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企業在改善國民經濟水平中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雖然我國近幾年來加大了對中小企業信貸的扶持,但中小企業依然存在融資難的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接著分析了中小企業在金融支持上面臨的問題,詳細闡述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最后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金融支持;融資
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在改善國民經濟水平中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增加社會就業,進行科技創新,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活躍市場,滿足社會多樣化需要等方面有著突出貢獻。隨著中小企業增多,所面臨的融資難問題也日益明顯。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我國中小企業主要的融資方式是間接融資(銀行貸款),雖然我國近幾年來加大了對中小企業信貸的扶持,但由于其信息不透明、賬務管理不規范、沒有正規的擔保制度、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等因素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還存在著很多困難,另外我國中小企業需求其資金的特點是“批量小,頻率高”,這就更加加大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難度。
二、中小企業在金融支持上面臨的問題分析
雖然我國中小企業在金融支持的力度上有所加大,提高了金融服務與功能的多樣化,但是中小企業所需資金也明顯增多,供給與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
1.融資體制與國有商業銀行安排不契合,是阻礙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因素
我國銀行業壟斷程度非常明顯,這就決定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說資產和負債的調整能夠直接影響到資產的配置。當下我國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政策仍然有著很多障礙。一是我國商業銀行的管理權限逐漸向著省會及市級城市集中,其服務的對象則變為省會及其市級城市的大中型企業。而中小企業有著數量多、分布面廣的特點,并且主要分布在縣市級以下的城市,要求國有商業銀行縣市分支機構有更多的信貸管理權。這意味著中小企業所在地區的商業銀行權限少或者沒有權限的情況出現,所以中小型企業必須通過一級審批才能收到貸款,這就形成了商業銀行的權限和中小企業所在地區的錯位,所以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無法落實到根本。二是雖然我國在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上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但是大型企業對商業銀行有著剛性的依賴,這就間接影響到商業銀行對資源的配置,所以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難以落實到根本。三是貸款程序比較復雜,據調查現在獲取一筆銀行貸款時間少則一個月多則要三個月。而中小型企業資金需求有著速度快、量小的特點,所以貸款流程不滿足其中小型企業資金需求的特點。
2.金融體制改革出現的換裂縫硬化了中小企業的政策歧視,阻礙了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落實
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主要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金融體制。組織體系上改變了以往的“大一統”模式,建立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制,其中以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為主體。在經營管理上以中央銀行對各類金融機構具有直接領導和管理的能力,并發行多樣化的信用制度,實施浮動利率,建立保證金制度,核銷部分不良貸款,設立相關信貸質量評級部門。這些政策對大型企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中小型企業并無過多優勢。商業銀行主要是強化一級法人的管理方法,這就意味著管理權限必須集中,也就是說信貸資源也是層層向上匯集,所以中小型企業要想獲得一批貸款必須通過一級或二級商業銀行的審批。并且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發放主要客戶是信譽好的大型企業、重點行業、重點地區等,這就導致了商業銀行對信貸資源的配置失衡。據調查商業銀行一筆貸款貸給中小型企業所承擔的風險和管理費用相對較大,相比之下貸給大型企業所承擔風險和管理費用相對較低,商業銀行普遍存在多貸不如少貸的心理,這就加劇了“信貸歧視”的這種現象,所以中小型企業并沒有和大型企業競爭的能力。
3.通貨緊縮問題加大了金融支持的難度,導致社會信用環境不良
一般情況下,適度的通貨緊縮可以加劇市場競爭,有助于調整經濟結構和擠去經濟中的“泡沫”,也會促進企業加強技術投入和科技創新,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對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但是我國自通貨緊縮以后存款客戶群體發生了改變,存款的往往都是大額存款。中小型金融機構出現了信譽危機,所以很多存款客戶紛紛向信譽高的商業銀行進行存款,導致中小型企業融資渠道變少。并且我國通貨緊縮還造成了存款額度大于貸款數額,也就是說通貨緊縮并沒有促進企業信貸增長。從宏觀上來看,中央會放棄一部分中小企業抓住大型企,也就導致商業銀行在資金的配置方面失衡,通貨緊縮發生時中小型企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最大的沖擊,而中小型企業承受沖擊力的能力不如大型企業,導致中小型企業在通貨緊縮時期步履維艱。而商業銀行在通貨緊縮時期會因中小型企業風險過高或管理成本過大等原因出現“惜貸”的情況,這就加大了金融支持的難度。
4.自身經營問題導致綜合競爭力較差,中小型企業自身經營中因信譽不高、財務管理不規范、信息不對稱等因素是造成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的深層次原因
據調查,信譽高、有相關擔保機制、財務管理規范的中小型企業基本上可以得到信貸滿足。而中小型企業主要分布在縣級或市級以下的城市通常自身經營上隨意性比較大,缺乏系統性的管理制度,因自身管理不規范,相關擔保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導致自身信譽降低,財務賬目不清晰,沒有做到信息透明化等因素導致商業銀行給其信貸時因中小型企業信息不足,信譽評級不高,從而形成道德風險,也就是說中小型企業在融資難的問題上并不只是因商業銀行“惜貸”或資金配置失衡因素造成的,其中也有中小型企業自身內部的因素導致自己形成融資難,自身綜合競爭力較差的困境。
三、優化中小型企業在金融支持問題的策略
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究其根本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沒有與中小型企業發展相契合的金融組織體系和對中小型企業金融扶持性的重要認識,沒有建立相關的信用保證體系和中小型企業發展的風投資金。內部因素是中小型企業相關管理意識不健全,體制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所以應提高相關部門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的意識,改善現有不完善的體制,設立相關評級部門,改善金融服務水平,改變以往營銷觀念。
1.提升對中小企業金融扶持性的重要認識
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有金融風險的發生,并且金融風險與企業自身規模有著決定性因素,但這是無法避免的。在通貨緊縮時期因大企業需求信貸量小,商業銀行又出現“惜貸”的情況,所以很大一部分都是閑置資金,反而中小型企業需求量較大,又得不到信貸。所以我們應提高對中小企業金融扶持的重要性,重新配置資金,調整以往的資金配置模式,消除有資金閑置的情況。資金配置時應講究不看成份,不看規模,只看效益,加大對中小型企業的信貸數額,中小型企業應與大企業在信貸上一視同仁。并且評級應與中小型企業的收貸、營銷情況等掛鉤,設立公平的評級制度。同時也應該提升中小企業對金融制度、管理制度、財務報表、信息公開化等制度的認知,以確保商業銀行進行對中小型企業正確的信譽評級。
據調查,其中GDP貢獻率、稅收貢獻率、進出口貿易額等均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中小企業在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科技創新的同時也改善了國民經濟結構,相關部門應加大認識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重要性。
2.健全與中小企業發展相契合的金融組織體系
據調查我國商業銀行數量不在少數,反而呈現臃腫的態勢,這表明并不是因為機構設立過少導致效率低下,我們認為其原因有制度不完善,信貸流程過于繁雜,評級方式存在缺陷,沒有把中小型企業作為自己金融支持的重點企業。所以應該建立獨立的商業銀行,把中小型企業的信貸網點和大型企業的信貸網點區分開,其獨立的商業銀行網點應賦予信貸審批和信貸發放的權限,并且把中小型企業辦理信貸的網點和大型企業辦理信貸的網點分離開,使其消除信貸偏好的心里。建立相關有針對性的評級機構創建多層次的評級方法可與社區進行合作等,進行多方面的考察評級,從而降低道德風險造成的損失,提高相關部門的工作效率,縮短相應的貸款流程,使其符合中小企業對信貸資金需求的特點。
3.改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把信貸數量的增加落實到根本
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在改善國民經濟,降低失業率,以及科研創新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應該改變以往的傳統觀念“抓大不抓小”,增加一定信貸力度。一是對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充足的資金需求,從而使其對中小型企業信貸力度加大。金融機構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應該出臺強有力的相關貨幣政策以加大給予中小型企業一定的金融扶持力度。二是應該建立完善的信貸管理體制,應與獎懲制度掛鉤,從而有效地激勵營銷信貸人員的積極性。放寬商業銀行各級的權限,縮短信貸業務辦理時間。三是應該建立具有針對性的評級機制,減少評估的環節縮短時間。四是應與互聯網相結合,由地方商業銀行進行評級調查,由一級或二級銀行進行審批。
4.建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信用保證體系,以確保金融風險的降低和中小企業可貸的雙贏局面
我國有對中小型企業進行信用保證的機構,但由于其規模較小所發揮的效益微乎其微。所以,一是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信用保證體系,實施市場信息的公開與透明化,并由政府監督,不具有營利性。二是可建立完善擔保制度,由法人作為擔保人,使其商業銀行對信貸產生的道德風險降低,這是以盈利為目的。三是可建立互相擔保制度,兩個信譽或規模相差不大的企業進行互助性擔保措施。四是可建立聯合貸款機制,由大企業申請信貸,再由大型企業對中小型企業提供必要資金,同時由當地的商業銀行進行監督。
四、結語
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要想從根本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內部應提高對相關制度的認識與建立,外部應消除“信貸歧視”,所以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并不是單方面的事情,要全面落實到根本。
參考文獻:
[1]吳霞.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8.
[2]王朝弟.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與金融支持的幾點思考[J].金融研究,2003(01):90-97.
作者簡介:郭嘉辰(1996.11- ),男,漢族,新鄭市龍湖鎮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