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羅玉梅
【摘要】文章以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為例,分析了在貴州大數據背景下地方高校與企業課程共建的意義,并從人才培養目標確定性、課程開發原則性、教學條件完善性、課程評價多元性四個方面探析了校企課程共建的實踐方法,圍繞“能力本位”理念,形成了四個“1/3”體系的課程共建模式,為校企課程共建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數據;校企協同育人;校企課程共建
一、大數據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大數據發展調查報告(2018年)》,2017年中國大數據產業總體規模為47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2017年大數據核心產業規模為236億元人民幣,增速達到40.5%,預計2018—2020年增速將保持在30%以上。而目前制約企業大數據發展的四成以上因素是數據人才短缺。
2013年,貴州進入發展大數據時代。至今,貴州大數據建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然而據貴州大數據培訓公布的信息顯示,經過對2018年大數據人才招聘分析,可發現人才缺口將高達150萬。隨著大數據產業的不斷發展,這個缺口越來越嚴重。作為地方高校,為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培養適合當今社會實際需求的大數據專業人才是責無旁貸的。
二、校企課程共建的必要性
(一)政策的需求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要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實踐性教學課時不少于總課時的50%。”
(二)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
通過文獻調查以及訪問貴州本土多個高校發現,大部分開設計算機專業的高等院校的培養方案存在問題,如重課堂教學,輕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實踐教學能力不夠,實踐實訓基地建設滯后,從而導致所培養的學生與市場需求存在不符情況。Linkedlin全球人才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中國有10%左右的人工智能領域從業者曾在高校或者研究所工作過,其中超過一半人在之后流入企業,這說明企業中具有實踐教學能力的老師(《中國AI崛起:海外人才回流的好機會已來》,選自《第一財經日報》2017年7月13日)。此外,企業還擁有設備先進性、人才需求明確性等優勢。
校企課程共建將更加有利于高校以理論促進技術,企業以技術推動產業,將實現高校提高教育質量,企業提升產業效益,校企共同謀求人類福祉的長遠發展目標。
三、課程共建重要因素分析
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是一個中外合作辦學的本科院校,以培養具有本土情懷與國際視野,較強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職業能力,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勝任相關專業職位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目前學院在校生一千多人,計算機專業學生人數占總數的35%,學院任課教師具備海外留學經驗、夯實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能,但缺乏實戰經驗,急需與企業聯袂,共同實現培養目標。學校目前正與貴州翼云大數據培訓有限公司商榷課程共建一事。
為有效提升數據開放社會效益及應用成效,筆者認為雙方在課程共建方面,需從人才培養目標確定性、課程開發原則性、教學條件完善性、課程評價多元性四個方面探析校企課程共建的實踐方法,從而同推動數據開放相關理論創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課程體系結構優化,共同培育大數據背景下的國際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一)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建大數據班級
地處“中國數谷”的高校和企業都具有獨特的優勢。校企可以圍繞地方經濟的需求,以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為主導,以企業人才需求為路線,共同制定適合的人才培養目標。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在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和目標的基礎上拓寬思路,深化教育改革,圍繞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與貴州翼云大數據培訓有限公司搭建。
“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共同建立大數據班級,為學生提供從理論到實踐的課程體系和應用技術,使學生畢業后能順利適應大數據經濟時代。
(二)共同開發課程,構建優質課程
高校課程普遍存在“學科本位”的情況,即重理論教學過程,輕實踐教學環節。而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改變“學科本位”模式,實現“能力本位”模式的突破口。但高校是承擔培養人才任務的主要人,故校企共同開發課程應遵循學校課程的總體規劃,雙方共同實現課程開發的實效性、可行性及效能性。
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與貴州翼云大數據培訓有限公司要根據雙方的優勢,協同開發具有特色的課程。首先,要基于行業的調研,知曉市場對于大數據人才的崗位技能要求及職業素養需要;其次,圍繞市場需求,雙方構建課程開發團隊,由團隊明確課程目標,確定教學內容,編寫教學大綱,明確授課計劃,切實通過課程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道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再次,強化課程隊伍建設,由于“雙師型”教師校企均比較稀缺,要形成優質課程,擔任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得到科學的培訓,具備專業的理論水平、深厚的科研能力以及行業實踐能力;最后,各章節內容必須合理安排雙方教師的授課學時,做到理論實踐不厚此薄彼,從而增強校企課程開發的實效性。
(三)完善教學條件,提供課程共建保障
教學條件在教育界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筆者將廣大研究者的定義概括為支持高校教學活動的硬件設施(教學活動的各類場所、設備和材料)和軟件設施(育人工程的師資和制度)。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是一個年輕的學院,在硬件設施上有待提高,尤其是實訓實踐條件還在建設的過程中。校企課程共建的意義就在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需根據專業發展和共建班的特色,發揮企業平臺的優勢,完善實訓條件,構建大數據實踐應用場景和實訓室。同時,企業也要針對本地學生專業基礎薄弱,高校課程體系無法全面滿足本地大數據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現狀,將植入大數據基礎課程作為鋪墊、專業課程進行補充的方式作為課程共建的保障。此外,校企雙方還需根據課程共建的目標形成戰略協議,廣泛利用高校和企業兩大教育資源和環境,有效發揮高校理論教學優勢和企業工程實踐教學優勢。
(四)構建多元課程評價體系,確保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是高校教學運行的生命線。課程評價體系是高等教育優質高效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校企課程共建的實效性需要通過多方的評價和考驗。一方面,以結果評價為導向,注重過程評價。首先在源頭上,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需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聘請院內外專家進行校企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的論證,確保方向的正確性。其次在實施過程中,需多方評價主體參與到課程評價中。鑒于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為中外合作辦學的本科學院,在評價主體中應構建一個校方、外校、企業三位一體的評價機制,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另一方面,評價方式要多元化,注重“質性評價”和“量性評價”,發揮評價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學校教學質量以及實現校企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的作用,使課程共建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四個“1/3”的課程共建模式探討
基于“能力本位”合作的校企課程共建理念以及高校辦學的主體地位,筆者認為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初次的校企課程共建可以圍繞學分、學時、授課教師、考核方式構建一個四個“1/3”的課程模式。
第一個“1/3”即專業課程模塊總學分的1/3,涵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發展方向課程。根據學生特點、雙方的優勢,從模塊總分中厘定共建課程的學分數量達到總學分的1/3。
第二個“1/3”即每門課程學時的1/3。共建課程中每門課用于實踐實訓的學時不低于該門課程總學時的1/3。
第三個“1/3”即企業教師授課比例是授課教師總數的1/3。鑒于高校短時間不能培訓出“雙師型”教師,為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在共建課程中,企業教師需要達到總教師的1/3。
第四個“1/3”即學生成績的考核方式。共建課程的考核方式需要由學生理論成績、企業考核、實踐實訓三個部分完成,各占比1/3。
五、結語
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趨勢下,校企共建課程作為產教融合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尤其在貴州大數據浪潮中,地方校企需深度合作,為高校課程建設注入新鮮的血液,為貴州為國家培養出高質量的優秀國際化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蘇統華,李全龍.校企共建模式的創新實驗課程建設體系[J].計算機教育,2017(08):173-177.
[2]魏智慧.貴州大數據產業背景下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23):142-144.
[3]王朋.美國一流大學課程評價體系的典型特征——以西北大學為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104-108.
[4]查靜,方曉雄.高校精品課程共建共享的模式與策略[J].安順學院學報,2015(01):44-46.
[5]龐思勤,劉暢.高等學校教學條件與保障體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68-69,71.
[6]陳玉榮.銳安科技 大數據讓世界更加精彩——訪北京銳安科技有限公司大數據中心負責人劉濤[J].中國高新科技,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