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守禹
【摘 要】美聲唱法藝術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要想真正認識它,不能用靜止不變的觀點來看待,應該用永恒發展的思維方式看待其現狀與未來,以超前的意識、積極的態度推動美聲藝術的創新和發展,為美聲唱法藝術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美聲;唱法;發展;方向;現狀
中圖分類號:J61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069-02
如果我們把美聲唱法藝術當作一個局部或者一個部分的時候,那么它與全局和整體的聯系是千絲萬縷的。如果我們把人類社會當作一個整體,那么美聲唱法藝術就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緊密聯系并相互影響。美聲唱法藝術的發展是受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程度制約的。
一、美聲唱法發展研究的方向
(一)美聲唱法藝術的內部關系
美聲唱法藝術和社會的各類因素、文藝領域的諸多因素以及它自身內部的許多因素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元明時期,由于戲曲、曲藝文化的繁榮,戲曲、曲藝的聲腔研究十分活躍,產生了許多美聲論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生產力得到了解放,美聲界出現了“土洋”唱派之爭。改革開放后,新民族唱法迅速形成。同時,反映開放心態的通俗唱法也迅速崛起,形成了燎原之勢。如新民族唱法的產生就是美聲唱法與傳統民族唱法相結合的產物。就美聲技巧體系而言,其內部聯系與相互作用的特征就更加明顯。美聲技巧體系是由各種具體的技巧組合而成的,如氣息、發聲、共鳴、聲區、咬字、情感、表現、姿態、生理器官狀態、心理活動等等。美聲唱法的各種技巧在歌唱中是綜合運動的形式。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至關重要,每一項技巧的發揮都對其他技巧的發揮起制約作用,忽視任何一項技巧的發揮都會影響整體的演唱效果。
(二)美聲唱法發展研究的啟示
美聲唱法發展研究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要重視學科間的交叉研究。美聲藝術與學科的密切聯系,如美聲與社會學、美聲與生理學、美聲與人體解剖學、美聲與美學、美聲與音響學等,必^會促進美聲唱法藝術的發展,有志于美聲研究的工作者應該開闊自己的視野,注意吸收邊緣學科的研究成果,以便在美聲唱法藝術的交叉研究上有所作為。
第二,要加大國內外美聲藝術的交流。我們既要引進西方先進的美聲技法,如邀請西方美聲大師來華講學,翻譯出版西方先進美聲理論書籍,派人到歐洲進修學習等,還應加大向世界宣傳中國美聲的力度。中國的美聲藝術雖已達到較髙水平,但還沒在世界上建立起中國的美聲學派,還沒有在世界上取得應有的地位。
向世界介紹中國美聲藝術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如舉辦國際美聲比賽、派團出國演出、派知名美聲教育家出國講學、派選手參加國際美聲比賽等。加強我國美聲藝術同世界美聲藝術的交流,是促進中外美聲藝術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美聲唱法持續發展的思考
(一)美聲唱法的發展現狀
我國民族眾多且分布廣泛,不同的人文特征、文化傳統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歌曲。因此,在演唱民族民間歌曲時,不能用某一種或幾種唱法去囊括、規范,更不能限制不同民族的演唱方法。否則,民族神韻就不復存在。
我國南北方歌曲在演唱風格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如北曲字多調促,促處見筋,故詞情多聲情少;南曲字少調緩,緩處見眼,故詞情少而聲情多。不同民族也呈現出不同的演唱風格和技巧。如藏族歌手在不少裝飾音上使用一些喉頭力量,聲音帶有大幅度的擺動,以真聲為基礎,用比較自然的混聲唱法;蒙古族歌手在演唱長調拖腔時,喉頭狀態一般采取偏高一些的位置,運用特殊的顫音技巧造成馬頭琴的音色效果。從各個民族民歌實際情況出發,應盡可能保留各民族語言、歌唱的技巧和風格,使民族特色與科學發聲有機結合起來。
追溯專業美聲唱法的歷史淵源,它是建立在我國各民族民歌、戲曲、曲藝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因此,美聲唱法的發展必然體現百花齊放、多種藝術風格、流派并存的特點。如郭蘭英、郭頌、何繼光、彭麗媛、宋祖英等優秀的美聲唱法藝術家們分別展示了個性色彩鮮明的演唱風格,贏得群眾廣泛的歡迎。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以其成功的演唱實踐證明,不同演唱風格的形成和發展,為美聲唱法藝術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二)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下面從氣息的應用、行腔與咬字、聲音的色彩與風格、聲與情四個方面對我國當代美聲唱法發聲特點進行剖析。
1.氣息運用方面。在我國的第一部戲曲演唱論著《唱論》中,就有運腔變化的論述:“偷氣、取氣、換氣、歇氣、就氣、愛者有一口氣。”當代美聲唱法繼承傳統唱法精華,非常重視氣與聲、氣與字、氣與情、氣與風格的協調統一。面對音域大大擴展、歌唱技巧難度大幅度提高的美聲作品,以閻維文等為代表的一批演員憑借扎實的呼吸功夫,駕馭作品舉重若輕,聲音通暢,表現作品有聲有色。充分體現當代美聲唱法藝術對呼吸運用所取得的成功經驗。
2.行腔與咬字。我國民族演唱藝術總結了一整套陰陽四聲、五音、四呼、出字、收聲、歸韻的咬字方法。歌唱中要求根據不同的字、不同的字音,應用不同的著力點和口形。對歌唱行腔、咬字的研究是我國民族演唱藝術極其重要而豐富的內容。傳統戲曲注重“依字行腔”的規律,“字正腔圓”和“字清腔純”是唱曲咬字行腔的完美境界。
歌唱中字正與腔圓既有協調的統一性,同時又有共鳴腔運用的差別。歌唱咬字的著力點在唇、齒、舌、牙、喉,母音要“裝”到共鳴腔里,通過共鳴腔的合理調節,以美化聲音和提髙聲音的藝術表現力。戲曲聲腔的形成,美聲唱法旋律的創作,與地域、民族生活習俗、審美觀念,尤其是地方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演唱中既要注重風格韻味,同時又要把握漢語的聲律之美。
3.聲音的獨特個性。民族唱法的風格韻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聲音色彩的運用。當代美聲唱法對聲音要求“甜、脆、圓、潤、水”。當代美聲唱法在立足于本民族生活語言的同時也借鑒了西方美聲唱法,如共鳴原理、高位置唱法等。所不同的是,美聲唱法髙音的演唱共鳴焦點位置較美聲唱法靠前,形成美聲唱法通暢、明亮、親切、甜美的演唱風格。
4.聲情并茂。歌唱藝術至高的審美境界,即“聲情并茂”的審美原則。傳統戲曲論著中有所謂“有情之曲”與“無情之曲”之分,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指出:“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節也……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心上無曲,此所謂無情之曲,與蒙童背書,同一勉強而非自然也。雖腔板極正,喉舌齒牙極清,終是第二、第三等詞曲,非登峰造極之技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唱“有情之曲”,才能把死曲變為活曲。這是檢驗真正藝術家的重要標準。美聲唱法作品演唱中的輕重緩急的對立統一。輕重緩急體現了感情的層次變化。聲音的輕重是從感情需要和人物性格出發的,長腔要唱得婉轉;短腔要唱得靈動。在轉腔和字的銜接上,要非常小心快慢轉折。板式的銜接變化也可能會導致音樂形象的轉變,演唱的自由節奏和伴奏的固定節奏要能夠很好地吻合。演唱者要能夠在演唱的時候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從人物內心節奏出發,來完成音樂形象的塑造。
三、結語
在戲曲藝術中,音樂與戲曲之間互相制約、互相依附。因此,戲曲演員的演唱特別講究從劇情出發、從人物出發用噪行腔。通過聲情并茂的演唱,塑造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當代美聲唱法要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傳統,探索獨具民族特點的聲音審美規律,創作和演唱更新、更美的作品。從理論上進一步加強對古代美聲和戲曲唱論審美思想的研究,對當代美聲唱法藝術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試論美聲唱法對大眾審美文化的引導意義[J]. 胡建軍.音樂創作. 2017(07).
[2]論中國美聲唱法的困境及對策[J]. 劉強. 當代音樂. 2017(06).
[3]我國美聲歌唱藝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 翟諾. 當代音樂.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