍。豐富窗口一線業務人員渠道,可通過聘請政府雇員方式、購買社會服務方式,提升窗口一線服務能力和質量。持續整改老問題、用力整改新問題,特別是政務服務過程中“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突出問題,深入整治“慵、懶、散、浮、拖”行為,逐一制定整治工作方案,集中力量、集中時間,切實解決執行力不強、吃拿卡要等作風問題。
參考文獻:
[1]張銳昕. 電子政府概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68.
[2]楊瑞龍. 論我國制度變遷方式與制度選擇目標的沖突及其協調[J]. 經濟研究,1994(5):116.
[3]楊正聯. 現代公共行政的制度邏輯[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14.
[4]斯蒂芬·戈德史密斯. 網絡化治理:公共部門的新形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