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召
[摘 要] 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出生人口下降導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大幅降低;經濟發達地區的強勢吸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大量分流了制造業的青壯年勞動力;新生代青年勞動力對“體面勞動”的向往,大大抑制了制造業勞動力的增量。面對青壯年勞動力的下降趨勢和高技能人才的稀缺,企業需要從源頭上降低用工需求,通過優化用工條件來擴大勞動力覆蓋面,進而降低競爭烈度。
[關鍵詞] 人力資源規劃 勞動力 區域流動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志碼:A
人口進入老齡化、適齡勞動力大幅減少的觀點層出不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1]指出,未來幾十年,亞太地區的許多國家將是世界上老齡化最為迅速的國家,而整個亞太地區的人口增速也正在放緩,預計到2050年將下降至零。未來30年,中國的適齡勞動人口可能減少1.7億。
為了規劃與布局未來幾年的用工戰略,需要摸清勞動年齡人口和經濟活動人口的趨勢和變化。對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進行了對比,發現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和20~44歲青壯年勞動力均呈現下降趨勢。
一、勞動年齡人口的趨勢與變化
(一)變量角度
首先看看增量因素,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14歲以下人口為22 132萬人,較第五次人口普查減少了6 321萬人,降幅為22.2%,這是由于2 000年后出生率大幅下降所致,這將大大影響未來幾十年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量。再來看看規模性減量因素,20世紀7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勞動年齡人口正在進入老年,該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進入生育年齡而形成的90年代生育高峰期人口,也將在未來幾十年陸續退出勞動年齡人口。
(二)存量角度分析
通過第六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比,并根據年齡結構人數進行推測,可以看出:全國的勞動年齡人口由上漲趨勢逆轉為下降趨勢,而東北和遼寧省的勞動年齡人口自2010年起便呈現出快速下降的趨勢。
考慮各項變動因素后,勞動年齡人口的實際數據下降趨勢將更加明顯。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的報告[3]中指出,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受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的影響,勞動力供給總量下降,201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總量也首次出現下降,預計今后幾年還將繼續下降。
(三)青壯年勞動年齡人口的趨勢與變化
我國勞動力流動以青壯年勞動年齡人口為主,20~44歲人口大約占全部流動人口的三分之二,青壯年人口的擇業意向和企業的招工條件重疊度最高。
2010年-2025年期間,全國青壯年勞動年齡人口預計減少11972萬人,降幅為21.5%,平均每年減少798萬人;東北青壯年勞動年齡人口預計減少1 827萬人,降幅為38.8%,平均每年減少121.8萬人;遼寧青壯年勞動年齡人口預計減少340萬人,降幅為38.7%,平均每年減少22.7萬人。
按照勞動參與率90%、登記失業率4%計算的話,青壯年就業人員數量為相應年齡段勞動年齡人口的86.4%。據技能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比重的統計數據[4]計算,青壯年技能勞動力約為對應年齡段的勞動年齡人口16.4%,高技能人才數量約為青壯年勞動年齡人口的4.3%;2025年東北地區約有技能勞動者472萬人、高技能人才124萬人。
綜合分析來看,東北區域的較低出生率和生育高峰期的人口老齡化率加速,兩者疊加導致青壯年勞動力呈現快速下降趨勢,已經不能維持動態的平衡。同時,因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拉動了對高技能人才的強勁需求,與稀缺的高技能人才存量相比,也存在失衡的趨勢。
二、區域間和產業間流動的趨勢與變化
(一)區域間流動
東北三省適齡勞動力外出就業嚴重,輸出的區域有日韓澳、新加坡等境外區域、京津秦等工資較高區域、長三角經濟發達區域。這些區域的企業為了解決其嚴重的勞動力缺口,不遠千里來東北“搶人”,往往開出高吸引力的渠道政策和薪酬福利政策,政府也配套推出了勞動力輸入政策,高鐵高速的超常發達也在客觀上加速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此外,東北生源的大學生回生源地擇業情況,以及東北地區的大學生留在東北擇業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二)產業間流動
隨著城市化率的提高、科技水平不斷進步、營商環境的改善、人員素質整體水平的提高、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深度轉型升級,第三產業占比將越來越高,加上新生代產業工人對自由和寬松工作的偏好,第二產業的大量產業工人正在逃離單調枯燥待遇低的流水線、生產線,投入到了工作靈活、體面、低勞動強度、多勞多得的服務業,例如航服、高鐵、地鐵、物流、外賣等服務行業。新成長青年作為一個主要的來源,主要集中在職業技校,但機械、數控、電氣等機械類專業生源總量已大幅降低,基于體面工作的擇業偏好,在專業選擇上就已經走上了新興服務業的有關專業。
三、對未來用工策略的思考
面對勞動年齡人口和青壯年勞動力的下降趨勢,我們需要遵循自動化、少人化的原則降低用工總量,面對高技能人才的稀缺,為避免激烈競爭,我們需要大幅降低崗位操作的對技能人才的依賴性。
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2016年1月1日起,國家全面二孩政策,正式替代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全面開放計劃生育和鼓勵生育措施,對適齡勞動人口的貢獻至少要延遲到2036年以后才可顯現。
從地方政策層面來看,各地政府為了促進當地經濟、助力企業解決人才和用工短缺方面給出了諸多政策紅利,如沈陽推出的人才新政,高層次人才政策、技能人才政策、雙元制校企合作政策、大學生一次性購房補貼、租房補貼、落戶便利等等鼓勵勞動力的流入,精益管理咨詢項目支持政策也是鼓勵企業進行少人化變革。
從企業長遠角度來看,要從源頭上實現少人化,需要將遠見卓識之一的精益思想塑造到管理主體的心智模式和價值觀層面,進而在工廠規劃、產品規劃與設計、工藝布局與設計等戰術層面研究少人化,優先選用機器人、機械手等自動化裝備,大幅降低勞動力用工的數量和依賴性;對現有的生產線需要進行精益改造,全力降低現有用工崗位數量和技能依賴性以避免高技能人才的激烈競爭。
從企業當期角度來看,需要做好用工規劃和選好用工策略。
第一,提前做好用工規劃。首先要做好需求端的工作分析,明確用工的基本條件和特點,用工的波峰、波谷與時間節點,要準確調研并判斷出供給端的勞動力集中投放窗口期;其次要了解供給端的細分勞動力特質、來源與就業偏好;再次對供需兩端進行匹配,重點關注年齡、技能和時間窗口的匹配,確定好未來的布局方向。
第二,確定好用工策略。用工周期性波動比較大的,通常采用長期用工與靈活用工的組合用工結構,并結合工作周期、勞動強度、技能依賴性等特點確定靈活用工形式,實習生、非全日制用工、工序外包或者生產線外包等形式;階段性退出策略時期,要做好保留技能人才、骨架員工、多技能員工的政策舉措,確保組織技能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參考文獻:
[1]新浪財經.IMF:未來30年中國適齡勞動人口或減少1.7億[EB/OL].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7- 05- 02/ doc- ifyetwtf9456639.shtml,2017- 5- 2
[2]國家統計局.人口普查數據[EB/OL].http://www.stats.gov.cn
[3]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我國人口總量平穩增長-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 01- 23/doc- ihrfqzka0276541. shtml,2019- 1- 23.
[4]中國新聞網.報告指中國勞動力技能供需錯配現象日益凸顯.[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1- 03/8052525. shtml,2016- 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