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偉
摘 要:當代青年教育存在思想教育不足,教育實效不明顯,心理健康問題凸顯等情況。在《理想國》中,柏拉圖以建構理想城邦為中心,完整論述了對兒童、護衛者和哲學王的教育,包括音樂、體操學習,非強迫教育,辯證法學習,美德教育等思想。本文結合《理想國》中的教育理念,比較當代中國青年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青年唯物辯證法學習,采取興趣教育,通過分級制度過濾青年接觸的事物等主張。
關鍵詞:柏拉圖;理想國;青年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160-02
柏拉圖作為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他的《理想國》被視為西方公民教育的經典之作,現代西方教育也深受其影響。他在論述理想城邦的構建中處處體現著他的教育思想。當代中國青年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因此,文章通過對書中教育思想的總結,對當代中國青年教育提出幾點嘗試。
一、當代中國青年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國家對于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大,中國的青年教育已取得重大發展。《中國青年發展狀況綜述》指出,“教育經費從2000年的2 562.61億元,增加到2015年29 221.45億元”[1]。青年受高等教育程度普遍提高。《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 7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明顯,從2006年的413萬增長到2018年的820萬。“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3年,處于中國歷史最好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1]我國當代青年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一)青年思想教育不足,價值觀需要引導
由于現代媒體的發展,青年接受信息的途徑多樣化。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多元價值觀直接進入青年的認知,造成一些青年價值認知的混亂。由于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一些青年對于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認知產生了很大轉變,表現出追求自由,強調個人價值的趨向。在面對問題時,往往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做出功利色彩濃厚的價值選擇。青年沒有明確的價值選擇概念,不同順位的價值選擇與同一順位的價值理念的排序,均存在問題。應試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實然層面依舊存在,忽視道德的教育。學校和家長對青年的道德教育重視不夠,青年的思想易出現問題,進而發生打架斗毆、校園欺凌等事件。由于青年所受德治與法治教育不足,部分青年步入社會后也易與別人產生沖突,甚至犯罪。
(二)思想教育效果不明顯,提高教育質量的任務艱巨
現今青年思想教育方式是單向的,也是單一的,僅通過各學習階段的思政課實現。課程普及范圍雖廣,各年級、各階段都有思想政治教育課,但是實際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學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談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觸,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毫無用處。盡管國家大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實效不足,思想教育需以更有效、更易于青年接受的方式開展。
(三)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
現代青年學習、生活和工作壓力巨大,部分青年出現焦慮、煩躁等情緒,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青年處于獨立發展的階段,面臨職業發展、婚姻等現實難題,很多青年心理準備并不充分。節奏較快的工作和學習,封閉的生活空間,長期依賴手機、電腦,靠網絡游戲、追劇、網絡購物打發閑暇時間,缺少面對面的交互生活,使青年習慣獨自生活,易感到孤獨、無力和無助,常常封閉自己的內心,沉浸在狹小的個人空間中。受此情緒的支配,青年難以找準定位,自我評價趨向否定自己,易陷入失落、沮喪的心理狀態難以自拔,進而影響學業和生活。
二、《理想國》中的教育思想概述
柏拉圖從美德即知識這一思想核心出發,強調追求知識理性。《理想國》是柏拉圖對于理想城邦的構建,他認為一個理想、正義的城邦應該是“輔助者、生意人和護國者這三種人在國家里各做各事互不干擾”[2]的城邦。最好的城邦,應由哲學王統治。哲學王是從護衛者中經過嚴格訓練選拔而出,護衛者則是從普通公民中選拔。柏拉圖認為通過各階段的教育,可以培養出優秀的護衛者乃至哲學王,正義的城邦就得以形成。教育在柏拉圖的城邦構建中貫穿始終。
柏拉圖在書中用洞穴作為比喻展示了教育的作用。他認為人被困在“洞穴”中,天生處于蒙昧狀態,無法自主認識世界。洞穴中的世界就是可見世界,是一般人所能認知的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可知世界,是哲學家認知的真實世界,使人從可見世界接近可知世界的外在力量就是教育。柏拉圖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一個完美的哲學家。為此,他論述了人從幼年到青年再到哲學家的培養的全過程。他認為人應該追求善和美德。人的靈魂中存在三種品質: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好的,不受控制的激情和欲望是壞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可以依靠理性來控制欲望。柏拉圖以如何培養這樣的人為標準論述他的教育觀念。
首先,柏拉圖認為“生物在柔軟幼小的階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便能塑成什么形式”[2]。幼年時期接觸的事物會決定它以后的樣貌。因此柏拉圖十分重視對兒童的教育。和諧的音樂①會使人溫和,優雅的詩歌能增強理智,因此兒童應該先接觸音樂。首先需要對故事內容做出限定:孩子們第一次聽到的應該是美麗而高貴的故事,應剔除“陰間”“尸首”之類悲慘的名詞,防止兒童墮入消沉。去除那些把神描繪得丑惡不堪,或者表現諸神間明爭暗斗的描寫。他認為對神的描寫應該是美好的。“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之因。”[2]總之,柏拉圖希望通過對詩人和其他藝人的監督,禁止描繪丑惡的形象。這樣兒童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自然有分辨事物的能力,會向往美好,厭惡丑惡。而后柏拉圖認為應該進行體育教育。他提倡簡單的體育,為戰斗而準備;要年輕人戒酒,保持警覺的習慣;食物也盡量簡單。因為節制才能避免年輕人墮落。音樂和體育相互結合,使得年輕人既不粗魯,又不軟弱,理智和激情保持在一個相當的程度,這樣就達到了心靈的平衡。
音樂和體育只是培養美好心靈的手段,達到善和美德才是目的。要到達可知世界,柏拉圖認為方法就是辯證法。眼睛所見有時是錯誤的,辯證法可以使人脫離這種錯誤,達至可知世界。在學習辯證法之前要學習基礎科目。這些基礎科目是算術、幾何、天文學和諧音。他提出學習不能使用強迫的方式,“身體上的被迫勞累對身體無害,但強迫實行的學習卻是不能在心靈上生根的”[2]。之后,從二十歲起,讓他們把分散學習的知識進行整合,并在表現良好的青年中挑出具有辯證法天賦的人。30-35歲再讓他們進行辯證法的學習。其中,柏拉圖提出不要讓他們過早嘗試辯論。學習者身處的環境除了有益之人,還存在一些目的不良的人,過早和別人進行無意義的辯論,會使其懷疑自己所學,沖擊其價值觀。35歲后,讓他們在戰爭和公務中積累實際經驗,同時考察能否在各種誘惑面前堅定不移。50歲后,這些最杰出的人要去認識善本身。認識善后,再返回到“洞穴”之中,為城邦而成為統治者,用善來管理國家,從而使城邦達到善,待培養出像他們那樣的統治者之后,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三、《理想國》中教育思想對當代中國青年教育的啟示
首先,針對青年的思想教育、價值觀教育問題,應該加強青年的唯物辯證法學習,提高青年認識世界的能力,盡快建立電影、游戲的分級制度,過濾青年接觸事物。青年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辯證法是在哲學王培養中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辯證法作為柏拉圖眼中認識可知世界的學問,能使人更清晰地認識世界。與柏拉圖使用的古代辯證法相比,唯物辯證法將對年輕人理解現實世界發揮更大的作用。應當加強青年對于唯物辯證法的學習。它能使青年面對多元價值時,可以進行正確的價值排序。基于當時希臘青年遭受一些放蕩的音樂、文學的毒害,使其追求享樂,柏拉圖認為對于詩歌和音樂應做嚴格限定。其對有害事物的處理方式是進行限定,而當代信息傳播的途徑更多元,能從各種途徑接受信息,只限定是不現實的,并且有時很難界定一個事物是否對于青年不利。如性知識不宜早接觸,但教育必不可少。青年應該在合理的階段接受正確的性知識教育,而非抱著好奇心,從更為有害的途徑得到,以致產生不利后果。因此要用更加客觀的眼光看待這些事物。對于顯而易見的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不符的事物,予以剔除;對于不適合低齡青少年接觸的事物,進行限定。對于電影、游戲等事物,采用分級制度,給青年的娛樂更加合理、明確的空間。只進行限制,很難保證信息的完全封鎖,也易引起抵觸情緒。通過法律,給青年更加明確的空間,在合適時間接受合適的事物,無疑更加可取。
其次,針對思想教育實效性不足問題,應轉變教育方式,根據青年興趣制定課程。柏拉圖認為強迫的教育效果甚微。現在青年思想教育一大難點就是效果不明顯。究其原因是課程枯燥,與青年距離太遠,難以引起青年的興趣。隨著社會的變化,年輕人越來越重視自我價值,喜歡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強調個人價值,是世界青年價值觀發展的趨向。因此應適當改變青年思想教育的方式,從現實出發,除了課堂上的理論教育外,采用更貼近生活的方法,使年輕人能夠以更可接受的方式接受思想教育。強調根據青年的興趣進行教育不意味著盲目跟從青年的興趣,而是要正確引導青年的興趣,讓其對更加積極的東西產生興趣。
最后,對于青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重視家庭、社會教育。柏拉圖認為青年成長與他接觸的人和學習的東西密切相關。幼年的學習會影響終身,所接觸的人也會對其產生極大的影響。如他論述了愛榮譽的城邦中愛榮譽的青年形成過程。他身處混亂的城邦中,有一個善而不與他人相爭的父親,但是母親抱怨父親的“軟弱”,仆人鼓勵他做一個愛榮譽的人,他在外又看到榮譽帶來的利益,由此在父母和外界環境的影響下變成了一個愛榮譽的人。可見青年所處環境對其成長的意義。因此應該重視家庭教育,父母注意自己的行為,樹立良好形象;社會應該更加關注現實情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滿足青年的社會需求。宣傳更有正面意義的人物,讓青年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清醒地認識到將自己的發展與國家民族命運相融合,才是實現個人健康成長的正確方式。
參考文獻:
[1]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發展狀況綜述》專項課題組.中國青年發展狀況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2017(f08):25.
[2]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56,71,76,304.
(責任編輯: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