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打造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具備核心關鍵能力。教學就一定要圍繞深度學習而進行。在實際教學中形成有效的師生、生生溝通,完成合作學習;對學生要重視批判性、深層次思維的培養。
關鍵詞: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教學策略;深度學習
關鍵能力是定義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國外也有把它稱為“基本能力”“軟技能”或者“基礎技能”“共同能力”等。
中央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如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一定要回歸深度學習的要求。教師應重點注意四個方面:第一,掌握課程的核心內容;第二,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學會自主學習;第三,形成有效的師生、生生溝通,完成合作學習;第四,重視批判性、深層次思維的培養。
一、
化學反應速率教學策略研究,教師要有堅實的職業能力
在化學反應速率學習中,教師運用實驗探究方式,幫助學生找出適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實現定量研究化學反應速率的目標。學生在高一有了定性認識,高二從定量角度再認識,這種階段性、層次性的特點,對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有很大幫助。
在實際教學的兩個課時中,將從五個環節嘗試探究實驗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具體為:①準備環節,強化意識訓練,通過熟悉的化學反應任務,讓他們反思自己研究反應速率的策略在學習過程的作用。②介紹環節,設計情景化的實驗教學任務,介紹給學生在實驗探究任務中,可運用的策略及理論依據。③練習環節,學生在化學反應速率探究實驗中選擇合適的策略,通過組內同學交流、同伴互助策略、補充各自設計實驗中的缺陷。④評價環節,注重訓練學生自我監控和評價操作的能力,實驗探究完成后,處理實驗數據,評估實驗探究中所應用策略的有效性,并展示如何將這些策略遷移到其他實驗探究中。⑤延伸環節,布置學生課外活動練習,促使學生在新任務中復習設計探究實驗策略,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
對化學反應速率的核心知識分析,教師要有設計實驗,培養創新、合作能力
在化學反應速率的核心內容中,首先在課堂上引入“大象牙膏”的實驗視頻,引導學生從快與慢的角度觀察反應速率,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鋁與鹽酸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的實驗測定”,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對數據處理、討論等過程,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思維方法,體驗科學認識的過程。例如:小組討論中設計相同質量的鋁片和鋁粉與等體積相同濃度的鹽酸反應比較;實驗中分別配制出1 mol/L、0.1 mol/L、0.01
mol/L的鹽酸三種,取等體積的這三種鹽酸與相同質量的鋁粉反應比較,通過設計實驗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過程”與“結果”的全面認識;在實驗中,小組內部相互合作討論,形成合作能力。通過實驗數據處理,鞏固學生對于化學反應速率定量表示方式的認識,揭示反應速率規律。
三、
對中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基礎分析,教師要有靶向性分析能力
首先,學生缺乏定量計算與比較化學反應快慢的思維基礎。學生對定量研究化學反應的快慢尚未接觸。僅停留在化學反應速率的驗證實驗階段,還不會設計定量研究。
其次,學生在定量實驗的數據處理的能力較差。面對實驗得到數據,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難以與所學知識進行鏈接。
四、
對化學反應速率的深度學習,提升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研究能力
學生繼續深入研究,可以促進教師的個人專業發展,教師通過查閱資料,引導學生繼續探索;如增大一定量固體的表面積(如粉碎),加熱,均可增大反應速率,此外,超聲波、電磁波、溶劑等對反應速率也有影響。
在教學中,個別學生會深入研究化學反應的速率問題,如瞬時速率問題等,教師可以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深層次學習,揭示反應速率的本質問題。
1.
基元反應:反應物分子直接轉化為生成物分子一步完成的反應。經過多步完成的反應稱為非基元反應。
2.
反應歷程:反應物變成生成物實際經過的途徑。
3. 簡單反應:反應歷程中只包含一個基元反應的化學反應。
例如H2(g)+I2(g)2HI(g)實際是由以下兩個基元反應組成的復雜反應:
I2(g)2I(g)(快反應)
H2(g)+2I(g)2HI(g)(慢反應)
一個復雜反應的反應速率由最慢的基元反應的速率來決定。
對于一個化學反應mA
+nB→C,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v=k·cx(A)·cy(B)。即反應物A和B的濃度為c(A)、c(B)時的瞬時速率。k表示這一反應的速率常數,指數x、y為反應級數,取決于反應歷程。例如基元反應NO2+CONO+CO2,由化學反應計量式直接寫出速率方程v=k·c(NO2)·c(CO)
v正=k正·c(CO)·c(NO2),
v逆=k逆·c(CO2)·c(NO)
由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繼續研究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的定量表達形式。
五、 綜述展望
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根據學生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能夠獲得適宜的發展。教師要具備相應的關鍵能力,提升自身的能力素養,期待師生的共振效應,促進學生終生發展。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只在理論知識上,而應以教師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來幫助學生,引領學生創造學習。教師的關鍵能力培養,也是對其所教學生的關鍵能力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就是學生前行路上的啟明燈。在當下的改革契機,打造高質量的教師關鍵能力,對提升教學真正的質量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2017(9).
[2]吉林大學,武漢大學等.大學無機化學[M].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高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作者簡介:
鄧湘,河北省唐山市,唐山市開灤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