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萍
【摘要】當前,我國農村社會治理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必須從提高農民保障水平,創新鄉村治理模式、繁榮鄉村文化、拓寬增收渠道、增強鄉村發展信心等方面進行回應,增強農村群眾安全感、公平感、歸依感、獲得感和未來感,積極促進鄉村社會穩定發展。
【關鍵詞】鄉村治理;挑戰;對策建議
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農村土地改革,使得我國鄉村迅速擺脫了貧窮落后的面貌,廣大農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正大踏步地邁向小康社會。但在日益加快的城鎮化、工業化浪潮中,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政策紅利正逐步減弱,鄉村社會的多元利益格局給鄉村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當前鄉村社會治理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國鄉村社會治理正面對諸多挑戰,具體表現在:一些農民的安全感還不高,遇到天災疾病等情況這種感覺就更強烈,普遍憂慮經濟收入不足以支撐養老就醫就學等開支,空巢老人特別擔心將來自己老無所養。鄉村強人、宗法在村務管理中的影響難以絕跡,小微權力侵害農民個體權益事件還有發生。進城農民工渴望突破制度障礙,真正擁有“城市身份”享受“城市待遇”。一些文化層次偏低的農民,工作強度大、收入偏低且不穩定,影響到農民對社會的滿意度;鄉村文化建設中存在農民理性思考能力欠缺,視野狹窄,認知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影響和被他人左右,思想無根性現象突出等。還有部分農民對鄉村社會未來的發展前景信心不足。有的消極自卑,一心等待他人幫扶和社會兜底,有的極端擴大追逐個人利益、局部利益,在土地征用流轉、房屋拆遷補償、工資結算、鄰避設施建設安裝等事項中蠻橫施壓,宣泄對立情緒,甚至還出現過群體性事件,從而導致一些地方干群關系緊張。
鄉村社會治理面臨挑戰產生的原因
一是鄉村社會保障水平有限。當前,我國的農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雖然實現了全覆蓋,但和城市居民、公職人員相比,水平偏低,保障能力有限。農業生產風險、產品銷售風險主要靠個人承擔,這使得農民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增加。
二是農民在鄉村社會治理中參與感不足。目前鄉村治理農民參與感不足,社會秩序主要依靠政府維護。這主要是鄉村優質人力資源外流,鄉村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導致鄉村自治力量偏弱,鄉村治理力量平衡點被打破。
三是鄉村文化建設滯后。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各級政府重經濟、輕文化。這導致了鄉村文化斷層,封建迷信等灰色文化也往往乘虛而入。極個別地方社會主流思想價值滲透乏力,基層組織影響力、戰斗力、凝聚力被削弱。
四是多重社會矛盾在鄉村社會疊加交織,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區域差距進一步加大,消減了部分農民的獲得感。例如,農民旺盛的就業需求和城市向農民提供的就業崗位減少之間的矛盾。農民工流動就業和家庭穩定之間存在沖突。農民工遠距離跨區域就業,教育贍養義務部分轉移或擱置,家庭矛盾激增。農民通過自己與他人在發展水平、經濟利益、社會地位等橫向比較之后,原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大為降低,還影響到農民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上述鄉村風險既是個體的主觀心理感受集合,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因此,需要增強憂患意識,特別關注農民群體的社會心理,防微杜漸,及時進行干預和調控。
增強鄉村群眾的“五感”
以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為抓手,增強鄉村群眾的安全感。一是持續加大鄉村醫療和教育等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的投入,提升服務效能。二是用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手段來彌補和協調現階段鄉村優質資源短缺的問題。三是循序漸進地提升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農民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國家支付額度,建立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解決好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住房保障問題”,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四是構建分擔農民風險的社會網絡,例如補充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互濟互助,滿足多層次人群需要,全方位、立體式構建鄉村民生保障體系,讓農民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滿足廣大農民求安避險的心理需求。
以創新鄉村治理模式為平臺,切實增強農民群眾的公平感。一是構建以法治為根本,以德治為引領,以自治為基礎的鄉村治理體系,實現鄉村治理公平高效。二是適當增加農民在各級“兩代一委”(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的比例,在法律的框架內確立農民利益代言人,暢通政府與農民之間的對話平臺,理性表達需求和愿望,疏解矛盾。三是加強村級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強化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嚴厲懲處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法行為,推動農村基層組織全面提升、全面過硬。四是建立村民議事、鄉賢參事協商治理模式,加大村民對鄉村社會事務的民主監督,把農民社會化服務組織吸納和補充到鄉村自治體系當中。盡力增加鄉村治理的柔性元素和緩沖地帶,釋放鄉村社會風險。
以繁榮鄉村文化為主線,增強農民的精神歸依感。一是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忠厚仁義、孝老愛親、鄰里互助、合作忍讓等人文思想及精神要義,發揮其教育勸化、凝聚共識、規范秩序的獨特功能。二是合理吸收和轉化現代文明,突出時代特色,發揮先進文化的滲透、輻射凝聚和引領作用,把優秀鄉村文化內化為農民判斷是非、明確行動的價值標準。三是大力推動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創新形式,滿足鄉村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農民素質和文明素養。四是繁榮鄉村文藝創作,創作出更多的農民喜歡、弘揚時代主旋律和鄉村正氣的文藝作品。
以拓寬增收渠道和提高農民收入為指向,增強鄉村群眾的獲得感。要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強化農產品與市場的關聯度。打造市場化、標準化、商品化的高附加值農產品,把標準化生產、供給優質、綠色的農產品作為農民增收的根本;延伸鄉村產業鏈條,由單一的原料生產向加工銷售服務各個產業鏈轉變,加大鄉村三產融合協調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讓農民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有收益;開拓非農收入渠道。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增加生態補償收益;在農民土地“三權”分置以后,依法享有承包地流轉和房屋使用權轉讓產生的收益,增加農民在土地征用、房屋拆遷方面產生的發展性增值性收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強化就業扶持,小農戶、兼業戶等弱小經營主體通過依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優勢經營主體,獲得生產、就業、服務等多方面的收益。
以鄉村發展為終極目的,增強農民群眾的未來感。鄉村社會沉淀積攢的矛盾和風險,不是短時期就能化解和消除的,必須強化全面治理意識。用發展規避消解風險,增強農民對鄉村未來發展的信心。一是強化智力支撐,增強鄉村活力。要加強鄉村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發揮其帶頭和引領作用。大力培養鄉村職業農民和專業化人員。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鼓勵有“三農”情懷的人士下鄉,吸引人才返鄉創業,發揮他們見多識廣、有一技之長的優勢,同時降低“圈地、套取資金”的風險。二是加大金融資本支持,探索創新鄉村投融資機制。開發更多符合“三農”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降低“三農”貸款融資門檻和成本。持續增加財政投入比例,整合社會資本,優先投入鄉村建設,同時加強金融風險監管和防范。三是迅速補齊鄉村發展短板,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公共服務建設,最終達到城鄉公共事業均等化、生活品質多樣化。
(作者單位:中共安康市委黨校)