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君
[摘 要] 住有所居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促使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一大批新市民隨之而生,解決新市民的城鎮住房問題顯得尤為緊迫。文章就如何發展延伸住房公積金制度支持新市民購房,降低新市民住房融資成本進行探討。
[關鍵詞] 新市民 住房公積金制度 發展延伸
中圖分類號:F840.61 文獻標志碼:A
住房公積金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積金貸款首付低、利率低、期限長,在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條件等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新市民住房剛需旺盛,存在住房融資短板,發展延伸住房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訴求強烈。
一、新市民人口發展規模現狀
在我國現階段“新市民”是指戶籍在農村注冊,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包括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原農村戶口的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城市里的農民工等,深入調查了解他們的群體狀況、住房現狀、家庭收入,對發展延伸住房公積金制度十分必要。近期,筆者對中衛市新市民進行摸底調查,結合中衛市統計局資料獲悉,中衛市戶籍人口122.12人,城鎮人口37.48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0.69%,年均轉移農村勞動力約15萬人、新增城鎮就業人員約9 000人,截止2018年底,中衛市擁有新市民約12.46萬人。根據《中衛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四號)》公布,2016年全市農戶擁有城鎮商品住房為30 561戶,占全市農戶的12.8%,約有94 670人在城鎮購、租住商品住房,占當年城鎮常住人口的20.58%[1]。
二、調查樣本呈現的新市民群體基本特征
本次新市民調查共隨機抽取新市民366人,其中男性181人,占49.5%;女性185人,占50.5%。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年齡結構較為年輕。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平均年齡為33.7歲,在年齡結構方面,16~30歲有165人,占比45.1%;31~45歲有154人,占比42.1%;45~60歲有47人,占比12.8%。
二是受教育程度較高。在受訪者文化程度方面,本專科畢業者居多,以高中(職高)和本專科教育層次為主。調查數據顯示,沒上過學有4人,占比1.1%;初中及以下有90人,占比24.6%;高中(職高)有104人,占比 28.4%;本科(專科)有165人,占比45.1%;研究生及以上有3人,占比0.8%。
三是以本市農村流入為主,跨市流動為輔。調查樣本中,有60.9%屬于從本市農村流入,39.1%屬于跨市流入,本市農村流入的新市民約占總量的2/3。
四是以私企務工為主,從事服務業、建筑業、制造業者居多。在工作性質方面,高達73.7%的受訪新市民“受雇于他人或單位”,有11.9%選擇了“創業”。在工薪收入群體中,有62.7%的調查樣本在私有經濟單位工作,主要從業領域分布在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建筑業等行業[2]。
五是人均收入不高,低于全市城鎮平均水平。2016年全市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61 689元(5 141元/月),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344元、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365元。在本次調查中,關于家庭收入支出情況數據顯示,調查樣本的收入水平較低,年人均收入為25 900元,平均到每月僅為2158元,相當于2016年全市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42%。
六是以家庭遷徙為主,有長期定居計劃。調查樣本中,有91.5%的受訪者都有一名以上的隨遷人員,有三名隨遷人員的新市民比例最高,占新市民總人數的33.9%,其中多為配偶或子女跟隨到本市城鎮居住。
七是以家庭居住為主,人均居住面積較小。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新市民在本市居住形式以家庭居住為主,人均居住面積小。調查顯示,調查樣本人均居住建筑面積僅為18.6㎡,據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中衛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6.3㎡,可以看出新市民人均居住面積遠遠低于全市城鎮人均水平。
三、調查樣本有關住房公積金的主要訴求
一是新市民住房公積金繳存率較低,受雇人士有繳存意愿者占比最高。調查數據顯示,調查樣本中繳存住房公積金的新市民比例為34.2%,49.2%的受訪者是因為單位不給繳存公積金。二是公積金提取范圍較窄,影響繳存積極性。調查樣本中繳存住房公積金的新市民中有41.9%認為“提取范圍較窄”,其后35.9%的新市民認為“貸款手續繁瑣”,21.4%的新市民認為“提取手續繁瑣”。三是要求住房公積金在自己購房時發揮貸款支持作用的人群占比大。86.6%的調查樣本要求住房公積金在自己購房時得到貸款支持[3]。
四、住房公積金政策覆蓋延伸建議
一是以“新市民”為重點,逐步將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全體勞動者。在一個現代化社會,人口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應該成為常態,應該破除城鄉二元治理結構、應該實現城鄉戶籍的無差別化、應該實現制度層面的城鄉無障礙流動,這就需要我們把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在住房公積金制度安排中一體化考慮。“新市民” 不具有概念的明晰性、確定性和可操作性,公積金制度應該覆蓋所有具有穩定收入的勞動者,這一概念更具有政策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可持續性。
二是建立強制和自愿繳存并行的繳存機制。現行《條例》規定的用人單位強制繳存,其他用人單位(包括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自愿自主繳存并行,實現勞動者在制度安排層面的住房公積金權利公平性。
三是全力支持繳存人員租房提取需求。對再就業和生活地沒有自有產權自住住房的,支持其提取住房公積金用于支付房租費。明確住房公積金在“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建設中的政策導向,住房公積金不僅應該在繳存者購買普通自住住房上發揮支持作用,同時應該在繳存者租賃自住住房中同樣發揮作用。使住房公積金在繳存人員購買、租賃普通自住住房時得到“一攬子”綜合解決方案,解決新市民融資短板,減少購房貸款利息支出,搶占住房保障和住房金融制高點。
四是提高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結存資金計息水平。大多數參與者受益的制度才是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好制度,通過略高于銀行同期存款市場化利率的計息水平,以保值增值功能引導勞動者積極繳存公積金。
五是建立存貸掛鉤正向激勵機制。2017年中衛市凈繳存公積金為23 692.74萬元,當年放貸1 980筆,當年凈繳存落實到當年放貸筆數上的金額是12萬元/筆,當年末人均個人賬戶余額為3.68萬元,基本貸存倍數為3.26倍(計入貸款回收額時為6倍),實際貸存倍數是8.44倍,現有貸款發放靠歷年結余支撐。因此,只能實行多繳多貸,使繳存人員的繳存年限、繳存金額與貸款額度合理掛鉤,積極尋求住房公積金資金自平衡的最佳結合點,妥善解決“新市民”繳存額度過小可能引發資金入不敷出的窘境。
六是全面實現按月對沖還貸,減輕繳存人員負擔。全面推行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資金按月沖還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摒棄繳存人員辦理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后,既要按月繳存住房公積金、還要按月償還貸款本息的做法,通過用足用活住房公積金增強制度吸引力。
七是建立靈活的擔保機制。引進個人住房貸款擔保公司,科學測算費率,構建多贏機制,提高放貸速度,降低貸款風險。推行繳存人員申請貸款使用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資金“聯保”機制,只要借款人能按時足額償還貸款,對保證人的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資金不限制使用。
參考文獻:
[1]袁劍英.住房公積金制度及其有效性的深層分析[J].時代金融,2018(27):203- 204.
[2]孫婷婷.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 2017(21):79.
[3]安娜,鄭潔.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相關問題探討[J].西部皮革, 2016,38(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