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電子商務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許多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漸漸在網絡中出現,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網絡環境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了法律規制,以維護網絡環境的健康,尤其是網絡銷售環境,有利于規范銷售者行為,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合法交易的發展。
關鍵詞:電子商務;不正當競爭;法律適用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產生
《反不正當競爭法》最早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成了經濟法的核心。反不正當競爭法及其輔助性法和法規在維護國家的經濟秩序和保護市場的公平競爭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93年9月2日中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并于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在如今高速運轉的互聯網時代,網絡是人類離不開的工具,更是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漸漸從現實走進了網絡世界中,新修訂后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多處涉及互聯網領域的內容,為網絡環境的規范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在國外的應用
19世紀的中葉,在法國產生了制止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規則,直到1896年才在德國產生了單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至于法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等國制定單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則是進入20世紀以后的事情了。
對比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規制,其中美國最為詳盡與完善。在美國,有四部法律即《謝爾曼法》、《克萊頓法》、《羅賓遜?帕特曼法》和《塞爾·科芬法》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加以規定,以限制和解決影響正常競爭的行為,建立“開放、互通、安全和可靠”的網絡空間,維護網絡經濟秩序。
美國網絡反不正當競爭立法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主要依靠判例法,以成文法做輔助。由于成文法是有滯后性的,經常不能適應人類社會發展的變化,需要不斷加以修訂,故美國主要適用判例法作為審判的依據。
三、我國電子商務中目前存在的典型不正當競爭行為
(一)混淆行為
在網絡銷售平臺,由于是遠程銷售,平臺管理者也只是憑借互聯網技術對網絡銷售者進行管理,很難做到各方面的規范。許多銷售者鉆空子,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所列舉的混淆行為。如擅自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銷售者為了增加銷量,模仿知名產品的包裝、名稱等自己進行生產,且大多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網絡環境就為其銷售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平臺。銷售者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姓名,其實質上就是一種欺騙行為,曾有一段時間網絡上爆出大量的冒充知名企業在網絡銷售平臺注冊并進行銷售的行為,且知名企業發布聲明未入駐網絡銷售平臺,令消費者十分震驚和憤怒。這些行為誤導消費者購買,直接損害消費者利益,也侵犯了原商品所享有的權益。
(二)詆毀競爭對手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2014年1月頒布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第19條第5項的規定,如果經營者利用網絡技術手段或載體等方式,“以交易達成后違背事實的惡意評價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的,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如今網絡銷售平臺為了給消費者提供參考,都會提供自由評價的選擇,讓消費者對該產品做出“好評”、“中評”或是“差評”。許多網絡銷售商為了打擊同行,自己去購買同行產品后給予“差評”并添加十分惡劣的描述,使消費者看到評價后對該產品的印象大打折扣,從而減少同行的銷量。銷售商又或是雇傭“差評師”,給同行增加大量差評。大量的差評對一個店鋪來說,很可能名聲掃地賣不出貨,更嚴重會導致店鋪倒閉。這種惡性競爭給賣家之間造成惡劣的影響。
(三)虛假宣傳行為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在網絡銷售中,虛假宣傳行為十分普遍。由于消費者只是通過銷售者上傳的圖片、詳情描述以及評價來了解產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銷售者往往對產品過度美化,夸大功能、吹捧質量、增加虛假銷量等誤導買家購買產品。這便引出了“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對比這一話題,甚至還有很多對比圖,網民們如今大多只將其當作一個笑點,笑而拋之腦后,不妨想想笑點背后暗藏的社會問題。
虛假宣傳行為違反了銷售者應遵循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商業道德,嚴重應受到《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等法律的制裁。
(四)欺騙性有獎銷售
如今網絡上十分流行“轉發抽獎”這一類似的活動,具體為商家通過發布抽獎信息,參與抽獎活動的人需要關注商家并做出點贊、評論、轉發等操作。參加抽獎活動的人一是抱著好玩的心態,二是抱著“天上掉餡餅”的心態去了解這個活動,進而對商家、商品進行了解,商家因此能夠吸引到一大批顧客,提高了知名度。但從這樣的角度看來,似乎并無不妥之處。
抽獎活動深受消費者喜愛,緊接著便有了不良商家為了獲得更大的銷量而進行欺騙性有獎銷售。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下列欺騙性有獎銷售行為:
(一)謊稱有獎銷售或者對所設獎的種類,中獎概率,最高獎金額,總金額,獎品種類、數量、質量、提供方法等作虛假不實的表示。
(二)采取不正當的手段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
(三)故意將設有中獎標志的商品、獎券不投放市場或者不與商品、獎券同時投放市場;故意將帶有不同獎金金額或者獎品標志的商品、獎券按不同時間投放市場。
(四)其他欺騙性有獎銷售行為。
(五)新型運用互聯網從事生產經營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網絡鏈接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經營者在未經其他經營者同意的情況下,在其合法提供的網絡產品或者服務中,插入鏈接、強制進行目標跳轉,沒有考慮到用戶的意愿,違背了用戶的選擇權。
不當干擾其它經營者合法的互聯網經營行為。經營者運用誤導、欺騙、強迫手段,使用戶修改、關閉、卸載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絡產品或者服務。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與北京搜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搜狗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便是搜狗拼音輸入法引導用戶無法再行使用QQ拼音輸入法,構成不正當競爭。
惡意的不兼容行為。惡意對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絡產品或者服務實施不兼容。在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奇智軟件(北京)有限公司與北京金山安全軟件有限公司、珠海金山軟件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判決認為對于經營者并非惡意造成的軟件沖突,尤其是在經營者發現后于合理時間內采取措施解決了軟件沖突的情況下,因為該經營者并不具有主觀上的惡意,其行為不應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其中“惡意”的認定還有待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
四、反不正當競爭法在網絡經濟的法律適用
修改和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增加反不正當競爭法“一般條款” ,即《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第四款:其他妨礙、破壞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絡產品或者服務正常運行的行為。
我國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列舉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但網絡中出現的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很難全面界定,故增加“一般條款”,擴大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范圍,不管什么行為,只要有違誠信、公平、公正,有損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擾亂經濟秩序的行為,都可以稱之為不正當競爭,這樣就使得那些游離在法網之外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得以規制,從而維護網絡經濟平穩、安全、有序的運行。
如今科技仍然在快速發展,這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同時網絡環境中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會隨之變得更加具有技術性,更加隱蔽,強化責任制度,培育信用環境,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對我國網絡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實施好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維護網絡經濟環境的公平競爭必將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2] 冷丹青.《網絡環境下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 .
[3] 張楚.《關于網絡法基本問題的闡釋》.
作者簡介:
魏朝欣,出生年月:1998.1.12,性別:女,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浙江臺州,當前職務:學生,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