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在小學教育中占據重要的角色,是小學德育教育的重點。品德與社會教學有助于提高小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進而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為根本,探討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用研究性學習實施課程教學的具體策略,希望給相關教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
一、 引言
新課標下,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的素質教育已深入人心,新教學理念的推廣也催生了課堂教學新模式——研究性學習。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這一重點課程而言,借鑒研究性學習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可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探究過程獲得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形成與提高,進而使學生更加符合新課改下對素質人才的培養要求。
二、 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改下獨有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學中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確定研究主題,在選定主題后,學生可以個人或小組合作展開研究。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中,學生可以通過親身實踐來獲得直接的經驗,幫助其形成科學的精神品質及科學的探究態度,進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大量的教學實踐顯示,研究性學習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在學生掌握自主研究與活動后,學生可獲得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顯著提升。
三、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借鑒研究性學習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的策略
考慮到研究性學習的顯著優勢,筆者將該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下面以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全冊《我的家鄉在哪里》這一課為例,探討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基本內容
課堂教學中,課程導入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合作討論的積極性,筆者在導入階段采用了多媒體與提問的方式進行導入,具體設計方法如下: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動畫“看地圖找家鄉”,在視頻播放的時候引導學生結合多媒體情景以小組合作討論如下問題:我們家鄉的名稱是什么?家鄉具體在祖國的哪個位置?在地圖上你還能夠發現什么?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有目的地觀看視頻,并且在強烈的任務驅使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交流,學生通過合作可逐漸掌握正確運用地圖上簡單圖例、方向來獲取家鄉相關的信息,了解自己家鄉地理位置并知道這是祖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開放式教學,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中,學生應用高度的自主性,可以自己選擇學習方法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有的學生認為通過閱讀的方式可以很快地掌握文章內容,于是一些學生采取獨立或集體閱讀的方式。在獨立閱讀中,學生將文章中的重點內容畫出來,如認識方向、圖例、比例尺、地形等,在閱讀完整體內容后返回來進行深刻的理解;集體閱讀中,閱讀方式相同,但關于問題的理解則是學生相互討論完成。再比如有的學生喜歡采取小組討論與自主探究的模式,筆者就將這些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在學生討論與探究過程,小組學生分別扮演不同地區的小朋友,然后在中國政區圖上將自己家鄉同另一個同學家鄉標示出來并連接,然后借助比例尺測量它們間的實際距離,采用這樣的方式讓不同家鄉的孩子彼此了解。
此外,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還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鼓勵進行辯論。比如有同學會問“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相比哪一個更冷?”有學生分析認為“南方的冬天濕冷,而且沒有暖氣,所以實際要比北方的冬天更冷”,而另外的學生認為“北方的冬天溫度更低,所以要比南方更冷”,學生的觀點各不相同,但并非是哪一方正確,哪一方錯誤,學生都是用發散性思維去看待問題,如此可有效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
(三) 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應用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其實在于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在學生認真閱讀完課本教材后,提出了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比如“我的家鄉有什么特色?”、“家鄉這么多的風景與歷史文化資源,怎樣才能夠將這些資源的價值體現出來?”、“怎樣讓家鄉變得更美好?”等,筆者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并讓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記錄下來。
歸納問題后,筆者讓對同一類型感興趣的學生組成小組,對問題進行研討,有的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查閱資料可以解決,而有的則需要學生借助課外實踐方可解決。比如對于“如何將家鄉的風景與歷史文化資源價值體現?”這一問題,筆者將相同研究課題的學生組成一個6人的小組,小組推舉出一名組長,組長負責組內成員分工及同指導教師聯系等工作,其他的學生各有分工,比如2名學生查閱資料,2名學生進行調研,1名學生進行資料整理。在整理完資料后,小組學生開展討論,將家鄉的各種有價值的資源匯總,設計出一套有助于開發家鄉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的方案。在學生討論完成后,學生開展研究報告的撰寫,在報告的形式上由學生自行選擇,如可圖文并茂或單純地文字表述。研究報告是反映學生課題研究的過程與總結,可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 結語
總之,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教學實踐而言,為了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相關教師可以將研究性學習模式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在研究性學習教學的具體構建上,教師需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及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與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伍玉慧.開展研究性學習?優化非智力因素——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談起[J].小學教學參考,2011,6(24).
[2]薛萍.研究為本,德潤心靈——談《品德與社會》研究性學習的育人功能[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5,23(5).
[3]曾德見.體驗探究實踐——《品德與社會》研究性學習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7(20):161-162.
[4]賀俊燕.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積極心理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3,17(4):136-138.
[5]吳曉萍.立足本土資源開發,發展學生人文素養——例談《品德與社會》學科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J].江西教育,2017,6(21).
作者簡介:
郭顯誨,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縣均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