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述海
摘 要: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再次強調了德育在學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同時也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更重要的是要“立德樹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關系著中職教育的質量和國家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本文以青島西海岸新區黃海職業學校為例,對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強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之法。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教育事業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要求,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把廣大職業教育者對教育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這些重要論斷,重申了德育在學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更重要的是要“立德樹人”。德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體系中,引導學生梳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立德樹人“的內涵
”立德樹人“是教育家共同遵循的理念。從廣義上說,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使命。立德即樹立德業,樹人即培養人才。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教育之本,立德樹人。這是所有學校的正道,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天職,是全體師生應有的最高覺悟。
二、堅持”立德樹人”的理論指導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倫理觀具有科學性、創新性,體現了堅持與發展的統一,時代與特色的統一,具有針對性、實踐性,提出和回答了一系列事關中國民族道德文明發展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出高度的倫理自覺。
三、加強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筆者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認為從以下四個途徑加以落實。
(一)堅持黨的領導,確保黨的教育方針落到實處
辦好我國中職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權。我校堅持強化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著力構建立體化的黨建工作體系,以“黨建+”為學校發展護航。
1.鞏固黨支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黨支全面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完善議事和決策制度,切實發揮黨支在學校建設中把關定向、保駕護航作用,確保黨的教育方針落地開花。
2.加強黨支部建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學校制訂了黨支部工作考核辦法,把黨支部工作目標考核量化進行評分,支部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形成常態化制度化。通過完善創新政策保障、工作激勵、平臺支撐、考核評價等機制,激發黨支部的生機活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3.建立完善黨建帶群建的工作機制。通過加強學校黨組織對學校工會、共青團、學生社團、教代會的領導、支持其開展工作,切實發揮群團組織在實現立德樹人這一任務中的特殊優勢和作用。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
立德樹人,師德為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知識或可言傳,德行需得身教。教師肩負著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重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青年一代成長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培養和造就一支學高身正的教師隊伍,是立德樹人成敗的關鍵。
教育者先受教育。近三年來,學校以開展中職示范校建設為契機,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廣大教師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要做“四有”好老師,要做“四個”引路人。
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學校黨總支堅持師德師風、校風學風同時抓,嚴格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師德師風教育常抓不懈。集體學習、個人自學相結合,通過學校黨支書記上黨課、專業老師解讀相關教育政策或集體觀看教書育人楷模視頻等形式,還通過邀請校外德育專家到學校作師德師風專題報告,使全體教職工在學習中受到了教育。每年開展“優秀班主任”“先進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評選活動,在全校營造立德樹人、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
(三)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1.更新理念,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
一直以來,大家在觀念上都存在有一種偏差,認為育人主要就是思政課程的職責,其他課程則傳授基礎或專業知識。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我們必須建立“課程思政”的觀念,“課程思政”就是在教學全過程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品德教育。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產生協同效應。所有的教師都有育人職責,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學活動都有育人效果。
2.要全過程育人,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案等重要教學文件和材料的審定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同步提升,優化課堂評價標準,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加強課堂監管,提升課堂育人效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完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防范不良思想傳播,把課堂講授關進課堂管理制度的籠子。
3.大力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會學生做人”,它既需要苦口婆心式的“言傳”,更需要一點一滴的潛移默化中“身教”。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7年以來,學校堅持開展國學經典主題教育活動。通過主題班會課和學科滲透,舉行經典誦讀大賽、國學經典知識競賽、黑板報比賽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寓國學經典教育于豐富多彩活動之中。此外,還有針對性的將孝道、感恩、禮儀、勵志等主題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之中,如:三月的學雷鋒主題教育、四月的傳統文化教育、五月的感恩教育、九月的感謝師恩教育、十月的我愛祖國教育、十一月的心理健康主題教育,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自己去體驗和感悟,以達到修正品行,提高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的目的。
(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學生人格
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制訂好學期工作計劃,適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咨詢業務。由心理咨詢室的老師對不同年級段的學生進行適時的心理輔導,如新生入學的團輔活動、實習班同學的心理輔導等。同時,加強對班主任、任課老師心理咨詢的培訓,讓每一位老師都能科學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基本的心理問題。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和樂觀向上的品格,學會創造幸福、分享快樂,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為培育學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圍。
【基金項目】項目來源:青島市教育學會2018年度研究“旗幟項目”
項目名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當代中職學生的育人實踐研究
項目編號:QES18A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