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垚
【摘 要】鄂西南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包容性、復合性特點的一個代表性區域。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簡稱“鄂西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以其深厚的特色民族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積淀為基礎,高度整合保護區內的核心文化,從而達到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目的。鄂西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應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出具體的條例和實施細則,科學整合各種文化資源,有效保護非遺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得實驗區的建設在探索中不斷前行。
【關鍵詞】鄂西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207-02
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非遺保護模式,在全世界范圍都比較少見,是中國對非遺保護路徑的創新,意義在于對非遺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還非遺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間。隨著時代發展,非遺賴以存在的文化生態環境也在變化。所以,客觀現實要求不僅要保護單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與之相關聯的諸種條件,也要對非遺及與之構成傳承鏈條的文化、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等系統整體進行保護。[1]2014年8月,文化部同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長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對象主要是劃定范圍內的多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代表性傳承人,也包括相關的自然生態、歷史遺跡和其他文化遺產,自此開啟了湖北省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之路。
一、鄂西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已取得的成效
鄂西南區域傳統文化歷史積淀豐厚,非遺資源豐富,存續狀態較好。一方面,得到有效保護的遺跡較多。據不完全統計,鄂西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4處。這里留存著大量崖葬遺跡、仙道佛等宗教遺址以及土家族擺手堂、唐崖土司皇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等土家族民族文化遺址。另一方面,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存較好。鄂西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其中一些項目享有盛名。傳統音樂方面,有利川燈歌、薅草鑼鼓、長江峽江號子、哭嫁歌等;傳統舞蹈方面,有擺手舞、肉連響、撒葉爾嗬、地龍燈等;其他如吊腳樓營造技藝、土家織錦西蘭卡普、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等傳統技藝,牛王節、女兒會、社節等典型的民俗文化,都是鄂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且有較好的群眾基礎。
2018年3月,文化部召開了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專家論證會,原則通過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目前,總體規劃已經文化部和旅游部批準。同時,縣市子規劃也通過專家組評審。
二、鄂西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當前存在的問題
當前,傳統文化面臨著現代文化的沖擊,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雖然對保護傳承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也因社會的發展、文化的變遷等問題面臨諸多挑戰。
(一)保護區建設規劃設計不夠完善,缺乏創新意識。目前,針對《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規劃》各縣市都已經提交了各自的子規劃,但由于該子規劃涉及的時間是到2035年的保護區建設,從長遠發展來看,各子規劃考慮長遠不夠充分,存在項目規劃不夠,資金設計不合理等方面的情況。各縣市編制的規劃沒有根據本地區的非遺特色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規劃編制還是老思路、老辦法,缺少對重點保護區域的劃分,缺乏創新的亮點和突破點。
(二)保護區資源整合較為松散,沒有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保護區域內的非遺為核心目標,對傳統文化及其生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創造一個有利于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從建設規劃和相關政策來看,當前鄂西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雖然在形式上得到了各縣市政府的各種政策支持,但是在轄區內的建設中仍然不盡如人意,具體表現為:文化生態建設的資源較為分散、整合度不高,對旅游、農業生產、自然生態和環境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的整合度不高、劃分不清楚,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沒有很好的結合,并存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項目混為一談的現象。保護區內建設的整體區域及共享資源界限不明確,跨縣(市)交流不夠,沒有建立常態化的聯絡機制,更沒有形成合力。
(三)部分承載著少數民族文化的文化遺產正在消失。由于歷史的變遷、科技的發展進步等各種原因,鄂西南現存的一些文化遺產和部分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文化場所正在不斷減少或者消失,現存的一些文物和古跡也在遭受著自然和人為等多方的破壞,如:民間曾流傳南劇劇目近800出,但隨著一大批南劇老藝人相繼謝世,劇目逐漸失傳,有些絕活或技巧也未得到繼承,致使現在南劇日常上演劇目不足百出;土家織錦“西蘭卡普”曾經是土家姑娘出嫁時為自己編織的必備陪嫁品,但是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科技的沖擊,掌握這門織錦技藝的土家族人已寥寥無幾。
三、對鄂西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的幾點建議
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發展及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是文化生態保護的核心任務。筆者根據調查,總結出幾點建議。
(一)制定出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扶持政策,確保保護區各項工作的可持續開展。根據保護區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為依據,嚴格按照《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生態文化保護試驗區規劃綱要》的具體要求,盡快制定出臺符合本地區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態保護辦法、實施細則,政府資助辦法和遺產傳承人認定,讓各項工作開展有據可依。同時,抓住文化投入總體不足的問題,研究制定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給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合理確定重點保護區域,走綜合性、整體性的科學保護之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重點區域,對該區域內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形態實施整體性保護。要選擇若干自然生態環境基本良好、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為完整的街道、社區或鄉鎮、村落等,作為區域性整體保護的重點。尤其是要在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州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中確定重點。在整體性保護中,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項目之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將單一項目、單一形態的保護模式,轉變為對非遺及與之構成傳承鏈條的文化、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等系統整體進行保護。
(三)注重做好有機結合,讓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時俱進,更具生命力。一是要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在精準扶貧易地搬遷過程中加強對特色村寨、傳統村落的保護,特別是保護好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居民俗。因地制宜為非遺制作技藝傳承人提供平臺,探索訂單式生產,帶動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提高收入。二是要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搶抓文化、旅游機構改革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的機遇,通過融入文化遺產等文化元素,推動發展文化體驗游和康體養生游等新興文化旅游業態,引導保護區內各縣(市)依托本地國保、省保文物單位,打造文化旅游景點,讓文化成為地方的“賣點”和“亮點”。三是要與群眾受益有機結合。積極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壯大文化市場主體,籌建一批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非遺產業,讓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惠及更多老百姓。
參考文獻:
[1]陳華文.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N].光明日報,2018-06-02(12).
[2]莊莉.要以整體觀視角看待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N].中國文化報,2018-11-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