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川 李明鋒
[摘 要]作為我國經濟重要支柱,國有企業建立科學規范法人治理結構,是深化改革和依法治企的首要任務。文章結合國有企業目前法人治理狀況和當前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就如何健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 改革 法人治理
中圖分類號:F271;F276.1 文獻標志碼:A
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的重要組織構架。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有企業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建立科學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對企業管理提升和優質發展至關重要。
一、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對建設法人治理結構的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若干重要文件不斷出臺,顯示出中央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尤其是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國有企業面對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新要求,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依法規范權責,根據國有企業分類、功能,建立健全各司其職、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
《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在管理層面推進監管機構轉變職能,以管資本為主,將國有資本的管理分為三個層次;在企業層面倡導股權實現多元化。這些關鍵的舉措在頂層設計上,為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掃清了障礙。
二、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現狀
(一)黨組織參與企業法人治理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國有企業改革關系到我國的經濟基本制度,關系到黨的執政基礎,國有企業必須加強黨的建設,切實發揮黨的政治核心作用。國有企業黨組織依據《黨章》《公司法》開展黨建活動,但是《公司法》中對國有企業的組織結構、決策主體、重大問題決策、生產經營監督等方面都沒有明確,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內容、程序和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沒有具體規定,企業黨組織在企業開展黨建工作的法制保障仍不充分。雖然企業黨組織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一些參與決策的規章制度,但和《公司法》等法規相比顯得蒼白,使得黨建工作在國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仍存在著參與決策困難、監督困難與開展活動困難等問題。
(二)企業各治理主體協同運作有待進一步規范
從具體實踐來看,國有企業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管理機構建設比較健全,但還存在著政府過多干預企業經營,國有企業黨組織和董事會關系沒有理清,存在著相互替代決策的現象[1]。《公司法》規定,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重大事項均要經過董事會討論決定。在實際運作中,董事會很多重要法定權力沒有得到落實,如董事會選聘經理層及決定經理層薪資報酬的權力,還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不少國有企業的董事會、經理層合二為一,違背了公司制的基本原則。各治理主體責、權、利相互制衡機制虛化,是當前部分國有企業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權責不清,出現沖突矛盾的重要原因。
(三)多元利益相關者制衡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從國有企業實際的運行情況來看,雖然進行了公司制的改造,但是在進行股份制改革時沒有吸收較多投資者參加,存在著“一股獨大”的現象,由于股權過分集中,內部缺乏多元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制衡。公司經營管理層自主權不能有效落實,所以改制后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也就很難規范。國資委作為出資人代表,從形式上看,國家資本有了承載主體,但作為一個機構而言,想處理好監管和經營之間的關系也很困難,法人治理結構被行政管理限制,公司制運作難以發揮法人治理結構的應有作用。
(四)職工參與公司治理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大多數國有企業對決策層的考核仍然使用黨政干部的考評形式,缺乏以經營績效為主要考核內容的激勵機制,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等外部約束機制缺失,對企業的運營造成一定阻礙。由于是以資本構建的法人公司,決策權掌握在少數授權代表者手中,絕大多數職工很難參與公司的管理,在董事會和經理班子中沒有話語權,因此,職工參與公司法人治理就形同虛設[2]。
三、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幾點建議
(一)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機統一
堅持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的最本質特征,黨組織是國有企業的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將黨建工作納入國有企業章程,明確黨組織在國有企業經營決策各環節中的職權、責任和工作方式;黨組織領導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支持董事會、經理層依法履行職責,保證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能在國有企業得以貫徹執行;積極探索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選聘經營管理人員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因此國有企業必須積極推動“黨建入章程”工作,明確黨組織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依法完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
(二)堅持依法治企、權責對等、分類治理
依法規范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符合法律法規要求,是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企、健全國家法治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法人治理結構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這都是依據公司法的規定而設置的,這些機構組成、職權、議事規則,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中均有具體規定。所以說,法人治理結構是以法制為基礎,必須堅持依法治企,必須以《公司章程》為行為準則,規范各機構的權責定位和行使權力方式,法無授權任何人都不得干預企業正常經營。
(三)大力推進股權多元化,從根本上突破產權結構局限
國有企業毫無疑問要由國家控股,但法人治理結構是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產物,企業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是根本。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產權結構單一和一股獨大,都不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采取不同方式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國有企業處于相對控股地位為好,應當積極引入外資、銀行或者有實力的民營資本來作為國有企業的股東,形成混合所有制的產權結構。可以說,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是解決“內部人控制”,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的關鍵環節和必要條件。
(四)堅持規范法人治理主體權責
國有企業要不斷規范權力運行,強化權、責、利對等。股東會是公司權力機構,國有企業出資人職責是管好國有資本的布局、規范運作、維護安全、提高回報率,在股東會議上通過股權份額履行職責,在法律、法規、章程規定外,不得干預企業的自主經營。董事會是公司決策機構,健全董事會機構、靠實董事會權責、規范董事會運作,全面落實法律賦予董事會的職權,比如選擇、考核、獎勵經理層的權力。經理層是公司執行機構,要規范經理層的授權制度,充分發揮經理層作用,落實經理層的自主經營權。監事會是公司監督機構,監事會主席一定要由國資委來委派,對公司財務和業務狀況有絕對的權力進行檢查、監督,同時建立監督會商機制,整合紀委、審計、監察等各類力量發揮監督作用。
(五)堅持推進職工參與公司經營,引進共同治理機制
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大力弘揚廣大職工的主人翁作用,充分發揮好工會和職工代表大會在公司經營管理中的作用,積極創造條件讓職工參與公司經營決策。在董事會、監事會中吸納職工代表,并通過職工監事、董事進入股東大會參與企業管理和監督,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在國有企業的日常運營中,銀行更容易了解到公司的經營信息和狀況,是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在治理結構中將銀行等利益相關機構引入共同治理機制,更有利于監控經營者行為。
四、結語
在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有企業要遵循自身發展實際和市場規則,建立起規范決策、運轉協調、相互制衡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五自”經營的市場主體,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盧優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建設與完善[J].財經界,2017(11):103.
[2]韓世春.國企黨委與法人治理結構關系探析[J].中國發展觀察,2014(2):25-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