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興宏 張 強(.蕪湖市產業創新中心 .無為縣文化旅游體育局)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即中央1號文件,將“三農”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件明確,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落實工作,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基礎。由此可見,中央把“三農”工作作為未來全黨工作重點的決心是毫不動搖的。
戰斗在“三大攻堅戰”之一的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干部、扶貧工作隊負責人,在駐村扶貧中堅持以黨建為抓手,以科技資源為支撐,針對駐點幫扶貧困社區(無為縣泉塘鎮泉塘社區)特點,在落實精準扶貧同時,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方式方法,為實現農村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戮力前行。
黨的十九大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第一條,并將其寫入黨章。各級黨組織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當前,村是脫貧攻堅的最前沿,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排頭兵,社區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如何,直接關系到偉大事業的進程,因此我們首先要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
基層黨組織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要用新思想分析新時代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努力提升社區(村)級黨組織對整個社區(村)各方面工作的領導,堅持理論學習與農村實踐相結合,研究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和處理農業農村發展中的荊棘和障礙,宣傳好、落實好、執行好黨和國家相關政策。
黨章規定黨員必須履行八項義務,其中指出,黨員要帶動群眾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斗,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所有黨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農村黨員既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又是具有影響力的一個特殊群體,與普通群眾朝夕相處,親情交融,他們的一言一行關乎著黨的形象。各級黨組織只有不斷強化政治理論學習,提升黨員自身的理論素養,提高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能力,才能在人民群眾心中樹立起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黨員要把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領廣大群眾共同富裕作為自己的自覺行動。
堅持在農村黨員中開展黨史教育,樹立黨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要用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激勵黨員的榮譽感。同時,還要壓實黨員的責任感,當前農村正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社區的每名黨員都應責無旁貸,社區黨組織要引導黨員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戰中,肩負時代的擔當,努力確保自身脫貧的同時,還要帶領身邊群眾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建設美好鄉村,要在黨員中唱響“我是黨員我榮耀,我是黨員我擔當”。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中國共產黨做出的莊嚴承諾,是必須完成的底線性任務。泉塘社區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社區最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嚴格執行一把手責任制,定期研究謀劃,帶頭推動落實,壓實包片干部責任,全面開展產業扶貧,實現了對貧困戶的精準對接和幫扶全覆蓋,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泉塘社區取得了顯著成效。泉塘社區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97 戶799 人。先后于 2014年脫貧 46 戶 175 人、2015年脫貧 75 戶 264 人、2016年脫貧 51戶 130 人、2017年脫貧 106 戶 196人、2018年脫貧 3 戶 11 人,現有未脫貧戶13 戶18 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198%。2019年將繼續加大脫貧力度,擬脫貧10 戶13 人。下一步,我們將扛起政治責任不放松,堅持目標標準不動搖,圓滿完成脫貧任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通過幾年努力,目前社區已建設集體光伏地面發電站2 個,共60KW,為貧困戶建設微型光伏發電站63個,戶裝電容量3KW,共建設戶用光伏電站189KW 一座;建設無為縣泉塘現代農業科技服務中心1 個,開展螃蟹養殖、小龍蝦養殖、荸薺種植、水稻種植各類農業技術及創新創業培訓20 多場次,培訓農民800 多人次;建設特色農業示范基地3 個,涉及水產養殖、特色種植及農產品加工,帶動貧困戶人員就業和產業發展。下一步,繼續做好光伏電站管理工作,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并繼續從集體光伏收益中撥出資金,補助較為困難的貧困戶;繼續發揮科技服務中心作用,加大科技引領,提升科學種田水平;引進培育荸薺新品種“桂蹄3 號”,總結試種經驗,適時推廣種植;加大農產品電商培育,拓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銷售模式;開展本地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探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社區經濟發展。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惠及社區貧困戶。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研究,認真做好特困供養戶、低保戶申報認定和復核工作,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和規范有序,及時提供優質服務,對于行動不便人員,堅持做到上門服務,講清講透政策、及時發放資金、解決生活困難。對于符合集中供養條件的人員,勸其前往集中供養機構,頤養天年。同時,按照相關規定,認真研究和落實集體經濟收入再分配機制,從集體收入中撥出資金,資助因病因殘困難家庭,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做到“一個不落”。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國家十分關注農村發展,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活化農村資源要素,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鄉村振興,花大力氣補齊全民小康中農村農民收入低的短板,為如期實現“兩個百年”目標而砥礪前行。
“三權分置”是我國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重大調整。2013年7月,習近平在湖北考察時指出,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好好研究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系。“三權分置”下,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既存在整體效用,又有各自功能。從當前實際出發,實施“三權分置”的重點是放活經營權,核心要義就是明晰賦予經營權應有的法律地位和權能。當前,農村正在實施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向農民廣泛宣傳“三權分置”的意義和主要精神,明確三權之間的關系,才能進一步推動農村改革,探索權益明晰的農村發展模式,為土地集約化、高效化、持續化使用奠定基礎。
要把握好新時代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向,以深化改革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社區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前沿,既要把握好國家政策,又要結合社區實際,加大宣傳,穩妥推進,突出發展,注重實效,努力建設美麗、和諧、富裕的新社區。
農村經過一家一戶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踐,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已顯著提高,合作化經營、龍頭企業經營等新型經營模式應運而生。國家適時推廣家庭農場式的農村生產方式,適應了時代的需要,也適應了農村生產力的要求。目前,農村大力倡導“合作社+農戶”模式,以合作組織為龍頭,發揮磁吸效應,吸引著小散農戶抱團發展。泉塘社區相繼成立了荸薺種植專業合作社、特色水產專業合作社、特色種養業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等,推動了“一村一品”建設,也使得農民的生產方式從多樣、零散向集中、專業化方向轉變,一定程度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及經濟效益,為下一步的農民土地集約化經營,農產品高質量管控和生產奠定了基礎。
農產品質量一直是國人關注的焦點。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品質。一號文件同時明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等,要讓國人吃上放心糧,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農村一線的社區,要積極依靠科技創新,提升農產品品牌和質量。
泉塘社區確定的“一村一品”發展目標是特色水產業,主要以養殖螃蟹和小龍蝦為主。目前已擁有神泉水產、永富水產等專業合作社,開展螃蟹、小龍蝦的養殖、質量管控、收獲、經銷等一條龍服務,帶動農戶形成產業規模,2018年實現水產品銷售額1600 多萬元,農民增收300 多萬元。社區依托無為縣泉塘現代農業科技服務中心,為廣大養殖農戶開展螃蟹、小龍蝦養殖專業技術培訓,通過合作社進行質量管控,邀請水產專家現場指導等方式,提升“一村一品”質量,擴大規模,形成產業特色。
社區水稻種植面積2000 多畝,產值300 多萬元;河蟹養殖面積約3000 多畝,產值 1500 多萬元;水面養殖面積約1700 畝,產值130 多萬元;荸薺種植面積約500 畝,產值300 多萬元。在大力扶持水產業發展的同時,還積極打造其他特色產業。為提升本地荸薺品質,蕪湖市科技局扶貧工作隊利用科技資源,積極與廣西農科院聯系,引進了荸薺新品種進行試種,市級科技特派員現場調研、聯系專家,積極指導引種試種,新產品具有皮薄、出肉率高、飽滿等特點,更利于機器加工,是一種較適合規模化生產的品種。2019年又擴大了試種規模,確定試種效果后將進行大面積推廣。同時,我們將根據無為縣東南鄉鎮種植荸薺的悠久歷史,以及其擁有的獨特品質,積極申報地方地理標志產品,進一步擴大無為荸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加農民收入。
本地農產品具有較鮮明的特色,目前水產養殖主要以小龍蝦和無為螃蟹為主,種植業主要以荸薺和水稻種植為主。其中,地方地理標志產品——無為螃蟹已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已形成一定影響力;本地荸薺也是一個較大產業,已謀劃和啟動地方地理標志產品——無為荸薺申報工作。下一步,將利用展會、多媒體、報刊、微商、電商等多種形式,宣傳、營銷本地特色農產品。

面對村級組織在農村社會管理中作用逐步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已成為基層干部和村(社區)級干部普遍關注的話題,各級政府也在想方設法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能力,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2018年4月,經無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成立了社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無為縣泉塘雨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員出資總額120 萬元。目前,合作社共擁有農戶200 多戶,主要以螃蟹、小龍蝦等水產養殖及水稻、荸薺、席草等農作物種植為主。全社區水產養殖面積約5000畝,水稻種植面積約2200 畝,荸薺種植面積約500 畝。通過村級合作社的運營,推廣農業科學技術,逐步提升科學種田水平;通過合作社的統一組織和規劃,逐步形成相對區域集中的水稻、荸薺、席草種植和螃蟹、小龍蝦養殖模式,提升聯防聯治水平;通過合作社與科研機構的合作,擴大農產品深加工能力,特別是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研究,如開發荸薺飲料和即食產品、引進優質水稻品質、高端水產品養殖等,增加農民收入,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從而帶動農民共同富裕。
支持泉塘社區內民營企業發展,充分發揮企業在吸納農民務工、增加農民收入上的重要作用。社區內有一家席草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社區通過注入集體發展資金等方式,先后向該企業融資50 多萬元,獲得資產收益3 萬多元。社區還向水產企業、種植業企業注入資金,獲得資產收益近2 萬元。通過資金支持,一是讓社區獲得了一定的資產收益,用于幫助困難群眾脫貧;二是使得社區內企業獲得發展資金,擴大了生產規模,解決了更多的貧困戶、農戶務工問題;三是讓農民得到了本地就業的機會,解決了部分農民既要照顧家庭,又要增加收入的需求。
隨著美好鄉村建設的全面鋪開,以及城市居民對旅游、田園生活的體驗需求不斷增加,全國各地的鄉村旅游業正蓬勃發展。返鄉潮逐步形成,返鄉的人們帶著資金和相應的技術回村發展,這也為新農村發展帶來的契機。泉塘社區也將在政策上、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以形成旅游產業特色,帶動美好鄉村建設。
近年來,國家出臺系列惠農政策,加大民生工程建設,新農村建設快速推進,農民的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農村加大了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如建設村級衛生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給貧困戶購買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農村醫療條件大大改善;對自然村進行整治,新建公共廁所,進行戶用廁所改造,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實行垃圾分類集中,每個自然村都設置公用垃圾桶,生活垃圾集中回收處理,改善了農民生活環境。這些都是讓農民在生活上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獲得感。
國家連續多年持續投入道路建設資金,全面實行道路村村通,重點道路實施亮化工程,解決了千家萬戶的“出行難”問題;國家還拿出大量資金,開展標準化農田建設,修建溝渠,暢通水道,便于灌溉;完成民用照明電網改造后,逐步開始農業生產用電網改造,創造更好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這些使得農民的生產、生活、出行的便捷感和舒適度快速提升。
近年來,泉塘社區環境污染整治力度不斷加大,設置了公益性崗位,負責社區環衛工作,及時清掃、處理垃圾;積極籌建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生活污水;嚴格執行秸稈禁燒規定,控制因秸稈燃燒對空氣帶來的不利影響;每年爭取和安排資金,擴挖山塘,疏浚河道,清淤因堤,整治環境;實施飲用水安全,全社區自來水已全部安裝到戶。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泉塘社區擴建居民健身活動場所,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夠活動身體,同時又創造了交流平臺,融洽了鄰里關系,為建設和諧社區營造了和睦氛圍。
脫貧攻堅任務進入最后沖刺階段,鄉村振興宏圖已徐徐展開,我們要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加倍努力、砥礪前行,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