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桃鳳 吳贊敏 黃財明



【摘要】在二元制試點基礎上,結合企業學員現有專業基礎,較為合理地做好課程前期準備工作,通過理論講授結合生產現場實踐方式,以多媒體面授為主,以學習通為輔助手段進行教學,理論與生產結合,采用過程考核(作業、考勤、生產過程學習)和結課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最終通過多種方式來驗證這種授課方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二元制;教學效果;考核評價;效果評價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努力探索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1]。《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中提出“實施‘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下簡稱二元制試點)。我院與多家企業聯合推行“招生招工一體化”,面向企業在職員工開展全日制專科學歷教育,實現高效、高質、精準的技術技能人才層次提升,積極推行“二元制”現代職業教育新模式[2-3]。
為適應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紡織概論作為二元制試點紡織染整等專業的基礎課程,為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本課程為更多紡織染整行業的人才拓寬了知識面,為后續深入學習專業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筆者在多年教授紡織概論課程中,結合二元制試點工作在我校推行兩屆,采用過程考核(作業、考勤、生產過程學習)和結課考核進行“四位一體”的整合總結考核,最后通過學員評價、企業評價、學校評價、自我評價和滿意度調查,對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進一步驗證課程教學效果。
一、基于二元制試點推行過程,概論性課程教學效果遇到的問題
我院染整技術專業推行二元制試點工作以來,經教研組、企業、專家委員會共同商定課程,紡織概論課程為專業基礎課,以理論講解和實踐教學并重的方式,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一)在二元制試點推行過程中,概論課程遇到“工學矛盾”
我院二元制試點處于探索創新階段,先引入傳統教學方式在二元制試點中,教學效果不明顯,且由于二元制推行過程中的“工學矛盾”,不利于課程的正常有序開展。對企業而言,作為企業員工,學歷提升或者梯度培訓計劃,在推行過程中應盡量避免過多占用員工正常的上班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矛盾”。
(二)企業不同,學員文化程度也有差異,加大了教學難度
二元制試點紡織染整專業招收的學員所在企業不同,學員工作崗位也各有不同,導致各家企業的教學目標存在差異,課程內容側重點不同,造成實際教學難度增加,不能用同一種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和尺度去教學。為更好推行二元制工作,我院實行“量身定做”人才培養模式,以期從根本上解決此類矛盾。
另外,企業學員原有的文化水平差異較大,導致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點的接受能力存在較大差別。在教學中應重視這種差異,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握教學的深淺程度,以適應教學對象多樣性的教學環境。
(三)缺乏合適的、能兼顧不同企業需求的教材,且課時較少,難以實現理論與實踐并重
目前市場上的高職《紡織概論》教材為通用型教材,而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應二元制試點的不同需要,能夠滿足各種教學對象的教材的確難以找到。同時,在高職教育中,工程類課程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是難以收到良好效果的,而本課程為專業基礎課,非主課,一般設為理論課程,概論課一般安排的課時較少,企業產品的針對性較強,實踐過程在本企業較難完成,也增加了教學難度。
二、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效果采取的措施
根據以上情況,我院領導要求各系根據本專業特色柔性設計課程及教學,因此根據企業和學員情況進行教學改革,并對改革效果進行評價,以期實現梯度式教學效果提升。
(一)校企雙方共同協商,成立“一對一”對接系統,實行“插空排課”方式,有效緩解“工學矛盾”
為更好地緩解二元試點制推行之后的工學矛盾,首先,校企雙方成立單獨行政管理層,進行“一對一”工作對接,雙方設立班主任,同時對班主任職責進行界定,由雙方班主任溝通校企雙方相關情況。上課時間把握“盡量避免過多占用學員正常上班時間”的原則,上課時間和上課地點由企業班主任、校內班主任、任課老師、學員等多方溝通確定,根據專業系統性進行課程進度安排上課,實行“插空排課”。現行方式多種多樣,簡單舉例可如表1、表2所示。
具體執行周數可根據課程確定。大寫字母表示企業單位,小寫字母表示課程,阿拉伯數字表示第幾次課,具體課時數和每次課具體時長根據培養方案、教師上課時間和教學效果決定。
實踐課安排以企業生產現場為主,在企業無法進行時,實驗場所安排為學校內以集中實驗為主,即安排周日進行。
“插空排課”方式多樣,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如此大大緩解了二元制試點以來的“工學矛盾”。
(二)明確“量身定做”人才培養根本目標,求同存異,結合企業需求,各個擊破
二元制試點紡織染整專業招收的學員,生源所在企業不同,學員工作崗位也各有不同,這就要求科任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準備工作,通過企業調研、技術人員溝通、學員水平摸底、參觀生產現場等方式,聯系本課程基本內容,確定該企業授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根據生產過程和課程目標來確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1.備企業階段即企業調研階段。科任老師積極到企業生產現場,了解企業現有生產設備、產能、生產工藝、生產流程等專業情況,與技術人員溝通專業相關情況,同時要明確企業是否有條件、有能力進行本門課程的實習實踐活動。最關鍵的是需要企業領導大力支持,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2.備學生階段即對學員情況進行摸底。二元制學員為企業的員工,這些學員對紡織染整專業知識具有不同程度的實踐認識,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由于其原有的文化水平差異較大,導致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點的接受能力存在較大差別。在備課過程中應重視這種差異,先對學員進行摸底,根據學員的接受能力,實行小組“幫扶”學習方式,把握教學的深淺程度,循序漸進,以適應教學對象多層次、多樣性的教學環境。
3.備學校階段即學校教學條件準備情況。企業班級人數不同,理論教室和實驗場所、實驗器具均需做好統計,提前購置準備。
4.備課程內容階段即明確課程目標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情況。明確課程的知識層面要求、技能層面要求以及情感態度層面要求,在堅持全面但突出重點進行教學的同時,始終強調紡織染整專業是一個整體,在生產中必須牢固樹立“上道工序為下道工序服務”的思想,把任何一道工序看成整個紡織工藝的組成部分。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新工藝、新產品不斷涌現,不但要求每道工序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把關,而且要求每一個工序的設備結合行業現有情況進行延伸,拓寬知識面,激發求知欲,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同時引入“學習通”,通過定期進行測試等方式,及時關注學員的學習進展和知識點掌握情況。在實踐教學方面,一方面,結合企業現有生產環節進行縱向拓展,深入淺出講解每個工序,同時適當解決常見的生產問題;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形成聯盟,為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概論知識,可分批帶學員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現場教學。
5.備教師階段即要求教師不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專業知識。教師需要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以滿足概論課教學要求。就紡織概論而言,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不能僅停留在原地,需要對整個紡織工程有系統、全面又透徹的認識,還需要有對不同企業、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教學的能力,適應面對不同企業、專業、知識跨度大、涉及面廣、學生文化程度差異較大、學生學習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學環境。
(三)探索二元制試點意義,自編校本教材,實現“一企一策”基本目標
福建省二元制試點工作開展從“十三五”規劃開始,缺乏合適的教材一直是紡織概論課面臨的一個難點問題。因為概論課面對的授課對象有多層次、多樣性的特點,尋找一本可以滿足所有對象和要求的教材的確困難。
三、考核與評價
(一)課程考核評價
二元制學員不同于全日制在校生,學習時間分散,科任老師也無法經常關注學員的學習進展。這就要求學員主動、積極學習,主要利用業余時間或節假日等零碎的時間進行自我深造和提高。學員學習效果的評價不能以單純的書面考試來判定,教學模式建立四方評價考核機制,將課堂表現、平時作業、生產實踐環節、授課學習過程參與程度和結課考核成績等有機結合,側重考查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把專業知識應用到工作崗位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等,促進社會和企業經濟效益提高。具體考核評價可參照表3。
要求學生分階段根據教學要求提交紡織、纖維材料、紗線、紡紗技術、機織技術、針織技術、非織造技術等相關內容的讀書筆記(形式可多樣化,如收獲介紹、知識點總結、提出、探討與分析問題等),使用“學習通”并進行自主學習,配合教師進行相關活動并獲得分數。
(二)教學效果評價
為緩解二元制試點校企合作工學矛盾,提高紡織概論課的課程效果,讓學員對本專業有一定層次的認識,通過學生評教、企業評教、學員座談會、滿意度調查、回訪溝通等方式驗證此種授課方式,以衡量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并具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具體效果表征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在二元制的基礎上,概論課程經柔性設計開展后,已達到預期教學效果,今后我院將在此基礎上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做出努力。
四、結語
概論課是二元制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教學質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應該重視和加強概論課的教學,從多方面著手,通過調整課前、課中、課后的工作重心,引入信息化教學方法,結合理論與實踐,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佚名.打造福建版“二元制”現代職業教育[N].福建日報,2016-08-08(004).
[2]袁大鵬.二元制視域下的高職院校建設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3]梁小紅.二元制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與改革[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0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