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
摘要:習慣性違章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預防和減少習慣性違章是企業安全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職工習慣性違章行為的調查,研究分析習慣性違章行為的主要成因,從理論角度闡述習慣性違章的特點,提出防范習慣性違章現象的有效措施,預防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習慣性違章;調查;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X95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8-0019-03
一、引言
交通運輸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也是衣食住行中的“行”要素,它是國民經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十三五”規劃中的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它關系著國家區域發展重點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組織和建設。相較于其他運輸方式,鐵路運輸具有運輸能力大、能夠擔負大量客貨運輸的優勢,在運輸生產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具有重要的國防意義。鐵路行車工作是完成鐵路運輸生產工作的重要一環,調車工作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車站能否有序接發列車,能否合理組織人員完成任務,能否按時完成生產計劃指標,與調車工作息息相關。
二、習慣性違章
所謂的習慣性違章,是指那些固守舊有的不良作業傳統和工作習慣、違反安全操作規程的、長期反復發生的作業行為。違章行為不一定為違章行為者本人或他人造成必然后果,不一定對安全生產造成影響,但違章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違章不是事故的充分條件,而是事故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對違章行為的成因進行分析,從人、機、環、法、設備等多個角度深入探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從而預防和減少習慣性違章的發生,從而達到企業安全管理的目的。
以甘泉鐵路公司為例,金泉站現有職工52人,其中調車人員20人,2018年上半年,車站總計發現違章174件,其中現場作業違章135次,調車作業中的違章122次,這個比例高達70%。在進行行為觀察與矯正時,我們發現其中大部分職工熟練掌握此項規章制度,并對自己的行為有充分認識,為習慣性違章的“知法犯法”,這也成為鐵路現場工作的部分“縮影”。
室外作業自身就帶有一定危險性,一旦埋下事故的隱患,就有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在日常事故案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企業生產建設中,有90%以上的事故,均是由于直接違章導致的,大部分直接違章并不是因為規章制度的不健全導致的,主因是重復頻發的習慣性違章。著名的海恩法則表明:每一次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此法表明:量變可能導致質變,最終導致事故發生;人的原因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罪魁禍首”。
三、習慣性違章成因分析
探究習慣性違章的成因就會發現:人的不安全行為以及設備和環境的不安全狀態,是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現代安全管理理論認為:人的不安全行為主要是人的主觀因素,即內因起到決定性作用。通過對鐵路企業近100個事故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事故中93%由于違章違紀而發生,其中86%又是由于習慣性違章造成。為調查客觀真實情況,我們依舊以金泉站為例,抽取近期金泉站發現的200個違章案例,對其作為調查樣本,通過不安全行為觀察及行為矯正記錄的內容,對習慣性違章的進行分析。
1.主觀因素
僥幸心理:此心理為違章違紀的最大誘因,超過70%的違章違紀行為中均存有此類因素。作業人員在生產作業中,認為不是每次違章行為都會導致事故,幾次的投機取巧,形成一種固有的作業模式,加之沒有被制止,也沒有引起嚴重后果,之后作業中就處處心存僥幸,并因此導致安全意識淡薄,自身也對此類問題見怪不怪,如果作業中發現別人有此類違章違紀,也不會加以制止。
這體現了習慣性違章的“方便性、實用性”。違章作業方便順手,更能省工省力,況且正規作業需要花很多時間付出更多的勞動,這也就成了職工愿意違章的原因。
逞能心理:這種心理在老員工身上都較為突出。老員工自恃工作時間長、技術高人一等,在作業中逞能蠻干,盲目認為自身具有超脫規章的能力,也從不聽別人勸告,全憑經驗操作,部分職工甚至在作業中存有“表演”心態,對新工學習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在此類問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部分職工認為此類做法合乎情理,認同此類有悖安全管理制度的“藝高人膽大”,甚至有班組長這種基層管理人員帶頭違章作業。在此類問題上,安全管理及心理疏導均顯得尤為重要。
盲從心理:這種心理主要出現在年輕員工身上。新人企的年輕員工在入企初時進行過三級安全培訓,但具體現場作業是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學習。新工學習期間,對具體操作方法理解不透徹,大部分人只能根據師傅的操作盲從學習,并不了解具體作業的好壞之分。這就形成了另一個問題,師傅的習慣性違章也自然而然的傳遞到下屆的“學生”身上。這體現了違章作業的“傳染性”,這種傳染性不僅通過師徒學習,職工之間還能相互學習,更變成了一種“經驗技術”,在職工中代代相傳。
有10%的違章行為者,均是入企不足一年新定崗的調車作業人員。通過了解,發現很多不良習慣是從師傅身上學到,往往他們的師傅也對業務技能學習不透徹,很多貌似經驗豐富的師傅,業務培訓流于形式,演變成了“師壞徒”。這還衍生出另一個問題,人員更迭過快將導致基礎知識薄弱,也部分決定了整體職工的業務素質。
以上違章行為者的心理作用,只是違章中心理行為的冰山一角,在不同的先發條件下,一兩次的投機取巧,漸漸養成了違章習慣。因此,人的主觀因素,是造成違章操作的主因,也是預防事故的最重要一環。
2.客觀因素
違章行為不是以孤立一個人的因素存在的,它包含了人、機、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看似微小的外界因素,有可能在某一刻造成蝴蝶效應,從而演變成違章性操作,在具備一定的條件下,就會發生事故。
(1)人與設備的關系
隨著科技創新及時代發展,多種新型設備逐漸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設備保安”,摒除了部分人為失誤可能導致的不安全因素,但習慣性違章依然“無處不在”,時時威脅著鐵路的運輸安全環境。因此,探究人與設備的關系,成為鐵路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
在人與設備的作用關系中,人是占有主導與決定性作用,設備起到“聯系、防護”的作用,人在與設備的相互作用中,會受到人機作用的反饋,做出一系列反應。作業人員在使用設備的過程中,由于設備在某一刻不能達到“安全、高效、合理、方便”的目的,在僥幸心理的作用下,引起人員的違章操作。例如金泉站接車作業后,因車輛標簽問題某輛未在AEI上掃描顯示,車號員為圖省事,按經驗作業,根據車號排序手輸車號,未現場核對車號,導致現車與編組不符。
(2)人與環境的關系
作業環境與人身體條件不適應,也是引發違章違紀操作的原因之一。例如在盛夏炎熱的天氣下,作業人員圖快圖省事,在急功近利、自以為是的心理作用下,操作隨意性大,易引發安全事故。
夜間和節假日期間是違章違紀高發時段,人在客觀環境下,心理和生理交互作用,使得員工思想放松、體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對事故的警惕性下降。經過對金泉站的數據分析,夜班及節假日期間的違章違紀占比75%,占據非常大的比例。另外,在鄰近下班時,由于疲勞致使注意力不集中,加之急于結束一班工作,于是省略工序、簡化作業程序,忙中出錯,最后留下安全隱患。
(3)人與人的關系
人與人的相互聯系,主要體現在作業人員與管理人員的關系。現代安全管理理論強調“管理”行為對人的作用,認為管理在事故發生中存有重要作用,直接關系到最終結果的產生。安全管理上的缺陷,是根本性的事故隱患。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員工在單獨操作中習慣性違章的幾率很大,特別是公司、站區、班組三級管理模式下,當班組長不能兼顧盯控時,單獨操作的員工容易“放飛自我”,在思想上存在大意和僥幸心理,形成“反正沒人管,違章也沒事”的思想,隨之違章作業。
工班長在現代管理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旦放松安全管理,必然會導致員工的安全意識淡薄,不能居安思危。一些工班長由于自身素質能力有限,帶頭違章作業違章指揮,并且不自知。部分工班長甚至不熟悉安全規定,冒險讓未定崗或者操作不合格的作業人員下現場工作,演變成無證上崗,這些都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四、習慣性違章的防范措施
防范習慣性違章的頻發,根本上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降低人的不安全行為帶來的危險因素。事故因果連鎖理論認為:人的不安全行為占事故主要原因的88%,而物的不安全因素占事故主要原因的10%。因此,鐵路現代化安全管理應該緊抓不安全行為的致因,以“人”為重點管理對象,管理必須有的放矢,嚴管以人為主要要素的危險源,實現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全員管理的管理模式。
1.宣傳機制
車站應不斷強化安全宣傳機制,根據不同的人員結構及類型,制定針對性的宣傳機制,并將此機制融入到班組一線管理陣地中。一方面,車站應通過安全會議、安全培訓、安全日等方式進行常規性安全教育,在車站醒目處懸掛安全標語、黑板報等舊式宣傳模式進行日常宣傳;另一方面,車站還應結合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網絡、影像、圖片等多媒體工具,結合微信、視頻、多媒體傳媒實現新式宣傳模式,全面強化安全宣傳效果。
此外,車站還應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上推陳出新,以安全知識競賽、搶答、座談等形式,使職工親身參與其中,即可以在參與活動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并能結合自身工作經歷進行安全宣講,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寓教于樂,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強化宣傳機制,就是從人的思維角度著手,形成自我安全管理的思維模式,通過宣傳教育逐步營造“以人為本,自我風險管理”的氛圍,使廣大職工設身處地的自我代入,逐步實現安全思想的自我升華,最終達到“自我安全管控、全員安全互控”的思維提升。
2.培訓機制
3E原則指出,造成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的主要原因包括:技術原因、身體態度原因、管理原因、教育原因。職工教育要涉及多個方面,要針對職工的自身業務素質對癥下藥,使職工知道各項規章制度的出處及來源、事故產生的原因與結果、危險源的后果和整改對策及各類應急處置方案。因此,車站職教培訓應更為完善、全面、精細化。
車站基礎培訓應包括安全知識、員工崗位操作規程、各種技術規程、崗位職責等相關內容,通過車站、班組兩個層級逐級落實。車站層級應深入了解各班組業務培訓情況,掌握各工種業務能力分布,組織業務骨干制定專項培訓計劃,內容以實際作業為主,包含各類規章制度、業務基礎知識、各項作業標準等,并下發各班組學習。班組層級應根據培訓計劃要求,通過多種方式組織進行職工培訓,并進行階段性檢驗,持續向車站層級反饋,形成閉環管理模式。此外,班組還應充分發揮班組成員主觀能動性,實行班組“小課堂”模式,由各班組業務骨干擔任講師,結合自身工作經歷,進行全員授課,融人事故案例、應急響應、非正常處置等內容,全面強化職工理論基礎。
另外,車站還應根據季節性特點,組織各班組以演練計劃為基礎開展應急培訓,由業務骨干擔任評分員,充分利用演練室及現場設備,全面開展應急演練,并進行演練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學習整改,全面提升班組應急處置能力。
通過加強教育培訓和明確車站各項規章制度、理順管理程序、規范員工行為,不僅教會職工應該與不應該,也進一步明確了崗位安全生產標準,促使車站向規范化、標準化、安全化發展。
3.管理機制
管理學上有一個原則:“人是不可靠的,要從管理上施加控制”。此原則重點提出人員安全管控的重要性,這就要求管理人員要以安全檢查為重點,也要有重點的去進行檢查。習慣性違章重點突出“慣性”問題,由反復的不良習慣形成慣性使然,需要通過有力的“三違”管控進行整治。車站在日常安全管理方面應重點突出“三違”閉環管理,對“三違”問題應立查立改,即通過“五定”原則進行整改,還應對各項問題進行復查,對“三違”問題有所反饋,要對重點作業、重點時間段、重點人員進行專項整治,針對性制定進一步整改措施。
安全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小火慢慢熬”,這還需要管理人員掌握一定的彈性管理辦法。人的感情變化一定程度地影響著行為目標、行為方式等多方面。每一名職工在不同情境下有自己的心理變化,安全管理需要深入了解、溝通,掌握職工的心理動態,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車站管理人員應不斷深入基層工作,與職工心貼心交流,不僅僅把它作為黨政工作來搞。我們可以根據車站特點、個人特點循序漸進,在要求安全管理的同時,不斷提升車站職工的凝聚力,使得職工能夠找到歸屬感,形成車站“利益共同體”,推動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4.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的根本作用,是通過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達到安全管理的目的。在每月的安全生產中,車站可以評選優秀個人及優秀班組,階段性選出標準化“達人”及業務能手等,并根據情況給予獎勵,以榜樣的力量帶動集體,激勵全體員工。班組還應充分發揮“青安崗”及“群安員”的先進帶頭作用,不僅自身在作業中嚴格執行作業標準,還能在日常作業中指正別人的違章行為,并能組織進行階段性總結。評選車站的安全標兵,樹立基層的安全工作代表,在滿足個人榮譽感的同時,還能起到督促和協助班組長進行班組安全管理的目的,不僅可以激發人的內在潛力,還能通過滿足職工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發揮員工的內在動力,達到“人人爭當安全員、人人爭作技術能手”的目的。
為什么習慣性違章屢禁不止?違章一定會發生事故嗎?答案是不能,沒有人可以把握事故的隨機性。安全生產是企業和車站的頭等大事,需要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為基本方針,圍繞企業的安全氛圍和管理環境,從人員、設備、制度、管理等多個方向、多個角度綜合探討研究,不斷完善安全管理模式,推行先進的管理手段,實現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從而盡量減少和避免習慣性違章。如何能安全、合理、高效的完成安全管理工作,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深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