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梁爽
【摘 要】目的:研究循證護理在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預防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82例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納入本次實驗,根據病歷單雙號分為常規組41例(接受常規護理)和循證組41例(接受循證護理),統計并比較兩組機械通氣時間和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生率。結果:循證組機械通氣時間(5.10±1.11)d短于常規組的(8.87±2.14)d,(t=10.013,P=0.000);循證組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生率4.88%(2例)低于常規組的17.07%(7例),(x2=7.604,P=0.006)。結論:對機械通氣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可以縮短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并可顯著降低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生率,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循證護理;機械通氣;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預后
【中圖分類號】R78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呼吸機輔助通氣是目前臨床上幫助重癥患者維持呼吸通暢的重要手段,對挽救和延長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行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過程中如果不能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干預,也極易導致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和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從而影響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預后,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為了找到有效的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的護理方法,本文對循證護理在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預防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研究,現將研究情況整理報道如下:
1 基線資料與研究方法
1.1 基線資料 將82例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納入本次實驗,實驗對象入院時間均為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根據病歷單雙號分為常規組41例(接受常規護理)和循證組41例(接受循證護理),兩組男女比例分別為23:18、24:17,年齡均值分別為(48.54±4.71)歲、(48.44±4.65)歲,心腦血管疾病、肺癌手術、顱腦損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他疾病各比例分別為11:3:7:15:5、11:4:6:15:5。組間患者的各項基本信息差異經比較顯示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41例接受常規護理,包括正確連接呼吸機,嚴密觀察患者通氣情況、生命體征情況,及時為患者清除口腔、鼻腔、氣道分泌物,做好口腔、皮膚、尿路護理,防止患者誤吸,以及做好營養支持工作等;循證組41例接受循證護理,即由護士長組織科室護理人員共同查詢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相關文獻,并討論和分析易引起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最終得出環境污染、呼吸裝置細菌污染、人工氣道護理不當以及患者體位不當等都是導致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然后根據總結所得相關危險因素制定1份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并指導護理人員根據該護理方案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1)避免交叉感染 每一項護理措施實施前都要嚴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洗和消毒雙手,按規定戴好手套、口罩,嚴格將無菌區和污染區分隔開來,并且規范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相關物品要做到單人單用并且定期更換,同時每日要用消毒液擦拭病房內物品,必要時消毒空氣,并控制好病房內人流量;(2)強化口咽部護理 根據患者口腔酸堿度每日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液對口腔進行清潔;(3)強化呼吸道護理 定期協助患者翻身,對患者進行拍背,及時濕化患者氣道以幫助患者排出痰液,必要時還可對患者實施吸痰操作,另外盡量使患者采取半臥位,床頭抬高30-45度左右;(4)保證營養充足 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保證患者營養充足以提高其抵抗力,對于昏迷患者則可根據患者情況給予腸內營養支持;(5)呼吸裝置護理 濕化氣道時應根據患者情況設置適當的濕化程度和溫度,要保證呼吸氣囊充盈,并及時更換污染的呼吸外管路。
1.3 統計指標 統計并比較兩組機械通氣時間和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生率。
1.4 數據處理 計量和計數數據分別用()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利用SPSS 18.0軟件分別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 結果
循證組機械通氣時間(5.10±1.11)d短于常規組的(8.87±2.14)d,(t=10.013,P=0.000);循證組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生率4.88%(2例)低于常規組的17.07%(7例),(x2=7.604,P=0.006)。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呼吸機在臨床應用頻率的不斷增加,因機械通氣而導致的肺部感染的發生率也在不斷增加,盡管呼吸機的應用挽救和延長了眾多呼吸科重癥患者的生命,然而與之相關的肺部感染的發生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因此通過良好的護理干預措施來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的發生尤為關鍵[2]。
本文通過研究發現,循證組機械通氣時間(5.10±1.11)d短于常規組的(8.87±2.14)d,循證組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生率4.88%低于常規組的17.07%,(P<0.05)。提示循證護理在降低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生率以及縮短患者機械通氣時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與劉曉青觀點一致[3]。考慮是因為在常規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往往是等患者出現相關護理問題后再實施一定的護理措施,并且往往是沿用以往的工作方法,不假思索地去開展護理工作,護理工作相對被動,難以得到改進,而循證護理則是在查詢相關文獻和經過一定的討論和分析的基礎上再開展相應的護理工作,護理工作更具有計劃性和預見性,同時也比常規護理更為完善和全面,從而可以有效避免導致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而減少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4]。
綜上所述,對機械通氣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避免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肖成欽,王晟,梁勇等.呼吸機機械通氣患者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J].海南醫學,2017,28(15):2533-2535.
韓小宏,李軍麗.護理干預對老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預防作用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6):17-20.
劉曉青,高林春.循證護理在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效果探討[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7,10(3):348-349.
張玉梅.應用循證護理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生率[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5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