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訓練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2011年,《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非連續性文本”的概念,此后這一教學理念進入初中語文教學。研究摸索初中開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高效教學策略,應當注重教學文本的選用,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組織教學內容。
【關鍵詞】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非連續性文本”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它承載信息的媒體大多是多維分布的,具有容量大、效率高、特有性等特點。這種呈現方法邏輯性不強,更加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促進學生立體思維發展,發展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及促進學生的全面高素質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摸索開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高效教學策略,探究如何在發揮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勢,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應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組織教學內容。
一、轉化理念,融合不同教學方式
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模式是一線教師的基本功。在現代語文閱讀教學中,主要采用相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模式更完善成熟的連續性教學模式。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模式體系尚未形成,但基于連續性閱讀教學模式成形的肥沃土壤。因此如何實現兩種教學模式的銜接與轉換,將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有機融合顯得尤為重要。例如設計一個好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利用直觀具體的圖像或者表格,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主觀上先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接下來再通過連續性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記憶進行加深。或是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復述文章內容。兩種方法的結合,不僅加深學生對所需掌握知識的記憶,更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聚焦備課,注重教學文本選取
(一)重視把握課本內容,充分利用綜合性語文教材
1.重視把握課本內容。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非連續性文本能夠幫助學生海量快速地吸收信息。比如上網搜索“非連續性文本的定義”,網上會出現多條不同形式的解釋。同理,將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運用于初中語文教學,首先,應當關注的是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的應用。初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插畫,對于加深學生理解書本內容有重要意義。比如在教授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教材中有一幅山青水綠,潮平岸闊,旅人停泊山下眺望的插圖。教師可以讓學生描繪插圖上的事物:游客路過山下,往四處眺望,老翁撥動船槳使小船在翠綠的湖水上緩緩向前,兩岸與江面相平,給人開闊的感覺。自然地引導學生通過插圖描述當時畫面的句子,適當加以講解和分析,使學生對作者表達的情感的理解加深,增加了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學生也在閱讀插圖的基礎上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與作者情感交融。能夠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率。
2.充分利用綜合性的語文教材。綜合性語文教材包括閱讀、寫作和口語等不同方面的內容,在綜合性學習中,可以對非連續性文本做到有效運用,引導學生主動設計一些非連續性文本,增強學生主觀學習能動性,而不是被動接受學習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語文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
(二)有效利用課外非連續性文本
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量的積累密切相關。教材中的閱讀以及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并不能夠滿足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閱讀需求量,因此我們需要關注課外資源,設計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許多非連續性文本資源。例如衣服的商標上會標注洗衣注意事項、制衣材料、品牌標識等,街上隨處可見廣告牌,商店里的促銷廣告等。非連續性文本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非連續性的文本材料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幫助學生不斷積累語文知識,將學生的閱讀和日常生活有效結合在一起,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主進行閱讀和學習,將自身的知識也得到了融會貫通。可組織主題性黑板報和手抄報的展覽,呼吁號召學生參與制作,讓他們主動收集課外非連續性文本資料。
三、聯系實際,組織合理教學內容
(一)根據學生實際,確保教學目標合理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明顯差異。教師應該把自己擺在學生的地位,結合學生實際,設身處地地站在自己學生的位置來考慮教學內容,聯系《教學大綱》制定教學目標。核心目標就是增強認知水平以及閱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首先,要對非連續性文本進行有效整合,在簡化教學內容的同時確保對教學內容能夠做到充分掌握。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根據學生認知能力及閱讀水平的增加,教學目標的難度系數也應當是逐漸遞增的。例如在分析課文插圖時,針對低年級學生,要求掌握的內容就是從插圖中了解故事情節;隨著年齡的增長,則要求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啟發他們去思考深層次的內容。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將連續性文本內容轉化為不同形式的非連續性文本。例如將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將內容以圖畫的形式展現。
(二)目標聯系生活,確保理論實踐強化
語文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時,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將這種教學模式和現實結合到一起,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閱讀的重要性,感受到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在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時應當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把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論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把語文課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從而使語文閱讀教學更加生活化。這種做法也可以幫助學生搜集生活中的非連續性文本內容,促使學生把課內外所學到的知識碰撞和融合,豐富教學內容,同時也使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增高,語文教學效率隨之上升。
四、結語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已經成為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備受關注的熱點。將連續性文本閱讀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結合,教師更加深入地挖掘把握教材內容,充分利用綜合性語文教材,有效運用課內外非連續性文本,為學生設身處地地著想,多方面、多角度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建云.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2).
[2]李云文,李華偉.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課程資源開發與運用——以義務教育第三學段為例[J].語文建設,2018(31).
[3]陳莉莉.認識閱讀教學的另一扇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
[4]楊乾妹.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策略初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11).
[5]林春含.基于“非連續性文本教學”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9).
[6]朱玲娟.圖文類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指導策略探微[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9).
[7]宓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情境設計策略[J].語文教學之友,2015(8).
作者簡介:任娟,女,1985年生,四川南充人,中學語文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