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材作為語文教學內容的載體,對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兩類主要社會角色進行分析,提出社會角色出現單一化、傳統化等問題,并從教材編者和教師教學上提出相應的對策,促使教材內容更為符合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使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理解社會角色的差異性。
【關鍵詞】語文教材;高中人教版;社會角色;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材是傳播知識和技能的媒介,是教師“教”學生的工具,也是學生“學”的主要資料。研究表明,從初中邁向高中的中學生正處于“同一性與角色混亂”階段,從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課文中出現的兩類社會角色進行研究并分析,找出改善或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從而使高中生健全社會角色觀,引導他們明確自身潛能,從而對自身社會角色的定位做出準確、合理的選擇。
一、語文教材和社會角色的概念
(一)語文教材
《辭海》中對教材的釋義為“有關講授內容的材料,如書 ? 籍、講義、圖片、講授提綱等”,它包括語文課本和一切語文學習資料、錄像等。
(二)社會角色
著名的美國研究者喬治·米德指出:“人們的交往中可以預見的互動行為模式以及說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簡而言之,我們在社會中扮演各自的角色,但受舞臺劇本和管理者的約束,“社會角色”在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人們的身份與所處社會階層、地位。
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兩類社會角色
(一)高中語文教材中選文作者的社會角色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閱讀鑒賞”里的選文,其中摘錄著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作者的經典之作。
高中語文教材中文章作者社會角色總共有六方面的角色,在這里統計的多重身份者的身份類型都計入其中,因此統計出作者總數與教科書中作者數有所出入,分別為政治家、文史學家(詩人)、科學家、哲學家、教育家和記者。必修一有政治家2人、文史學家10人、記者6人;必修二有政治家3人、文史學家9人,教育家2人;必修三有政治家1人、文史學家9人、科學家3人、教育家2人;必修四有政治家1人,文史學家13人、科學家和哲學家各1人、教育家2人;必修五有文史學家10人、科學家3人,總計政治家7人、文史學家51人、科學家7人、哲學家1人、教育家和記者各6人。
由此可見,被選編進高中語文教材的作者都有一定的社會角色扮演,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書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或是生活瑣事,作者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的閱讀與鑒賞,有的課文甚至會更加看重作者的身份及其精神影響,以期能對學生進行文化、情感的熏陶教化和優秀民族精神的培養與弘揚。一般被選入教科書的文章,都是具有一定的經典性,是由編者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挑選出來的,認為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益的文章。
(二)高中語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社會角色
作者筆下的人物千奇百態,各有特色,教師運用教材詳細分析相關人物,對教材中形象的社會角色扮演和情感的生發進行深層次解析,從而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人物的正面形象。因此,對作者筆下人物的背景解析是很有必要的,對其人物形象的見解也能更深層次。除了作者的社會角色之外,高中語文教材選文中的角色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則更加深刻地影響著學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通過介紹寫作背景來達到對作品深層次的精神分析,進一步對作品里的人物扮演的社會角色進行闡述,從而得出相關主旨。高中教材中的課文主要是長篇敘事詩、戲劇、寫人記事性散文、小說、人物傳記和演講詞,其中扮演的角色極其豐富,如革命家和將士、思想家和哲學家、教師和秀才、資本家和普通勞動者等角色。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各有色彩,他們鮮明地反映了自身性格、時代的烙印、社會的變遷等,從而使學生更加了解我們未生活過時代的繁榮與衰敗。在引領為經典著作的《鴻門宴》中,文章提到的人物有沛公劉邦、項羽、張良、曹無傷、項伯、樊噲、陳平、夏侯嬰等人,但文中對陳平、夏侯嬰、紀信等人是只言片語。除此之外,不同的角色鮮明地刻畫出人物形象。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對人物的扮演社會角色進行解讀,從而感受作品中的跌宕起伏。
由此可見,高中教材中作者筆下人物扮演的社會角色在教師教學中起著極大作用。不僅僅是對教學中的內容可以深層解讀,還可以感受其氣氛,使學生更有代入感。
三、高中語文教材中社會角色折射出的問題
(一)社會角色的單一化
首先,表現在選文的作者上。據統計發現,教材中選文僅文學家、史學家就占了作者總數的65%,其他的如政治家、科學家、哲學家等,都是存在于所謂的“高尖端”的遠離普通人群的社會環境中。其次,表現在課文藝術形象所代表的社會角色的層次單一。如在教材涉及普通勞動者的社會形象,如大堰河(《大堰河——我的保姆》)、魯侍萍(《雷雨》)、琵琶女(《琵琶行并序》)等課文,課文中的社會角色是平凡的,但他們都是平凡而偉大的形象,由此表達對舊社會、舊制度、腐敗統治的痛恨與批判。這種社會角色層次的單一性,直接造成了主題思想表達的單一性。
(二)社會角色的傳統化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其中大多是經得起推敲的經典之作。比如,《鴻門宴》《林黛玉進賈府》《孔雀東南飛》《琵琶行》《竇娥冤》等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考驗而被世人認可的經典。但是,也正是因為教科書選文對這些經典作品的偏愛,使得教材中無論是作者還是作品創造的藝術形象整體都過于傳統。選文只是一些經典之作,缺乏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的創新思考。可以說,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人物社會角色的選文,大都帶有傳統化弊端。
四、高中語文教材中社會角色完善的策略
(一)教材編寫應堅持多樣化原則,貼近生活
豐富并完善語文教科書中的社會角色,使高中生全面、理性地認識各種類型的社會角色及其角色規范,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最終完成人的社會化,就要保證教科書編寫者在實現育人的教育目標上堅持平等、多樣的社會角色觀,直面高中生即將踏入社會時的心理狀態與存在的全部問題,立足于青少年內在與外在、能力與知識的全面發展,將學生個性化與社會化相兼顧。
(二)教師應正確解讀文本、尊重學生個性思考
首先,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教師正確指導學生,以期學生將個性化與社會化相融合,教科書中的社會角色問題,會限制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盡量避免對教科書中角色的社會定位進行僵化解讀,應該在熟悉、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擁有充分的自主思考、細心品味的空間,以學生自己獨特的的生活閱歷與審美視角來使語文課本中單薄的社會角色形象立體化、生活化、人性化。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用現代眼光看待傳統社會角色。用現代眼光對與當今意識形態等存在出入的社會角色進行多元化、多角度解讀,重新建構這些人物形象,為其注入時代的氣息,爭取將之與現實生活掛鉤,貼近學生生活環境、社會環境。
(三)學生應樂學善學,廣泛閱讀相關書籍
學生是接受知識的主體,學會聯系課外知識深度挖掘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作品中人物扮演的社會角色,對解讀文本有著重大作用。學生對于教材中社會角色存在的問題應該保持著正確的認知態度,克服教材在社會角色的不完善問題,走出教材的固定框架,遨游在知識的海洋。因此,在豐富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的情況下,應該學會廣泛閱讀,完善教材選文中的社會角色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吳云姣,女,1996年生,湖南省郴州市人,湖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