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林會
【摘 要】當前高校大學生主流信仰保持著積極、健康向上的態勢,但出現多樣化態勢,各種非主流信仰的存在增加了信仰教育的難度。本文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為主渠道入手分析,提出從滲透式教育、實踐教育、網絡教育、全方位教育等多個維度來拓寬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信仰教育;滲透式教育;實踐教育;網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159-02
傳統的大學生信仰教育主要是通過課程教育為渠道,即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形勢政策來開展信仰教育。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傳播媒介日新月異,信息的傳播渠道變得更為寬廣,如微信、QQ、支付寶和各種社交軟件以及各類APP的信息推送等,在這樣的趨勢下,如何順應形勢,拓寬、變革傳統的大學生信仰教育方式和途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毋庸置疑的是大學生信仰教育要多渠道、多形式,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外,教育者要善于運用各種資源和契機在校園文化上進行滲透式教育,將直接教育與間接教育相結合,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充分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實現全方位教育,進而加強和改善大學生信仰教育,堅定大學生的科學信仰。
一、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夯實信仰教育的基礎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信息的獲取更為便捷,信息的更新以人們難以想象的速度在進行著,國內外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利用大學生純潔的思想,進行各種不良信息的傳達。另外,國內諸多貸款平臺以低利息、分期還款等手段誘騙大學生從網貸平臺上貸款,部分大學生輕而易舉就落入了這些人的圈套,淪落為別人賺錢的工具,甚至出現了家庭崩潰、學生因此自殺的悲劇。這些鮮活的案例表面上看是外因誘導所致,其實內因才是關鍵,外因是條件,出現上述問題應該深思當代大學生為什么如此容易上當受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缺乏所致,導致當代大學生們在面對誘惑時缺乏理想和信念,面對誘惑時喪失了原則,缺乏正確的判斷力和堅定的立場。今天,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平時的課程教學中照本宣科,依然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重理論輕精神,重知識傳授,忽略學生能力發展,忽視學生實際,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重要內容,應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加強大學生的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根據教育內容和時代發展趨勢,拓寬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積極建設有利于加強當代大學生信仰的教育資源,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引導大學生選擇和樹立科學的信仰,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
二、注重滲透式教育,將直接與間接教育有機結合
“滲透式教育作為一種間接性、拓展性的教育形式,具有含而不露、貼近實際、潤物無聲等特點。”[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開展大學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但單純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信仰教育是不夠的。有一些教師和大學生的思想存在一個誤區,認為信仰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和其他學科無關,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給經濟帶來新的活力的同時,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面臨非常復雜的局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全面推進和實施滲透教育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得到提高,因而經常可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在堅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教育的同時,還需要把信仰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之中,擴大信仰教育的載體,擴大教育的覆蓋面。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確保滲透式教育的主導地位,教師應積極利用有用資源進行滲透式教育。”[3]受就業壓力和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許多大學生更多關注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探討,對專業課程往往會以嚴謹、刻苦的態度來對待,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會存在應付的情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比較欠缺。由此可見,將信仰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的教育之中,是非常必要的。為此,各高校應該強化專業課教師的育人意識和開展信仰教育的責任,促使每一個教師都意識到自身肩負著對學生開展信仰教育的職責。同時,還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中滲透大量科學信仰的信息,通過多種校園文化活動的途徑對大學生開展信仰教育。如,以校報、校刊、廣播、宣傳欄、網絡等為平臺,圍繞科學信仰的主題,舉行歌頌祖國、合唱、朗誦、講座,主題團日活動、團課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強信仰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選擇和樹立正確的信仰。
三、強化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教育有機結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是開展信仰教育的主陣地,但課堂更多是傳授相關理論,這很容易影響了信仰教育的效果。“教育性實踐是體驗性實踐、反思性實踐、綜合性實踐,具有體驗性、反思性等基本特點;實踐教育的基本過程是情境理解、過程體驗、反思感悟,其過程價值在于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實踐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加強實踐課程、注重實踐學習、構建實踐德育、是當前我國促進人才培養方式創新的根本要求。”[4]近年來,許多高校越來越重視實踐活動,會在校內開展豐富的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會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讓大學生了解社會,零距離感受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大地上的累累碩果,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育了大學生銳意進取的時代品質,加深了大學生對國情的正確認知,更堅定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念。然而,實踐需要經費,需要考慮安全等其他因素,有些高校由于受到課時、經費、安全、師資等因素的限制,仍然比較注重理論教育,很少組織開展實踐教育。另外,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著“認識不足、指導不到位、組織不力”[5]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實踐活動中信仰教育的效果。
實踐出真知,進行信仰教育,不僅要求理論的灌輸,而且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在講授理論的同時,要強化實踐和體驗環節,讓大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感受信仰的力量,特別是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的巨變,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認識,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四、狠抓網絡教育,將線上與線下有機結合
網絡現已成為大學生獲取思想、獲取信息、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在享受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便捷性之外,網絡也帶來了挑戰,負面的影響也接踵而至,網絡上信息多種多樣,魚龍混雜,也給大學生的思想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和各種媒介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入侵。
“大數據時代已悄然而至,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感受性、實效性等提出更高要求。”[6]可以看出,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在信仰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平臺為信仰教育服務,如教師的教學方式,雨課堂、蝸牛課堂等應用,可以讓學生知識的獲取方式更多,渠道更寬,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這是當代教育之福。高校應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和管理,凈化網絡環境,以防止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侵蝕學生的心靈。同時,應積極通過網絡平臺開展信仰教育,大力加強網絡陣地建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校園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互動社區等新媒體進行信仰教育,實現線上與線下,將信仰教育的傳統方式和現代方法結合起來,有力的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五、強調全方位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大學生的信仰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僅僅依靠高校來開展信仰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信仰教育要強調綜合化、系統化的全方位教育。近年來,我國的信仰教育也極力提倡全社會、全員、全方位教育,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很難真正落實到位。
在開展信仰教育時,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結成一個相互聯系、互相協調的信仰教育網絡,并各自發揮教育的優勢,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動信仰教育的有效運行。因此,我們應當積極調動一切有利的因素,運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充分利用家庭、學校、社會等一切教育資源,營造良好的信仰教育的氛圍,調動全社會中的所有成員共同參與,進一步強化全方位教育,切實促進高校大學生信仰教育有效運轉機制的形成。
六、結語
“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由于物質生活和物質利益日益突出,人們的精神追求趨向淡化,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間失去平衡,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在相當范圍內盛行。許多人失去政治信仰和精神信仰,甚至有的對信仰公開嘲笑。”[7]由此可見,加強大學生信仰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對拓寬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途徑作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為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信仰教育注入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呂曉慧,孫斌杰,歐陽漫.滲透式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 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5(1):27-30.
[2]張翼飛.論滲透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意義和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6).
[3]唐乾敬.淺析滲透式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應用[J].青年時代,2017,206.
[4]郭元祥.論實踐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2,(1):17-22.
[5]呂路軍.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7,(2):65-67.
[6]崔海英.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維度與實現方式[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33-36.
[7]韓慧,常桂祥,梁棟.加強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意義、影響因素與對策[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6,(3):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