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等特點,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重視。本文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學、危險因素、診斷、治療作一綜述。
【關鍵詞】功能性消化不良;流行病學;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消化不良以上腹部燒灼感、疼痛、餐后飽脹、早飽為主要表現。根據消化不良的發病原因,可將其分為器質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通過內鏡、腹部超聲等檢查,發現器質性病變(如潰瘍、反流行食管炎、胰膽疾病、腫瘤性消化道疾病等)的,稱為器質性消化不良。排除器質性疾病的消化不良,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與胃十二指腸功能為亂為主,引起上腹部燒灼感、疼痛、餐后飽脹、早飽等一種或多種癥狀,是常見的一種功能性疾病,起病緩慢、病程長,呈持續性或反復發作。在普通人群中發病率比例較高,尤其在老年人中更易多見。功能性消化不良雖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可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1 功能性消化不良流行病學
功能性消化不良全球分布。各地區、各民族發病率有較大差異。在亞洲,發達國家發病率小于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調查報道各不相同。中國的發病率比亞洲發達國家發病率高。部分調查研究認為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從青少年到老年年齡段人群均可發生功能性消化不良。教育水平、職業的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也不同[1]。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機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不清,可能與不良飲食習慣、不良生活習慣、睡眠異常和精神社會因素等因素有關。精神社會因素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顯相關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失眠、焦慮、抑郁、緊張的發生率高于正常人,兒童期時出現應激事件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最常見的精神心理異常是焦慮、抑郁。具有內向、情緒不穩定、孤僻、易沮喪的學齡期兒童發病率較其他兒童高。發病機制不清、復雜,可能為動力障礙和感覺異常、胃酸分泌異常、內臟感覺過敏、胃對食物的容受性降低、幽門螺桿菌感染、精神社會因素(失眠、焦慮、抑郁、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的生活習慣(生冷、甜食、油膩、刺激性食物等不健康飲食)、遺傳等。動力障礙主要為排空延遲、協調運動失常等。內臟感覺過敏指患者胃感覺容量低于正常人。幽門螺桿菌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關系:部分患者根治幽門螺桿菌后消化不良癥狀緩解,部分患者根治幽門螺桿菌后消化不良癥狀沒有明顯改善,或癥狀改善后再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有家族史,有家族聚集性[1]。生冷、甜食、油膩、刺激性食物或較少攝入新鮮蔬菜水果等不健康飲食可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
3 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
羅馬Ⅲ標準將功能性消化不良分為兩個亞型:上腹痛綜合癥、餐后不適綜合癥。上腹痛綜合癥以上腹部燒灼感、疼痛為主,餐后不適綜合癥以餐后飽脹、早飽為主。兩型均可伴有腹脹、噯氣、惡心、嘔吐等。餐后飽脹指食物存留于胃部時間過長引起不適。早飽指進食少量食物既有飽滿感,不能繼續進食。上腹痛指兩側鎖骨中線之間,胸骨劍突下與臍水平以上部位的疼痛。上腹部燒灼感指上腹部灼熱感。
功能性消化不良為排除性診斷。診斷標準為上腹部燒灼感、疼痛、餐后飽脹、早飽等一種或多種癥狀,超過半年或三個月來癥狀持續,排便后不能緩解,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即可診斷。后期因進食減少,患者可出現營養不良的表現。支持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條件有1、疼痛可因進食誘發或緩解。2、可出現進食后上腹部的脹氣、噯氣和惡心。3、排氣排便后癥狀不緩解。如出現嘔吐、排氣排便后癥狀緩解要考慮其他疾病。45歲以上的患者,出現消化不良、消瘦、貧血、嘔血、黑便、吞咽困難、腹部腫塊、黃疸等,則必須徹底檢查,找到病因。45歲以下患者,實驗室檢查、胃鏡檢查后可經驗性治療2-4周,無效再進一步檢查。繼發性消化不良進行病因治療后,消化不良癥狀會明顯減輕。
4 功能性消化不良預防和治療
預防合理的飲食習慣、適當的戶外鍛煉和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建議患者三餐定時定量,尤其是年齡>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餐進食七分飽即可。進食量過多、進食次數增多或減少、過點進餐都可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建議少量多餐,增加胃腸工作時間,不利于消化功能的調節。建議多攝入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有利于預防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學齡兒童。建議減少生冷、甜食、油膩、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也可較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不良的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睡眠質量差或日夜顛倒引起睡眠剝奪)也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因素。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也能預防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圍絕經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可預防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2]。每天堅持適量的戶外運動釋放患者的負面情緒,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狀態,增強患者免疫力,增強胃腸道功能。
治療主要對癥處理、個體化治療。一般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心理。臨床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目前沒有根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效藥。藥物治療主要為經驗治療,抑制胃酸分泌、促胃動力、抗抑郁藥等。抑制胃酸分泌藥可選用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阻斷劑,用于上腹痛、有燒灼感為主要表現的患者。質子泵抑制劑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了胃壁細胞的質子泵,使H+不能泵入到胃腔內,抑制胃酸的分泌。代表藥物有奧美拉唑等。H2受體阻斷劑主要作用機制是阻斷了胃壁細胞上H2受體,抑制胃酸的分泌。H2受體阻斷劑的代表藥物有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法莫替丁作用最強,西米替丁作用較弱。促胃動力藥可選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主要用于以餐后飽脹、早飽為表現的患者。莫沙必利的作用機制是興奮胃腸道的5-羥色胺受體,具有促胃動力作用,增加胃腸道運動,促進胃排空、保護胃粘膜、抗炎等。乳酸菌素片調節腸道菌群,促進胃腸道有益細菌的生長繁殖,助消化,增強胃腸道功能,也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輔助治療。莫沙必利和乳酸菌素片聯合治療可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3]。精神心理因素也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率逐漸增高,多數病人都合并有失眠、焦慮、抑郁、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心理異常。失眠、焦慮、抑郁、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心理異常又可加重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和病情,使病情進一步加重。有研究表明心理治療、抗焦慮抑郁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增強療效[4]。小劑量的抗抑郁藥可改善患者抑郁的負面情緒,明顯緩解患者的癥狀,增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預后。抗抑郁藥多選黛力新,用于明顯伴有精神癥狀患者。中醫也一直致力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中醫治療可用柴胡疏肝散、半夏泄心湯、疏肝降濁方等,中成藥可用健胃消食口服液、參柴胃蘇膠囊等。除口服中藥外,還可用針灸、推拿、穴位埋線、穴位注射、足浴等療法[5]。
綜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我國發病率較高,目前還沒有研制出根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效藥,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我國目前正致力于中西醫結合研究,希望能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中有突破性的進展。
參考文獻
吳柏瑤,張法燦,梁列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學[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01):85-90.
楊亞麗,于素貞.集中化健康教育和行為心理干預對圍絕經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響研究[J].現代醫生,2018,34(24):3828-3830.
侯靜,張子久,朱美玲,李運紅.乳酸菌素片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研究[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8,33(11):2924-2928.
梁國棟,劉廣遐,徐瑾,崔秀芳.抗抑郁治療對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學,2018,32(12):1142-1145.
奚錦要,朱永欽,朱永蘋,黃連梅,羅昭瓊,林壽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藥臨床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0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