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深入推進,初中數學既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與數學基本技能的提高,更重視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以達到優化學生思維的目的。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優化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獲得思維能力。本文圍繞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闡述,旨在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數學;思維方式;意識;生活;實踐;教學
著名的數學家希爾伯特說:“思維是數學核心,是智慧的試金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思維能力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知道,初中數學內容豐富,并且抽象性明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來促進學生開展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基于此,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保證。
一、 培養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更能考查學生的思維方式。因此,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來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優化認知方式。學生處在渴望問題解決情境中,進而產生探索的欲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問題,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從而優化自己的思維方式。例如:在教學“單項式”這個概念時,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單項式。單項式是指在一個代數式中,只含有乘法或除法,是數或字母乘積的形式。只有明白什么是單項式,才能開展加減乘除的計算。因此,老師不妨提出問題“那么什么是多項式呢?”聽到這樣的提問,自然引起學生的思考,并努力地尋找問題的答案。當學生能表達自己的見解時,我們應該要給予肯定的評價。原來多項式就是單項式的和。多項式有其自身的特點,所含的單項數個數是多項數的項數。此時,可以通過列舉出幾個單項式來學習同類項的合并。讓學生找出代數式中哪幾個單項式可以合并同類項。這樣的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二、 結合生活教學,提升學生思維理解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建立感興認識的基礎上的,他們善于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很多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因此,結合生活教學可以讓學生喚起生活體驗,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融入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從而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學習內容,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靈活、有趣的一面,從而保證數學教學的吸引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例如,在教學《多邊形》這一內容時,就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學校的教室,以及其他教學樓的圖形。如學校的八角樓、圖書館、教學樓等,從中找出課本中包含的多邊圖形。接著,再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討論哪些圖形可以拼成一個平面的問題。通過這樣的結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對多邊形的概念以及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與此同時,學生明白了應該利用自己所學知識來為生活服務的道理。實踐證明,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教師的引導是離不開的。只要我們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學生的思維方式就會得到優化。
三、 鼓勵動手操作,加深思維的理解記憶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經典學習理論告訴我們,人的認知活動是建立在操作基礎上進行的,只有通過操作活動才能加深思維的理解與記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鼓勵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也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從而達到優化學生思維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這一內容時,就讓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活動。要求每一個學生把紙片剪成兩個全等三角形,去拼成不同的平面圖形。在此過程中認真察圖形的變化情況和不同的圖形,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這樣的操作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弄清楚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去制作兩個三角形如何全等,從實際中去發現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全等,從而直觀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老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幫助學生歸納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形狀、大小完全相同,即能夠完全重合的兩個圖形叫做全等。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在潛移默化中也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四、 開展實踐活動,優化學生數學思維方式
著名數學家柯郎說:“數學作為人類智慧的一種表達方式,反映生動活潑的意念,深入細致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諧的愿望。”我們知道,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這就導致了學生思維方式的單一,因而思維能力低下。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深入推進,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已經是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實踐證明,只有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地達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的目的。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這一內容時,因為小學生已經知道了“三角形內角之和為180°”這樣的結論。因此,在教學中就引導學生通過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來驗證這樣的結論:用剪刀把一張紙片剪成一個三角形,然后這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拼到一起,從而驗證了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在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大大地優化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不被課本中現成的結論所束縛。他們從實踐活動中感悟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因而對數學問題的認知變得更加深刻。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得到了優化。
綜合上述,在初中數學教學要不斷地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通過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讓初中數學教學更加充滿趣味性、實用性與創新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相關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真正地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新課標提出的“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赫.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7(23).
[2]胡敏.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8).
[3]吳秀榮.試論高中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6(27).
[4]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J].讀與寫,2017(7).
作者簡介:
陳建軍,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文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