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是一個人終身進步的階梯,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會不斷地汲取智慧,消除認知的誤區,人的智慧與愚鈍在求知的過程中此消彼長,小學時期更是學生打下學習基礎的關鍵環節,在不同的學齡段,學生的求知方向有所傾斜,高年級既要銜接學生前期的數學基礎,又要為步入初中做好鋪墊,此時應密切地結合以人為本的素質要求,從學生的思維習慣與喜好出發,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以人為本;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徹底地改變了課堂上的角色定位,教師要在數學的探索中引導學生、輔助學生消化知識,但不能干預學生的主觀思路,小學高年級階段已經具備了獨立的思維能力,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數學認知層次,有效地搭建數學知識模型,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并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時間,激發學生的潛能。
一、 以趣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過程也是不斷地思考互動的過程,其間若只是教師一人富有激情地參與數學的辯證,而學生始終不發一言,難免形成數學的思維定勢,興趣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習的交流、質疑、分析、聯想,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之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習慣,以人為本教學理念應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以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探究意識、好奇心等情緒,學生對數學始終抱有熱情,充滿求知的動力才能夠促進數學的更上一層樓。例如:教學高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時,學生原本已經掌握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概念,他們只需在圖形的認識之上構建空間的幾何立體狀態,塑造一個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模型,繼而通過圖形的長寬高順藤摸瓜延伸空間想象力,形成獨立的空間思維能力。由于幾何的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對體積的理解始終存在誤區,甚至摸不著頭腦,教師了解到學生有玩橡皮泥的經歷,且活動中的興趣較高,教師讓學生準備一些橡皮泥,將他們捏成之前學過的圖形樣式,進而在教師的指引下,將長方形變為長方體,發現圖形的變化有哪些不同,在自制的圖形樣式上區分點線面,并了解面、棱、頂點等的位置與含義,教師預留時間讓學生自己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他們在動手模擬后針對有關的問題就有了探究的方向,教師課后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火柴棍搭建有趣的立體圖形,為之后圖形與幾何更深層次的探究打好基礎。
二、 合作互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的接觸的數學知識面較窄,容易在數學的思考過程中鉆“牛角尖”,長時間摸索不到知識的方向而感到茫然無措,對數學探索失去信心,尤其是課后在布置數學的任務時,學生有的很快就完成了任務,有的始終不懂怎么去解讀數學,就導致學生抄襲,不懂裝懂,對此教師應構建合作模式,讓學生之間彼此幫助,他們提出不同的數學解題思路展開思維的碰撞,有助于高年級學生形成創新感悟。例如:教學“折線統計圖”時,教師從周圍的相應問題著手:“同學們,今天出門是什么天氣呀?”引出冷、熱、霧霾、晴朗等關鍵詞,而后教師繼續導入數學的情境:“最近的天氣狀況真是越來越糟糕了,空氣質量都不太好/天氣好,空氣清新……”接著教師拿出手機里的天氣預報,投放到大屏幕上,以較為隨意的聊天形式讓學生看一看最近天氣有什么變化,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教師鼓勵學生們針對天氣情況做出總結,學生總是會發現漏掉某一部分,在觀察大屏幕上的七天天氣情況時,還需要不斷地將圖片輪番播放出來,了解每一天的情況,這時候就有學生提出:“老師,能不能把七天的天氣情況圖片都放到大屏幕上,這樣對比就更容易發現問題,來回翻的時候總是忘記剛才圖片上的信息。”學生的潛能已經被一一激活,教師趁熱打鐵提出質疑:“誰還有更好的辦法?”這時候學生提出:“利用統計圖的形式統計天氣情況。”教師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身邊的學生響應:“他剛剛看書了。”課堂上又是一片歡聲笑語,此時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出一個條形統計圖并向學生解讀圖示的各個部分含義,進而教師讓學生自讀教材合作制作折線統計圖,10分鐘以后提問:“折線統計圖由哪幾部分組成?與條形統計圖相比較,它們之間的特點都有哪些?你發現了統計圖的哪些作用?除了天氣你還有沒有想要統計的問題?”學生們在合作中積極的動手并展開構思,教師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地給予點撥,學生們的統計認識更為深刻。
三、 生活探究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中處處充滿生活智慧,同樣在生活中也處處充滿數學的元素,教師可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生活中,將生活中的案例遷移到數學課堂上,循環往復、通俗易懂地展開數學的互動。例如:教學“分數的加減法”時,要了解同分母分數與異分母分數之間的加減不同,教師利用生活中切蛋糕作為案例,1/2+1/2就類似是一塊蛋糕切成兩份,先吃掉一份,又吃掉一份,兩者加起來很快就算出了結果,1/2+1/4類似于,這塊蛋糕先切成兩份,又切成4份,吃掉1/2的一份,又吃掉1/4的一份,引導學生探究多重算法。再比如:教學“圓”時,結合學校跑道進行分析,學生可從高處往下看跑道視為一個圓,讓學生回想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形,可不可以是其他的圖形,以此引出圓形的特征。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的數學知識逐漸變得復雜起來,教師應從不同的視角出發,讓數學問題更為有趣,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文愛蓮.以人為本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67.
[2]黃春恒.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讀寫算教研版,2015(6):65.
[3]李丹.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2(2).
[4]李冬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探討[J].學周刊,2011(5).
作者簡介:
尼瑪登達,一級教師,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西藏昌都市卡若區俄洛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