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亮
摘 要: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師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那么數學教師應該運用什么策略去獲得最佳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呢?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我認為可以通過精心預設、及時捕捉、善待差錯等策略,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數學課堂;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029-001
有效教學策略的運用是教師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需要或學生對感興趣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學習的教學過程。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一、充分預設,追求課堂的有效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只有在課前充分預設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每一個問題,并找到應對策略,才能臨危不亂、精彩生成。在教學中只有精心預設,才能把握教育契機,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教材從實際問題情景著手,引入基本概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變量關系及其規律,研究與認識了形如:①y=ax2、②y=ax2+k、③y=a(x-h)2、④y=a(x-h)2+k、⑤y=ax2+bx+c這五類二次函數與其圖像的一些基本性質及其應用。從形式上看,這是五種不同類型的二次函數,學生會刻意分開討論學習,這樣就表現為內容知識點多,表面零碎,孤立沒有聯系,學習難度較大。實際上這五種類型是互相聯系的。前四種其實都是二次函數的頂點式,而對第五種二次函數的一般式的學習,也是通過轉化為頂點式來討論學習的。因此,我們嘗試對教材的內容重新加以組織,嘗試以頂點式為中心并貫穿始終。在學習過程中,雖然二次函數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但其實都可以看成頂點式,試圖讓學生用頂點式的知識解決本節的主要內容,形成關于二次函數的系統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各種不同形式的二次函數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是學生認識上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層面上的一次質的飛躍。通過對教材的再加工,在學習了前四個形式之后,適時引導學生這其實都是頂點式,本節內容的學習其實是從二次函數的頂點式到一般式,再回到頂點式的過程。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捕捉課堂意外亮點,追求課堂的有效性
“課堂意外”蘊藏著巨大的教學價值。許多“意外”往往是教學的良好契機,蘊涵著學生創新思維的萌動與勃發,也可能潛藏著學生認知、情感的盲點,這可能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催化劑。面對課堂意外時,教師應適時把意外及時納入預設的教學當中,在尷尬的時候及時調整,在出錯時重構共建,將課堂上的意外轉化為教學中寶貴的課程資源,讓認知在意外中升華。
一位教師在執教七年級上冊《走進數學》一節課中時,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在3,6,8,9,18這5個數中,哪個數與其他4個數不同?寫完題目,根據教學經驗,教師認為這個題目太容易了,答案是8,馬上就會有學生答出來,可以不用在這里多化時間。當教師在寫其他題目時,已有很多人舉起了手,不少學生的表情顯得輕松自如,于是教師叫了最早舉手的學生A回答。 “這道題的答案是8,”學生分析說:“因為3,6,9,18都是3的倍數,而8不是,所以當然選8了。”和教師可課前預設完全吻合,學生說出了正確答案,正當教師打算講解第二道題目,這時平時學習不太好的Z把手高高地舉起。“你有什么事嗎?”“我選了3作答案。”Z怯怯地說。頓時下面有了一些譏笑聲。“你能說說自己選3作答案的理由嗎?“我覺得其他4個數,它們都是合數,而3是質數,所以選3。”這種說法對不對?對呀,這不也是一種規律!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我認為答案應選18,因為3,6,8,9都是一位數,只有18是一個兩位數。教師抓住契機,啟發學生探索數字規律,把意外當作寶貴資源加以利用,使課堂多一份精彩。
三、善待學生差錯,追求課堂的有效性
心理學家蓋耶指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差錯可能成為正確的先導。差錯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正確的結論,或者成為構建正確結論的“基石”。很多差錯是“差那么一點點”、“拐個彎就對了”。對待學生的差錯,教師不應著眼對還是不對,而是應著眼于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教學中學生出現差錯時,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不能刻意逃避,而應立足學生的發展或教學目標的達成,或“放大”或“縮小”,或“加深”或“延遲”,以智慧來啟迪智慧,促進課堂的有效。教師利用學生的差錯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樹立資源意識。課堂學生的差錯可以是預設的,也可以是非預設的。并不是所有的差錯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利用,也不是所有可以作為資源的差錯都要當堂處理,是否當堂利用差錯資源,要看是否服從和服務于本課的學習目標。如何提高當堂分析差錯資源性質與教學目標相關性的能力,需要提高教師對教材的解讀能力和把握差錯性質的能力;把握有效性原則。教師要有效的利用學生差錯引導動態生成,教師不能讓差錯停留在原有差錯類型、層次上,要引導差錯出現新的變化,引起學生心的思考,教學中要留給學生真正探索的時空,吸引全體師生參與研討,對差錯的處理是引起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思考。其實,如能發現“錯誤”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挖掘錯誤中的積極因素,那將成為教學的巨大資源,最終會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其實,許多課堂上的差錯,也是一種“有效課堂教學”的資源,需要教師能直面差錯,智慧的思考,及時發現其中的價值,適時的給予引導,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探討、嘗試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追求教學的有效。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敏捷地捕捉課堂上稍縱即逝的信息,隨機應變,隨勢引導,加以判斷重組,適時調整教學進程,形成新的教學步驟,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