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摘 要】模仿作為一種重復的手段和行為方式,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和教學價值。千百年來,人類經過實踐,將這種簡易而樸素的“自學”模式作為一種方法納入音樂教育活動中,將之提升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自覺性教學行為。
【關鍵詞】民族器樂;教學;模仿性;原則;運用
中圖分類號:J63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084-01
首先,模仿的基本操作形式是重復,是一種主體性的自我學習過程,不管這種模仿是自發的無意模仿,還是有目的的刻意模仿,都蘊涵著對客觀事物的效仿性學習。
一、模仿性演奏原則的重要性
其實,在我國數千年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中,“口傳心授”早已成為最主要的教學傳承方式,這便可以歸屬于民族器樂理論教學中模仿原則的范疇。這種方式使受教育者對曲目心領神會,使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得以傳承至今。在“口傳心授”傳承狀態下的模仿學習中產生了一大批的音樂能人,并發展演變出許多音樂理論、音樂體裁、音樂流派等。然而,有些人對模仿學習持一概反對的態度,認為只要是模仿就沒有出路、就不可能有任何創造。其實,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暫的,由于受到時間和精力等方面的制約,不可能事事直接經歷去得到教訓和收獲。對于學習民族器樂理論的學生來說,深刻理解理論知識、掌握基本演奏動作技能,都需要經過一個模仿的過程。這是因為在模仿學習中既可以省掉許多盲目摸索的時間和精力,又可以避免走許多彎路。沒有模仿,就沒有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也就不可能有輝煌的民族音樂(器樂)文化。
二、民族器樂理論教學中使用模仿原則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深入感知理論知識。無論何種模仿,總是要先對被模仿之物進行深入的觀察探究,把握它的基本形態和主要特點。一般來說,學習初始階段的這種認知把握在學生頭腦中不會形成非常清晰透徹的理解,但會產生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能調動學生用極大的熱情與民族器樂理論知識產生最大程度的交融,在理論知識的引導下,迅速突破思想、意識、語言等方面的朦朧狀態,取得對理論知識的深刻認知。然后進行口述、講解、書寫等不同的模仿行為,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方法、思想水平、語言表達等方面都能得到長足的進步提高。比如說“五調朝元”“以凡代宮”“清角為宮”等轉調手法,教師可以先拿出具體的例子(最好能以音響、文字和譜例的三重形式展示),讓學生聆聽、分析,然后讓他們模仿例子,自己獨立寫作出類似的轉調例子,再相互對照,如此可以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第二,有助于形成一種具備探索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古人曾云:“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妙得規摹變化之訣,自成化腐為新之功”,指的都是在模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我們所謂的模仿原則,并非純粹的模仿,它包含了在模仿過程中融入個人的思想、見解等因素,運用多種形式,以好的、正確的模仿對象作為借鑒,進行多種情境變式的練習,為培養興趣、學習知識、提高智力、發展能力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比如學習中國的字畫,要模仿名家達到以假亂真;學習作詩撰文,則要模仿名篇名作,力求從中得到原作的神韻。這些刻意模仿的作品中都融匯著模仿者的創造性因素,以至于許多都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良好效果。
第三,有助于形成某種系統化的理論知識學習訓練模式。在探索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狀態下的模仿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每一次模仿訓練都做到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方法多樣,過程清晰,及時反思,長期堅持訓練將能夠形成某種(因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和所具備的各種背景而異)適合學生自身的極為迅速有效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訓練模式。比如學生在應對民族器樂理論課程的期末考察時,如何復習呢?教師就可以提示學生,告訴他們可以通過模仿出題人的思維和所出的題型,來進行復習,學生通過復習實踐將會形成一套適應自己的理論知識復習訓練模式。
第四,在模仿中有助于建立學科語言模式。任何一門理論學科都是在長期的研究和探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備學科特色的語言模式,如民族器樂理論課程中所包含的“合、四、乙、上、尺、工、凡、六、五”式的工尺譜,“疊、扣、集、拆、對、垛、合、解、滾”等旋律發展手法,“均、宮、調、旋宮、犯調”等宮調系統,這些對于初學者來說完全屬于陌生領域,十分晦澀,甚至在弄懂了這些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后,學生還是難于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直接運用這些學科語言,而直接用學生自己所熟悉的某種方式來替代表達。因此,這里強調在模仿中建立學科語言模式,學生通過對教師使用學科語言的長期觀察和聽辨(比起文字,語音對人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映更為有效),從而在學生頭腦中不斷積累,產生了注意、知覺和記憶,學生又通過自己的動作和活動,反映他們所觀察和聽辨到的學科語言,如在課后的自學、自我復述講課內容,同學間的交流當中模仿教師所講的學科語言,使學生頭腦中的特定理論知識語言與含義在學科中融會貫通,從而建立起學科語言模式。
三、結語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模仿性演奏模式,把這種教學模式引入民族器樂理論教學當中,將會給傳統的民族器樂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方式、目的等方面帶來很多新的變革。
參考文獻:
[1]高立麗.鋼琴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6.
[2]周婕.民族器樂協奏曲創作實踐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