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仁建 姜嘉
【摘要】“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黨支部在意識形態宣傳、組織建設等方面面臨著嚴峻挑戰,高校黨建工作者需要化被動為主動,抓住機遇,主動而為,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在黨建工作中尋求創新改變,做到與時俱進。
【關鍵詞】“互聯網+”;學生黨支部建設;挑戰;機遇
高等學校學生黨支部是高校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陣地,是高校黨建工作開展的基層單位。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質量決定了作為黨的事業接班人的學生黨員的培養質量。然而,近年來“互聯網+”形態的出現,使得網絡對人與社會的關系產生了以前人類無法想象的影響。如何在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借助其所提供的網絡信息技術及平臺有效地開展高校學生黨支部黨建工作,應對“互聯網+”時代高?;鶎狱h建工作面臨的新挑戰,探索有效結合傳統黨建工作方法與最新網絡信息技術的新路徑,既是“互聯網+”時代高?;鶎狱h建工作面臨的新課題,也是提高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宣傳陣地面臨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技術工具,而且成為學生生活、學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它的影響下,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再具有單一性,而是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特征。但網絡上的各類信息并不都是客觀的、真實的、積極向上的,相反,隨著自媒體的出現,網絡上各種虛假的、帶有偏見的、負能量的信息隨處可見。這些信息會對高校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在政治上缺乏經驗,沒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網絡上出現的大量信息往往缺乏足夠的分辨能力,有受其誤導、思想上誤入歧途的可能。因此,高校黨支部作為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與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陣地,在意識形態宣傳與引導方面存在極大的挑戰。
(二)學生黨支部及其負責人權威面臨挑戰
高校從事學生黨支部管理的隊伍主要是院(系)黨委(黨總支)負責人、學生黨支部書記及輔導員、重要學生黨員干部。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建工作都是高校學生支部書記們直接面對學生,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宣傳的價值是認同的、接受的。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可以通過不同渠道獲取相關信息,以前單一的信息傳遞途徑被打破,信息承載的價值變得多元化,導致黨組織及其負責人在黨建工作中的權威和地位弱化了。網絡已經進入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生活,已經涉及權力[1]。在這種背景下,黨支部負責人權威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三)學生黨支部組織建設面臨考驗
互聯網具有自主性、平等性、互動性、開放性、多元性、共享性、虛擬性、信息量大、便捷性、覆蓋面廣、感染力強、閱讀率高、傳播迅速、時效性強、實時更新、成本低廉等諸多特性,所以由互聯網催生的網絡政治生態有民主化、自由化、平等化的傾向,其對傳統政治思維模式與政治生態、政黨組織結構及運作方式產生極大的沖擊。鑒于此,當下黨政的組織形式與結構必定要進行一系列的改變。目前,高校大學生黨支部黨建工作中黨內組織活動、黨員信息管理、黨員教育活動開展等大多還沿襲以往的方式,組織工作實效性不強,黨員信息管理低效,黨員教育活動單一,這就迫切要求黨建工作與互聯網的對接、融合、創新。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機遇
(一)搭建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新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黨建工作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趨勢不可避免,與以往黨建模式相比,“互聯網+黨建”模式擴大了政治思想理論宣傳的范圍,增加了政治思想宣傳的新途徑,推動了高校黨建工作向新的技術領域延伸,為增強新形勢下黨建工作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提供了有益的嘗試。互聯網媒介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基層黨組織可以借助互聯網黨建平臺,就當下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與事件進行客觀的論述和點評,通過這種接地氣、有深度的方式吸引大學生們主動關注、參與“互聯網+”時代黨建工作,逐步擴大黨建工作的影響力、滲透力,使馬克思主義思想接地氣,有活力,能夠走入大學生心里,提高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效率與實際效果。
(二)創新學生黨支部組織建設新手段
高校基層黨支部的建設、黨員的教育管理培訓、黨員信息管理、流動黨員的學習管理等都是擺在新形勢下傳統黨建工作面前的難題。“互聯網+黨建”模式的出現,為解決以上難題提供了新的可能,這種模式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超時空等特點,極大地加強了高校學生黨支部與學生黨員及群眾、黨員之間的溝通聯系。黨支部通過微信、QQ、微博等創新了黨建工作的方式,黨員的教育、管理、培訓省去了中間環節,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拉近了學生黨員與支部的空間距離,增強了黨支部工作吸引力,提升了支部工作的實效性。
(三)提高基層黨支部科學決策能力的新方法
“互聯網+黨建”模式利用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最新的技術手段,通過挖掘、處理、分析和利用一切數據進行科學判斷和決策,增強了支部工作的科學性。這種模式與時俱進,避免了黨建工作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改變了傳統黨建基本方式,提升了基層黨建工作的信息化、數字化、精確化水平,有助于黨建工作適應“互聯網+”時代要求。
(四)探索基層黨組織監督的新方式
互聯網與黨建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黨內民主的渠道。借助“互聯網+黨建”,學生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網絡平臺上通過信箱、留言等形式,對黨支部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這種監督方式與傳統監督方式形成了有效合力。另一方面,“互聯網+黨建”也提高了黨務工作的公開程度,保障了廣大學生黨員對基層黨建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激發了黨員主動參與管理、監督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有利于打造陽光黨建[2]。學生黨支部及其負責人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學生的想法和訴求,從而改進工作方式和作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風氣。黨支部也可以通過網絡掌握學生黨員在思想、學習、工作等方面的情況,實行有針對性的規范管理。
三、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既要認識到高?;鶎狱h建工作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又要化被動為主動,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優勢,推進黨建工作網上網下相結合,不斷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多種形式豐富基層黨建活動,提高基層黨建水平,這將是“互聯網+”時代黨建工作的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李斌.網絡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鄭洪濤.適應“互聯網+”新常態 助推黨建工作創新[J].理論學習與探索,2015(0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