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非男 李小丹
摘 要:高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本文從大學生產生挫折的成因出發,分析了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并對大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挫折教育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挫折教育;大學教學;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2-001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011
大學在一個人的成長當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面對挫折時的態度和能力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合格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負起對大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的責任,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遵循教書育人和學生成長的規律,“潤物細無聲”地將挫折教育有機地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幫助學生戰勝挫折,實現人生的自我超越。
大學生挫折成因可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主要包括來自自然界、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等方面的環境因素。比如遭遇自然災害和疾病時,往往令人措手不及;社會的變革使得人們面臨各種壓力和挑戰,從踏入校園開始就要面對學業、人際關系、就業前景等壓力,步入社會后更要面臨購房、結婚生子、子女教育等現實壓力;而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也常造成子女性格和行為的不健全。
主觀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我認知和定位出現偏差,對自己和未來期望值過高,有的產生自卑心理,而有的過度自負。第二,缺乏自理能力和自律精神。家長從小對學生的過度溺愛和凡事包辦,使得學生離開父母的監管后無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第三,人際交往不適,無法正確處理與新同學以及老師之間的關系。第四,陷入情感上的困惑,不能正確處理親情、戀情、失戀、單相思等帶來的情感上的糾結。第五,動機過于功利,忘記了“天道酬勤”的道理,不努力卻希望有好成績。
社會發展需要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習主席強調,教育強則國家強,“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把成為合格人才、能夠對社會做出貢獻作為自身奮斗的目標。因此,挫折教育的必要性體現在社會的客觀需要和大學生成才的主觀需要這兩個方面。從客觀上講,挫折教育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需要。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所以,大學生挫折教育是落實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養合格人才的需要。從主觀上而言,大學生挫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是成為合格人才的需要。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而正確認識挫折并戰勝挫折是成為合格人才的必然因素。
在大學教學中應有機地將挫折教育滲透其中,使大學教育的效果得到提升。首先,教師應以身作則,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與愛。教師應真正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力量來教育學生,以自身優良的行為示范去影響學生,使學生產生戰勝挫折的積極心境。信任學生并得到學生的信任,學生才會對教師敞開心扉,無所不談,挫折教育才具有了實質的內涵和效果。而愛護和尊重學生意味著教師要具備寬容和博愛之心,有足夠的耐心接納學生的優缺點,理解學生面對挫折時的行為和情緒,讓學生時刻被關注、信任和鼓勵著,從而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逐步克服挫折,戰勝困難。
其次,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預防學生遭遇挫折時產生不良情緒和心理活動。例如,可以在課程緒論課上,通過正反兩方面的例子使學生明白挫折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關鍵在于正確對待。例如紅軍長征歷經磨難最終取得勝利;霍金身殘志不殘等。只要積極面對,分析原因,戰勝挫折的辦法有很多,比如,適當忍耐和防御、改變想法、調節情緒、向老師或心理醫生求助等等。
再次,當學生遭遇挫折時及時干預,幫助學生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以學習為例,期中考試之后,有些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導致自暴自棄,放棄學習。這時如果能在上課時對所有學生加以引導,或者個別約談學生,告訴學生面對學習上的挫折所應有的積極態度,誠懇地幫學生做個分析,適當加以鼓勵并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找到適合個體的有效方法并督促其執行,則有很大幾率讓學生振作起來,使其逐漸克服困難并從中體會到成就感,從而極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以及對抗挫折的能力,使其往好的方面發展。
挫折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我們應使得大學生在校就讀期間通過挫折教育成為一個政治理念堅定、價值觀正確、知識豐富、內心強大、心理素質良好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從而盡早適應社會的現狀和變化,更好地立足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曉明,王燕妮.從博爾諾夫的非連續教育理論解讀高校挫折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7(13).
[2]樊鑫.大學生挫折教育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6).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嚴非男(1962— ),女,福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物理及光譜學分析等教學,以及凝聚態物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