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探索也在不斷加深,為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充實學生課堂內外生活,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不斷探索尋求新的內容加入到校本課程的開發當中,一直以來中華傳統文化都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本文將主要探究“鐵軍”文化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及實踐,以期能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鐵軍”文化 校本課程 探索研究
一、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著手開發校本課程,進而對國家教材內容進行一些補充和拓展。校本教程的開發實踐能夠有效幫助學校形成自身特色,可以更加有效的貼合學校實際教學狀態,在提高教師教研能力以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就目前而言,很多學校關于校本課程的開發依舊處于相對滯后的水平,因此更需要在教育改革推動下積極引進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學校自身特色和優勢,探索新的內容。本文立足于學生、學校、社會發展實際,以“鐵軍”文化為校本課程開發重要資源進行探究,以期能夠在校本課程研究基礎上,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傳統,全面提升學生素養,將“鐵軍”文化精神真正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形成學校自身特色。
二、校本課程開發理念
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是為了對國家課程進行一些補充和拓展,以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幫助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改革綱領中曾明確指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這體現出了校本課程在教育體系結構中的必要地位。
1.發展整體性。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體現出學生發展整體性要求,不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生理層面,是價值層面還是行為層面,都具有其整體性,各層面之間不可分割,屬于多方面、多層次發展。因此新課程理念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離不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
2.發展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發展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需要激發出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在先天因素基礎上通過自身的選擇和努力,從而實現更好的發展。
3.發展復雜性。人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育同樣如此,在教學水平提升發展過程中,同樣屬于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新課程理念下給了教育發展更加包容的態度,對于教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因素等更加寬容,這種具有彈性、開放性、啟發性和多樣性的教育內容成為新的教育理念下所追求的目標,可以更好的引導開發學生創造能力。
4.發展差異性。教育對象是具有差異性的,在校本課程開發當中也需要關注到這種發展的差異性,將學生的差異性看作其獨特特色,而不是一味抹殺,在教育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積極實踐以人為本教學理念。
三、“鐵軍”文化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
“鐵軍”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是新四軍在革命年代創造的,經過歷史考驗的民族精神,內涵體現在“聽黨指揮,忠于人民,堅貞不渝的鐵的信念;不怕犧牲與百折不撓的鐵的意志;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鐵的團結;令行禁止,執紀嚴明,秋毫無犯的鐵的紀律;勇猛頑強,英勇善戰,所向無敵的鐵的作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鐵軍”文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激勵后人不斷學習這種不畏逆境、艱苦作戰、奮發向上的鐵軍精神。在校本課程開發理念下,結合學科特色、學生需求以及教學資源整合等方面內容,將“鐵軍”文化積極融入校本課程開發當中,對于貫徹落實校本課程開發理念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本文將著重探索利用“鐵軍”文化開發校本課程相關內容。
1.“鐵軍”文化在學校管理課程開發中的應用。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需要對“鐵軍”文化精神進行深入挖掘,積極探尋其中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功能,為將鐵軍文化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離不開整體精神面貌的打造,因此在課程開發時可以結合“鐵的紀律”精神,做到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在學習軍隊化管理形式的同時,更應到體現出人性化關懷。在管理課程編寫開發過程中,需要對各項條例進行深入探究,充分體現處“鐵軍”文化內涵,對于表現好的集體及個人,及時進行獎勵。
2.“鐵軍”文化在學校德育課程開發中的應用。“鐵軍”文化經過了血與火的歷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并留下了許多豐富而深厚的文化遺產。紀錄片《新四軍1941》利用檔案、訪談、歷史影像等形式,將新四軍帶領華中人民沖出困境、堅持抗戰的歷史進行了追溯和重現;此外還有陳毅將軍等在黃花塘留下的《淮河遠眺》等不休詩篇……這些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真實的體會到“鐵軍”文化的精神內涵,在無形當中成為學校開發德育課程的重要資源。在德育課程開發挖掘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將其匯編到電子教材當中,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輔助學生理解“鐵軍”文化精神內涵。
3.“鐵軍”文化在學校藝術文化課程開發中的應用。除管理、德育課程開發以外,還可以以藝術文化活動為載體,繼承和發揚“鐵軍”文化精神。學校可以創辦“鐵軍”文化相關藝術展覽以及文學社等,將“鐵軍”文化真正融入校園活動當中,這樣在避免了空洞說教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藝術展覽為例,學校可以確定相關主體,要求學生以“鐵軍”文化精神為主體,充分發揮自身創造力進行藝術創造,以藝術為載體傳遞精神表達,文學社則可以舉辦一些愛國詩詞品鑒活動,在對這些愛國詩詞進行賞析過程中,學習感悟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
四、結語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學校立足于發展特色和實際,在體現出學生發展整體性、能動性、差異性、復雜性的同時,積極挖掘教育資源,實現對國家課程的有效彌補和拓展。“鐵軍”文化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其對于幫助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需要深入挖掘“鐵軍”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實現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開發和研究,將該精神真正融入到教育實踐當中,引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東.利用“鐵軍”文化開發校本課程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4(83):44-45.
[2] 成星萍,歐曉玲.走進毛澤東構建紅色文化——韶山實驗中學校本課程開發與探索[J].道德教育研究,2006(14).
[3] 段兆兵.課程資源的內涵與有效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