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物理是初、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學科,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重點,在課程改革試點院校中,高考選擇物理學科的學生人數下降,這對物理教學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深入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十分必要,對于物理教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提升物理教學有效性,促進教育教學不斷發展。
關鍵詞:初中;高中;物理;教學;銜接
一、 前言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很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但是到了高中,卻感到物理學習很難,學習效果不理想,成績很難提升。由于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識學習難度有很大的跨度,很多學生對高中物理學習失去了信心。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國在上海、北京等地區進行了改革試點教育,物理成為了選考學科,很多學生認為物理學習難,沒有選擇物理。針對此問題,必須深入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內容,引導學生適應高中物理教學,提升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全面型人才。
二、 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 物理情境由簡單轉變為復雜
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情境比較簡單、單一和具體,而高中物理的教學情境相對復雜,且十分抽象,例如:公路上汽車運動,在初中物理中學習內容是勻速直線的運動軌跡,可以直接應用相關公式來解決具體問題;在高中階段需要研究很多復雜內容,由勻速運動轉變為勻變速直線運動以及牽引力和功率的聯系等,學生思維需要從單一化轉變為多樣化,問題也十分復雜。在受力分析時,需要從簡單受力分析轉變為復雜的多樣化受力分析,因此在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過程中,由于難度陡增,學生無法快速的適應。
(二) 定性分析轉變為定量分析
在初中物理學習中,學生需掌握物理理論,探尋物理現象,側重規律的定性分析,學生只需了解物理變量的影響因素,不需要深入計算定量;在高中物理學習中,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物理問題定性分析,還需要學生學習物理運算和數學推導,如推斷物體質量、加速度、合外力之間的關系以及勻變速運動的特點等。
(三) 跨學科問題增加學習難度
在初中物理學習中,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較少,且對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學生利用物理公式進行簡單計算就能夠快速解決問題;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和其他學科聯系緊密,特別是數學學科,經常需要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結合解決問題,如:利用數學圖像法來解決物理問題,利用作圖法來解決動態平衡、力的分解及合成時平行四邊形中的三角幾何等問題,利用數學函數知識解決問題等,跨學科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學生無法提升物理學習興趣。
(四) 研究對象由單一化轉變為多樣化
在初中物理學習中,學生只需要研究單一化的物體,了解其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等;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生需要研究多個物體,且每個物體具有多樣化特征,需要學生靈活的學習知識,從整體上和局部上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以及運動軌跡等,高中物理學習需要學生更加深入的探究,學生學習起來相對比較困難。
(五) 實驗方式由模仿轉變為設計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相對比較簡單,學生主要通過模仿和演示的方式學習知識,例如:平面鏡成像、小孔成像以及凸透鏡成像等;高中物理實驗則是需要學生進行探究式、驗證式和測量式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獨立設計簡單的實驗,且對實驗數據分析要求較高,需要學生分析誤差來源并盡量減少實驗誤差。
三、 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策略分析
(一) 加強教學內容銜接,促進知識穩步內化
在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強化課堂實驗研究,采用直觀、易懂的方式向學生講解抽象物理模型,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將復雜問題轉變為簡單內容,逐層深入,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快速適應學習轉變。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合理的教學模式。例如:在開展自由落體運動相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經驗,觀察不同質量的物體落地情況,之后直觀演示教學內容,如同時使貼片和羽毛落地,觀察其落地情況,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得出物理結論。通過此種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快速掌握知識,促進知識穩步內化,升華教學內容。
(二) 加強教學方法指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相比于初中物理學習,高中物理模型比較復雜,會涉及多樣化知識內容,研究對象較多。學生在研究此類問題時,會缺少耐心,且思維方式會受到阻礙。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傳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加強教學指導,提升學生模型建立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物理規律,學習建立勻速圓周運動、變速運動、平拋運動等模型。在解答物理問題中,學生通過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利用三角函數知識解決極值問題,利用函數表達知識解決圖像問題。教師應探尋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重點,將復雜知識簡單化,有效實現知識跨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三) 加強實驗教學,提升學生物理素養
實驗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物理教師應充分利用實驗的直觀形象性幫助物理教學。除此之外,在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滲透科學的教學思想,例如:建立模型解決質點問題時,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識來理解動態平衡,培養學生的探究式思維,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物理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實現初、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銜接。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銜接過程,循序漸進,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和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打好學習基礎,將抽象問題轉變為具體內容,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引導學生適應教學節奏,促進教學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廖德智.初高中物理教學有效銜接問題的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
[2]向昭輝,唐興華.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對策[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
[3]曾育群.淺談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問題與對策[J].中學理科園地,2018.
作者簡介:
阮榮偉,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