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
摘 要:高職酒店實習生的職業認同會影響到其畢業后的職業選擇,對酒店行業的職業認同越高越會選擇留在酒店行業就業。高職酒店專業和酒店行業企業應充分認識高職酒店實習生職業認同的意義,分析高職酒店實習生存在的職業認同問題,并采取有效的職業認同培養策略。酒店應通過非物質激勵法培養高職酒店實習生的職業認同,要發揮現代學徒制在酒店專業與企業之間的作用,通過培養職業素養提升高職酒店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
關鍵詞:高職酒店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提升;意義;問題;人才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7-0006-02
高職酒店實習生的職業認同會影響到其畢業后的職業選擇,對酒店行業的職業認同越高越會選擇留在酒店行業就業。本文探討高職酒店實習生職業認同的意義,分析高職酒店實習生職業認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升高職酒店實習生職業認同的策略。
認同的概念來源于社會學的范疇,所謂“社會認同”是指個體認識到自己所屬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該群體的成員時該群體帶給個體的情感和價值意義。職業認同則是個體對所從事的職業帶給個體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的自我評價,即個體對所從事職業的肯定性評價。大學生對某項職業的職業認同度越高,則越能夠增加自己的就業機會,提升就業質量,越能促進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
高職酒店專業實習生的職業認同就是其對所從事的酒店工作持肯定性評價,并愿意在酒店行業持續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有研究表明,酒店員工的職業認同能夠加大員工的工作投入程度,職業認同越高,投入工作的狀態則會越好。在酒店實習的大學生,無論來自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對酒店的職業認同越高就越會在畢業后選擇在酒店行業工作。
1.酒店行業特點導致高職實習生職業認同度低
酒店行業是服務型行業的典型代表,也是對實踐性要求較高的行業。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前往酒店實習,一方面能夠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能夠加深對酒店行業的認知,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酒店行業的角度而言,雖然高職生是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酒店,但其承擔的實習工作任務與酒店正式員工相比并無明顯差異,而且進入酒店實習的高職學生以一線對客服務的餐飲、前廳等部門崗位居多。一方面,這些部門的勞動強度較大,對客服務要求較高,實習生承擔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與社會其他行業的收入待遇相比,酒店行業缺乏有效的競爭力,酒店行業人員跳槽頻率較高。此外,關于酒店行業的一些負面新聞報道造成社會大眾對酒店行業有一定的誤解,使得一些酒店實習生的職業認同度較低,以致在實習結束后即離開酒店行業。
2.高職院校缺乏有效提升實習生職業認同的教育方式
高職酒店實習生的職業認同培養既離不開酒店行業企業的參與,又離不開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對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所以,實習生職業認同的培養應該是學校和酒店長期合作培養的過程。目前,國內大部分高職酒店管理專業都實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式,如在典型的“2+1”人才培養模式中,學生有近一年時間在酒店進行實習。從酒店的角度而言,一方面酒店行業企業對高職實習生的需求程度高,非常愿意接收實習生來酒店實習。但另一方面,一些酒店行業企業對高職院校酒店專業建設方面的參與程度不高,甚至忽視對酒店實習生的管理,酒店企業這種短視行為往往造成對實習生職業認同培養的缺失。從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對在校學生的職業認同培養可以通過課程導入、認知實習、行業講座等方式進行,但由于缺乏和酒店行業企業的有效互動,所以這些培養方法的有效性并不高。另一方面,學生進入酒店實習后,學校難以采取培養校外實習學生職業認同的手段。這種“真空”造成的酒店實習生職業認同培養難題,需要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式上進行創新。
3.高職酒店實習生背景變化造成職業認同培養難度加大
酒店實習生的背景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當前,以00后為代表的新時代大學生開始進入酒店行業成為實習生,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的價值觀更加多元、物質水平更加優越、視野角度更加開闊、人生觀更加自我,他們的個性、需求、關注點等同以往的實習生相比差異明顯。與此同時,一方面以90后為代表的群體開始走向酒店的管理崗位,以前培養實習生職業認同的方法和措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更加考驗酒店行業企業管理者的員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同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生源的結構復雜,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如何培養高職酒店實習生的職業認同成為高職院校及酒店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這就需要酒店行業企業能夠更加個性化和人文化地管理高職酒店實習生,需要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能夠結合時代背景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研究職業認同培養的新方法和新途徑。
1.酒店通過非物質激勵法培養高職酒店實習生職業認同
酒店非物質激勵法可以顯著提高員工的組織認同度和忠誠度,對員工的非物質激勵因素主要包括企業文化、情感、培訓與員工晉升等方面。因此,酒店可以從以上角度出發,培養高職酒店實習生的職業認同,具體做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善于利用酒店資源發揮“雷尼爾效應”。利用酒店資源發揮“雷尼爾效應”,是指企業通過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氛圍留住人才。在實習過程中,雖然提升高職酒店實習生實習薪水的空間有限,但酒店可以通過優化實習生的實習環境,包括實習食宿條件、工作環境、團隊氛圍等方面來構建柔性管理的酒店文化,從而提升高職酒店實習生的實習滿意度,進而提升高職酒店實習生對本酒店的認同度,以達到提升高職實習生對酒店行業的職業認同目的。
(2)給高職酒店實習生提供職能崗位實習機會。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酒店實習生的差異之一體現在酒店實習崗位上,尤其高星級酒店的職能崗位更傾向使用本科院校的實習生。高職酒店實習生的實習時間通常長于本科院校的實習生,從實習崗位要求的角度看,高職院校實習生在酒店業務崗位的技能操作要優于本科院校的實習生,酒店在業務崗位上更傾向使用高職實習生。而進入酒店行業的門檻較低,本科院校實習生在酒店實習過程中往往感到學歷優勢難以發揮,這也是部分本科院校實習生酒店職業認同度低的原因之一。因此,高職酒店實習生在業務崗位實習一段時間并有了較多經驗后,酒店可以考慮在其達到職能崗位要求的條件下,為其提供職能崗位的實習機會,進而緩解高職實習生長期實習的倦怠感,并鍛煉他們的管理能力。
(3)利用情感激勵法緩解高職酒店實習生情緒耗竭。酒店行業需要實習生投入情緒勞動,而情緒勞動的持續性投入會造成情緒耗竭,進而影響到實習生的職業認同,情緒耗竭是職業倦怠的典型體現。有研究表明,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認同與情緒耗竭呈顯著負相關。因此,酒店可以利用情感激勵法緩解實習生情緒耗竭。而利用情感激勵法緩解實習生情緒耗竭的立足點是酒店基層管理者充分管理好實習生,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大授權幅度的方式尊重、信任、關心和支持實習生的實習工作,增強實習生的工作成就感,另一方面酒店可以通過舉辦各種活動來緩解實習生的壓力,尤其是讓酒店實習生的指導師傅在工作中言傳身授的同時,加強與實習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幫助實習生提升情緒管理能力,通過樹立職業典范榜樣來提升高職實習生的職業認同。
2.發揮現代學徒制在酒店專業與企業之間的作用
高職酒店實習生在學校接受的專業教育更加關注教育的內在價值,在酒店企業接受的實習教育更加關注教育的外在價值。這一差異容易造成高職酒店實習生出現職業認同上的困惑,以至于一些高職酒店學生認為在學校學習的知識無用,在酒店企業實習的內容簡單枯燥,導致職業認同度降低。因此,高職院校有必要利用現代學徒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酒店管理專業要利用現代學徒制在專業課程教學上進行改革,在課程內容上以酒店崗位內容為基礎進行課程開發和設計,在教學方法上融入以能力培養和訓練為主的教育理念,將酒店、專業、學生的特點有機結合到職業認同培養過程中。為此,高職院校要做好頂層制度的設計與完善工作,包括讓院校專業與酒店企業共同設計課程內容、專業教師與酒店帶教教師進行有機結合、制定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等。
3.通過培養職業素養提升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
提升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是解決酒店實習生流失的有效途徑。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在進入酒店行業實習之前并沒有接受系統的職業素養教育,當他們離開學校進入酒店實習后,受到酒店行業的職業要求所帶來的巨大實習壓力的時候,非常容易退縮。而職業素養的綜合性特點決定了酒店專業很難在學校以具體的課程為載體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這使得高職酒店實習生職業認同度的降低在所難免。因此,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應通過各種途徑為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和提升創造條件,例如通過讓學生參加全國、省、市的酒店專業技能競賽,承接酒店提供的各種兼職活動,豐富學生在校社團活動等方式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03).
[2]啟哲.職業認同與職業倦怠[J].職業時空,2005(08).
[3]楊忠東.高職畢業生職業認同與就業關聯性的實證研究——基于四川省八所高職院校712名畢業生的問卷調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8(13).
[4]岳德軍,田遠.職業認同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6).
[5]王洋.酒店員工職業認同對工作投入的影響研究——以三亞星級酒店為例[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8(04).
[6]林美珍,馮慧玲子,丁鑫.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實習生對酒店的認同感對其擇業意向的影響[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5).
[7]徐洪,洪秋艷.職業認同對飯店實習生留職意向的調節效應檢驗[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8]王晶晶,肖霞,陳宸.飯店非物質激勵與新生代員工組織認同、員工忠誠的關系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09).
[9]張彬.90后員工非物質激勵需求特征探析及管理建議[J].時代金融,2018(29).
[10]趙偉,汪振波.服務行業從業人員職業認同與情緒耗竭的相關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