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祝
摘 要:學校不僅要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更應當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這樣才能完成社會賦予的使命。小學生處于人生的初級階段,認知程度較低,在這一階段加強德育工作,無疑可以讓正確的價值觀念扎根于學生的心靈。本文就如何開展外來工子女德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外來工子女 小學學生 德育工作
每個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不會因為身份問題而發生任何變化。想要他們絢爛開放,就一定要有正確的引導。學校承載著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需要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我校外來工子女日漸增多,必須重視其教育問題。作為學校德育領導小組,首當其沖地擔當起解決這些問題的重任。
一、外來工子女現狀分析
我校現有學生3104名,其中外來務工子女共1440名,占總生數的46.4%。這些外來工子女,主要來自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有一部分來自省內各地。他們由于遠離家鄉,涉足外地,語言難于溝通等諸多問題,在學習、生活上存在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困難。
二、具體措施
(一)強化師資,率先垂范
現在學生不管從哪個角度考慮,要教育好他們,對老師們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外來工子女,他們更加“敏感”,環境的變化會對他們的學習甚至生活產生影響。雖然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應變能力,但是由于認知不足,依舊無法應對現狀。針對這一現狀,學校德育領導小組要求全體德育工作者必須狠抓自身素質,樹立榜樣帶頭人,利用閑暇時間,刻苦鉆研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心理學,多揣摩外來工子女的心理,力求準確把握他們的思想、訴求,要優化教育教學方法,多接觸現代教育手段,盡量提高自己對語言、電腦、體育競技等方面的能力,使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時刻站在時代的最前列,成為學生學習的“帶頭人”,讓他們信服自己,敬佩自己,自覺跟老師學習,特別是可以帶領本地學生跟外來工子女進行一些語言上的溝通,最終形成一個團結、積極向上的充滿凝聚力的班集體。
(二)用心呵護,用愛導航
外來工子女流動性大,學生轉入和轉出學校的時間不確定,而且不少外來工家庭住所常常在變換。外來工的工作時間較長,家長常常因此而無暇顧及子女的學習、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其管理、關愛普遍不到位,從而使外來工子女缺乏親情呵護,缺乏父母之愛,所以他們會出現曠課、沒按時上學、不按時回家、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馬虎應付,甚至有一部分人會產生對立、抵觸的厭學情緒等現象。因此,老師的關愛能使學生快速適應新環境,更有信心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去。針對這一情況,我校成立了學生服務中心,指定教師把這些學生集中起來,從課業輔導、心理輔導、活動輔導、閱讀輔導等方面為他們提供貼心服務。我校學生服務中心的成立,不但保障了滯留學生的人身安全,而且促進了他們的學習,使這些孩子的課余生活更加充實、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學校將繼續努力,通過各種途徑,讓外來工子女更多地體驗到被人關注、被人愛護的溫暖和幸福,感受到真誠、仁慈、寬容、友愛、互助等美德,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讓學校真正成為外來工子女的溫馨家園!
(三)集體幫助 攜手共進
外來工子女從四面八方來到我校,他們會長期在這一大集體中學習生活,與這個集體共同進步。教師作為這個集體的主導者,需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讓學生在和諧融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這對外來工子女非常重要。學校提出不能讓任何一個外來工子女輟學掉隊,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每一個家長、每一個同學的責任。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針對這一情況積極開展家校互動:班主任要通過家長會、電話以及家訪等形式與家長取得實時溝通,確保老師和家長雙方都能動態的了解孩子情況,進而做到及時引導,共同教育,能取得良好效果。而有的家長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綜合素質,加上工作辛苦,自控時間少,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質量不高。因此,教師要主動走進學生,發自內心地關愛學生,與學生之間架起心與心的橋梁,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動學生,解決相關問題。教師主動與家長聯系的過程中,還要針對個別問題與家長展開溝通。我們的老師還常常成為家長的老師,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教育孩子。
總之,社會在進步,經濟在飛躍發展,外來人員在不斷增加,外來工子女也隨著不斷增加,因此對外來工子女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這一項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漸進,所以教師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耐心。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只要我們肯花時間,遍灑一份愛心,相信教育外來工子女的道路再崎嶇,我們也一定能走出一條自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