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同高 張躍進
[摘 要] 全科閱讀改變著學生學的方式,也改變著教師教的方式。但目前的中小學生的閱讀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有著明顯的語文學科傾向,大量其他學科閱讀被忽視,不利于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全科閱讀體系的推進中,要從閱讀內容、閱讀組織、閱讀活動、閱讀評價等要素入手,構建“綜合立體的閱讀模式”,著意培養學生“復述、解釋、重整、伸展、評鑒、創意”六大閱讀能力。從閱讀主體上實現學生、教師、家庭三位一體,閱讀時間上從課堂到課后,閱讀空間上從學校到家庭,這樣構建起閱讀主體、閱讀時間和空間上的“綜合立體的閱讀模式”,從而構建良好的全科閱讀“生態環境”。
[關鍵詞] 農村初中;全科閱讀;意義;現狀;路徑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在全民閱讀的大潮中,作為國家民族未來的青少年閱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下,中小學生閱讀需求出現高速增長的態勢,相關出版物也如雨后春筍。但青少年閱讀上存在著只有文學作品閱讀一枝獨秀的局面。針對上述問題,2017年3月14日,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為兩會帶來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學科閱讀”的提案。提案公布后,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特別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一、農村初中全科閱讀的意義
農村初中全科閱讀的意義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全科閱讀改變著學生學的方式。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決定了學習效果和學習動力。全科閱讀通過堅持不懈的廣泛閱讀,既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闊視野,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學生學習的習慣和方式也在發生變化。第二,全科閱讀改變著教師教的方式。全科閱讀讓教師認識到閱讀不只是對語文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而是各科教學共同的需要,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學生閱讀時間多了,學科學習的時間必定會減少,教師的學科本位的思想也發生了明顯轉變。學生在閱讀上的變化讓教師深切體會到了閱讀對學科學習的聯動作用,更讓教師跳出狹窄的學科視野,目光所及更廣更遠,在課堂內外有機地引入、拓展、介紹課外知識,成了每位老師的追求。
通過大量研究發現,現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有兩個盲點:第一,目前的中小學生的閱讀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有著明顯的語文學科傾向,大量其他學科閱讀被忽視,不利于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二,中小學生正值精神成長的關鍵期,大量的時間必須投入到各類學科的學習之中,缺乏相關的學科閱讀指導,學生不會閱讀,閱讀低效。在全科閱讀的推進路徑上更是研究不夠。
二、農村初中全科閱讀的現狀
筆者對本地農村初中學生全科閱讀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本次調查選擇了初中三個年級學生共計300人(每個年級100人),以確保抽樣調查結果的合理、準確、科學、可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農村中學生全科閱讀的現狀,同時設計了問卷調查表,主要從閱讀內容、閱讀時間、閱讀目的、閱讀途徑、閱讀動因、閱讀態度、閱讀氛圍等方面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與原因分析:(1)學生閱讀量和閱讀時間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書源不足、家庭重視不夠、家庭經濟困難、被其他信息渠道搶占、課業負擔偏重、本身缺乏動力。(2)學生對課外讀物選擇的錯位。造成課外讀物選擇錯位大致原因是:農村學生的閱讀選擇受學段差異、城鄉差異、性別差異和學習成績差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初中生課外閱讀時會產生重讀圖輕讀文、重文學類輕科技經濟類的現象。(3)學生課外閱讀目的不明、興趣不濃。(4)缺少必要的閱讀方法的指導。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如何有效地閱讀課外讀物這類問題大都未能很好作答,對課外書的閱讀隨意翻翻者居多,超過80%的同學承認閱讀是為了完成閱讀筆記的作業,甚至為了完成考試的目的,對書籍的內容,做不到深讀、精讀。
那么,除了學生因素外,影響農村初中學生全科閱讀提升因素還有哪些呢?
1.客觀因素:場館建設滯后,閱讀環境較差,優秀讀物不足。學校應該加強圖書館室建設、建立學生閱讀興趣小組;改善學校周邊閱讀環境,營造親子閱讀氛圍,讓孩子們擁有好的家庭閱讀環境;推薦優秀期刊,輔導學生訂閱。
2.主觀因素:教師的思想認識不足,尤其是雙語學科以外老師,因為受到應試教育升學壓力的影響,經常會消極應對甚至阻擾閱讀。學校要建立長效閱讀考核推進機制,著力提升教師閱讀素養,增強廣大教師對閱讀重要性的認識。
三、農村初中全科閱讀的推進路徑
1.閱讀書目規范化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上級文件要求推薦書目,結合學校實際,重新制定一份適合現階段本地區初中學生閱讀需要的閱讀書目。閱讀書目選擇要考慮以下因素:(1)擴大學生閱讀的知識面,突破雙語學科局限。(2)推薦書目數量有所增加,以使學生有較大選擇空間。(3)所推薦的書目最大限度符合學生的心理,做到通俗易懂、充滿興趣、有吸引力。(4)推薦的書目分年級制定,注意各個年級的閱讀書目在數量和深度上有層級。
2.閱讀內容課程化
構建有本校特色的“閱讀教學課程”。著力整合閱讀課程資源,把閱讀指導課列入課表,安排老師上課。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妥善安排學生閱讀時間,切實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確保學生有足夠時間進行閱讀。堅持課外閱讀課內化,利用課內時間,有效開展適合本年級的閱讀教學課例研究,如閱讀指導課、閱讀匯報課、閱讀拓展課等,從而在閱讀的興趣激發、方法指導等方面給予學生切實可行的幫助。
3.閱讀組織科學化
拓展閱讀的廣度,將著力在“三全”上取得成效。一是強化全科大閱讀。在繼續重視對學生語文、英語閱讀的同時,要注重數、理、化、政、史、地、生、科等各門學科的閱讀理解拓展與訓練工作,結合不同年級有意識地向藝術、哲學、科普、人文、社科領域閱讀延展。二是要強化全體大閱讀。每位教師都要有閱讀計劃與措施,面向每個年級、每個班級、每個學生,讓所有學生都要積極參與閱讀,都要有自我閱讀的計劃與任務目標,讓全體學生共同享受到閱讀的樂趣。三是要強化全過程閱讀積累。倡導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全過程閱讀,倡導零碎時間閱讀與集中時間閱讀有機結合。
4.閱讀項目特色化
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如讀書沙龍、讀書征文、讀書報告會、時政演講、課本劇表演、優秀美文誦讀展示、百科知識競賽等,展示讀書成果,總結推廣閱讀經驗,持續加強閱讀工作。通過閱讀方法指導、主題讀書會、讀書評論、讀書筆記指導和交流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質量。每學年都要組織一次“讀書節” 活動,每月都要開展專題讀書活動。創新閱讀活動方式,培植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活動,如閱讀校園行、國學知識大賽、詩詞大會等,推動學校內閱讀工作深入開展。
5.教師閱讀示范化
采取多種措施指導鼓勵教師閱讀,提升教師隊伍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每學期都要向教師推薦選讀篇目,發放必讀優秀學科專業書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各學科向學生重點推薦的閱讀書目,教師要先行一步,潛心閱讀,精心篩選。組織教師讀名著讀原著讀專著,在學生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以自身豐富的知識為教學注入“源頭活水”。倡導師生共同閱讀,實現教學相長。要加強閱讀團隊的建設,成立“學校閱讀研討共同體”,建立一批先進的教師閱讀團隊。
6.閱讀評價多元化
閱讀評價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把評價貫穿于學生整個閱讀過程中。評價的內容及其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圍繞閱讀開展的各類活動、讀書筆記、閱讀成長卡等都可以納入評價機制,并注重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及學生互評相結合,課內、課外評價相結合,分年級目標達成與綜合評價相結合,還可以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這樣可以促使學生認真閱讀,提高閱讀實效。
在全科閱讀體系的推進中,要構建“綜合立體的閱讀模式” ,著意培養學生“復述、解釋、重整、伸展、評鑒、創意”六大閱讀能力,就是以教材為原點,立足課堂這一主陣地,鏈接相關閱讀材料,彌合“課內”與“課外”的鴻溝。從閱讀主體上實現學生、教師、家庭三位一體,閱讀時間上從課堂到課后,閱讀空間上從學校到家庭,這樣構建起閱讀主體、閱讀時間和空間上的“綜合立體的閱讀模式”,從而構建良好的全科閱讀“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